哈佛中国史由此写起 从“早期中华帝国”途径“分裂的帝国” “世界性的帝国”“挣扎的帝国” 直到“最后的中华帝国” 千古兴衰,一书读罢头飞雪
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直译为“帝制中国史”或“中华帝国史”,前者更准确,后者更大气。而今使用“哈佛中国史”这个译名,则与名闻遐迩的剑桥中国史、讲谈社中国史等一脉相承,遥相呼应;而且对中国读者来讲,“哈佛”二字好歹也是一个营销的噱头。事实上这套书与哈佛大学的关系,仅限于出版社这一节:其英文版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舍此而外,丛书四位作者,只有卜正民一人与哈佛沾亲带故,他在哈佛拿下了硕士与博士学位,师从孔飞力。有人一厢情愿,以为这套书由哈佛大学的教授所撰写,不啻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相比含糊的“哈佛中国史”,“帝制中国史”的译名则可清晰告诉读者它所书写的对象和时段。帝制即皇帝制度,在中国的历史,始于公元前221年秦朝一统天下,终于1912年清帝逊位,共和落地,前后超过两千年。这段漫长的历史,我们习惯称之为“封建社会”,严格说来,这是政治概念而非学术概念。无论参照西方对封建的定义,还是中国古代对封建的定义,这两千余年都与封建无关。在中国,封建最原始的定义,指封邦建国,天子以爵土分封诸侯,共治天下。照此说来,中国真正的封建社会本来极短,从西周起步,至战国结束。待秦朝开国,中国进入皇权社会、帝制社会或专制社会(顺道说一句,我们习惯说“封建专制”,实则封建与专制不可连用,如果一个国家是封建社会,权力分封于地方,那么则不可能是专制社会;反之,如果一个国家是专制社会,权力集中于中央,那么则不可能是封建社会),哈佛中国史便由此写起,从“早期中华帝国”,途径“分裂的帝国”“世界性的帝国”“挣扎的帝国”,直到“最后的中华帝国”。千古兴衰,一书读罢头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