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本版
帖子
用户
登录
注册
快捷登录
投稿
每日签到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写手之家
›
写手服务区
›
历史文化
›
历史上,刘墉真是“罗锅”身材吗?
返回列表
[人物]
历史上,刘墉真是“罗锅”身材吗?
[复制链接]
萧盛
发表于 2018-4-13 18: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真相虽然只有一个,然而每个人都能看到与众不同的历史。那么一部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若用放大镜一一细究,又能看到什么?
清朝取士选官注重“身、言、书、判”
多年前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轰动一时,而且剧中主人公那刚正清廉、不畏权贵、幽默诙谐的“罗锅”形象,更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成为平民百姓茶余饭后的美谈佳话。
电视剧的创作与演绎,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却也掩盖了历史的真相。当我们拨开层层迷雾,便会发现,这位声名显赫、清誉卓著的“宰相刘罗锅”,既非宰相,更非罗锅!
既然有“宰相刘罗锅”的说法,为何又说刘墉不是宰相呢?这就不得不提封建王朝的宰相制度了。明朝以前,历代王朝均有宰相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只是称谓稍有不同。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由于疑心太重,为防止高官重臣夺权谋反,便下令废除宰相一职。其后,明朝设立了“内阁”,成员为“殿阁大学士”,由皇帝钦定,协助处理国家大事。到了清朝,“清承明制”。清朝雍正八年时取消“内阁”,建立军机处。而皇帝之下统管文武政事的最高行政官员便是“大学士”。之后的“军机大臣”和“总理大臣”,都是跟大学士一样的权职。
虽说此时的大学士与前朝历代的宰相相比,权力相差甚远,但仍具有天子之下众臣民之上的显赫地位。所以在世人看来,大学士与宰相无异。史籍中有记载,刘墉于乾隆五十年由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乾隆五十四年被降为侍郎,到嘉庆二年得授体仁阁大学士。于是,电视剧在需要突出主角的情况下,便以“宰相”称之。
至于说刘墉是“罗锅”,那更是笑谈。电视剧里弓腰驼背的刘墉,是为了增添幽默诙谐的影视效果。然而,稍微留意一下清朝取士选官注重“身、言、书、判”的标准便可知,科甲出身的刘墉,不可能是“罗锅”。“身”为首,可见最重要的条件即形体,为官者必须五官端正,身无残疾,以示官威。毕竟在封建社会,“有碍观瞻”也是件避之则吉的大事。
虽说是笑谈,然“刘罗锅”的称号并不是空穴来风。有史书记载,嘉庆皇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但当时的刘墉已是八十老翁,弓腰驼背可能是衰老的征兆。
刘墉一生,虽无宰相之名,却曾履宰相之职。清廉刚正之余,不乏圆滑机变之态。而“罗锅”之名,在后人看来,钦佩之美誉更多于敌对之嘲讽,笑而言之,未为不可。
铁器生产已有一定规模,却为何用青铜铸秦剑?
河南省西平县是战国时期韩国的领土,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大量古人炼铁的遗迹,这些遗迹证明铁器的生产在当时的韩国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然而,从秦始皇陵中出土的四万件兵器却都是用青铜铸成的,这有点让人匪夷所思。
关于荆轲刺秦,《史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是说荆轲拿着匕首刺秦王,秦王绕柱逃跑,试图拔剑反击,但是因为剑太长,没有拔出来。青铜材料非常容易折断,所以青铜剑不宜做得太长。秦国人难道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吗?
