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小川洋子:描写人物时,无法用文字表达的部分才是最关键的 ...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18-4-16 17:56:00
21187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编者按】
小川洋子,1962年生于日本冈山,毕业于早稻田大学。1988年,凭借处女作《扬羽蝶受伤时》荣获海燕新人奖,正式进入日本文坛。出道至今30年,发表小说、散文等作品60余部,囊括了包括芥川奖在内的日本各大主流文学奖项,被日媒评为“最可能获诺奖日本作家TOP3”。其作品没有跌宕的剧情,而是深入人性以及日常生活的幽微处,有一种静寂而又神秘的独特魅力。近日,小川洋子的一系列小说代表作《米娜的行进》《小鸟》等中文版陆续推出,以下编译自日本WOW影视总监·美术指导鹿野护对小川洋子的访谈,涉及小川的写作观、写作习惯及其对具体作品《小鸟》的解读,从中可一窥独特的小川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小川洋子:描写人物时,无法用文字表达的部分才是最关键的 ...
鹿野护×小川洋子
鹿野:
从很久以前开始就在读您的作品,读着读着,脑海中会浮现出很独特的影像。平时看别的书,也会有些联想,但联想到的都是在哪里见过的某种影像。但看您的作品,怎么说呢,涌现出来的东西比较复杂,和现实世界有点违和,就像黑白默片中突然出现了彩色一样的影像。另外在《物语的作用》中,您写道:作品的主题不是作者能决定的。这句话,我也特别吃惊。在设计的领域,一般先确定一个主题,然后设计师和客户一起将它现实化,您的想法和它完全相反。一直很感兴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趁着这次采访特地来咨询一下。我个人不是很习惯采访,可能会捅娄子呢,还请多关照。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写作的时候,您脑海中想的是什么?
小川:
写作的时候,比起考虑遣词造句,倾听脑海中的声音,注视脑海中的影像,花的时间可能更多。
鹿野:
因为职业的关系,我听到什么或看到什么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去思考:要是把它拍成影像会是什么样?然后在阅读您的作品时联想到的影像中,虽然总有一抹异样伴随,但很快就能接受并习以为常,这一点特别神奇。
小川: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自己的脑海里也是存在影像的,只是不清楚与读者想的是不是一样。说起来,在写作过程中浮现在脑海里的,其实全是文字之外的东西。
鹿野:
您脑海中的,也是像一般影像一样,会动的吗?
小川:
怎么说呢,应该算是动的吧。不过,幅度不大,比较不易察觉。有时候一不留神,可能就错过了,但它其实是动的,是值得被写下来的。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比起遣词造句,我会更关注脑海中的影像。
鹿野:
影像要是不浮现,就写不了了吗?
小川:
对。有时候碰见可行的素材,影像会比语言更迅速地浮现出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过情节先行成为小说的案例。情节、梗概,这些都是用文字来说明的东西,反而比较难以变成小说。
小川洋子:描写人物时,无法用文字表达的部分才是最关键的 ...
鹿野:
最近拜读了您的新作《小鸟》,脑海中有一定的概念,但觉得比较难以化成影像。我自己一直觉得,把影像、图画化为文字是非常困难的。打电话的时候,也不能准确描述自己的相貌。阅读《小鸟》,就有一种类似的感觉。
小川:
但我觉得,比如说描写人物时,无法用文字表达的部分才是