1974年,考古人员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发现了大量兵器,通过这些兵器,人们逐渐了解秦军强大的秘密。在这些兵器中,有一把青铜铸的长剑,它的长度超过了91厘米。可见,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王拔不出剑的解释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以近距离搏斗为主的古代,一旦发动战争,长剑显然会比短剑更有优势。但是,秦国人是怎么解决青铜剑易折断的问题的呢?研究者通过对秦剑进行化学定量分析发现,秦剑的铜锡配比非常好,这种配比恰巧可以让青铜剑的柔韧度和硬度达到一个最好的状态。
秦军所用箭头,轮廓跟子弹几乎一样,且都是批量生产的
统一六国之后,为了对付剽悍的匈奴骑兵,秦国人又发明了一种叫弩的兵器。弩的射程非常远,与弓不同的地方是弩上弦的时候是用脚蹬的。有人估计,弩的射程能达到300米,而且在150米之内都具有很强的杀伤力。而发射弩的扳机也设置得非常精巧,弩的扳机用一套非常灵巧的机械传递,扳机上的牙(挂钩)在放箭瞬间会忽然下沉,所以使用者用很小的力气就能扣动扳机,但扣动扳机所用力气的大小对射击的准确率有很大的影响。秦国人所设计的这种扳机让弩相对于弓来说有了很大的优势。
在兵马俑坑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很多箭头,这些箭头几乎都是三棱形的,拥有三个锋利的棱角。与其他箭头不同的是,秦军的箭头没有翼面,这样的箭头虽然不如带翼面的凶狠,但是却比带翼面的更加精确,因为翼面容易受风影响而使箭头偏离目标。研究人员对秦军所用的箭头分析之后发现,这是一种近乎完美的流线型箭头,它的三个弧面几乎一样。子弹外形的设计是为了降低飞行中的阻力,而秦军所用的箭头轮廓跟子弹几乎一样。以此可以判定,古代的秦国人已经掌握了关于空气阻力的一些规律。
秦国的兵器不仅在设计上非常精巧,在制作上也非常规整。研究者从出土的兵器中发现,不管是弩还是箭头,秦国人都是批量生产的。由于有统一的标准,秦军兵器的部件可以互换。在战场上,士兵所用的兵器某部分如果损坏了,那么他只要换掉坏的部分就可以继续使用了。
研究人员在出土的兵器上发现很多文字,这些文字大都是人名。秦朝宰相吕不韦编撰的《吕氏春秋》上说:物勒工名。所以,这些兵器上的人名应该都是制造者的名字。而巧合的是,兵器上出现最多的人名就是“相邦吕不韦”,所以,当时作为丞相的吕不韦应该是兵工业的最高监管人。据相关研究人员推测,在兵器上刻上制造者的名字也是为了方便找到有质量问题兵器的负责人。
井陉之战,3万新兵如何打败20万赵军?
在以近距离交锋为主的冷兵器时代,排兵布阵是每个希望有所建树的军事将领的必修课,因为科学的排兵布阵对战争的胜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井陉之战让韩信千古留名,他究竟是如何排兵布阵的?
井陉关是太行山北部的重要军事关隘,位于石家庄以西大约40公里的地方,“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自古就是军事家们排兵布阵、生死对决的“生死攸关”之地,而韩信带着区区3万新兵要攻克的正是这道被20万赵军把守的险关。
井陉关口有两条河,一条南北流向,一条东西流向。这两条河在井陉关前交汇,形成了一片状如半岛的平坦地带,而这块平坦地带的正面正好朝向赵军所在的方向。韩信认为,只有把赵军引到井陉关前的平坦地带,让他们丧失地理上的优势,才有获胜的可能。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决定了决战地点必须选在半岛地带,那就是他所带领的是那些没有作战经验,作战能力不强的新兵。他认为指挥这些新兵就像“驱市人而战之”,面对这些“市人”般的新兵,韩信自然忧心忡忡。一旦开始作战,这些士兵的士气如何激发,军心如何安抚,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而且还有很关键的一点,如果留有退路,这些士兵肯定会因为畏惧而选择逃跑。这样,韩信一方就必败无疑了。
为了诱敌下山,他先是将他的主帅身份暴露,等赵军下山之后,又佯装失败,一直后退,直到把敌人引入半岛地带。
就这样,韩信在这场战争的开局,就通过对地形的利用,巧妙地化不利为有利了。陈馀进入半岛地带不久,就意识到了韩信背水之阵的厉害。首先是那些背水之兵,个个都非常拼命,顽强奋战。自己所带的赵军数量虽远远多于背水之军,但是由于战场非常狭长,赵军无法从侧面包围韩信的军队,所以真正能跟韩信一方交锋的战士其实非常少,赵军完全显现不出人数上的优势。意识到自己的军队处于不利的地位,陈馀决定收兵回营,另作计划。但是,出乎他意料的是,韩信事先在抱犊山上埋伏了两千名轻骑兵,早在他带领赵军倾巢出动以后,这些轻骑兵就偷袭占领了赵军位于井陉关的大本营。
陈馀眼见赵军老营遍插汉军军旗,一时无法判断汉军到底有多少人,不知如何应对。而他带领的士兵们此时见前方无法突破背水阵,后方老巢又被占领,觉得大势已去,纷纷四散奔逃。就这样,韩信取得了井陉之战的胜利。
TA的其他文章
《东方快车谋杀案》的传奇回荡在佩拉宫的兴衰里
虚构每从域外来 畅销多为暖心书
美国军用飞机编号的资料常识
村上春树陪跑多年终获安徒生文学奖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问世 面向全球发行出版
网络文学或落入“精英通吃”的窠臼
国内原创科普读物为何“有知识没意思”
在逐利的资本面前,“西游记”这个超级IP乱了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萧盛
管理员
29
关注
125
粉丝
2523
帖子
发送私信
收听TA
Ta的主页
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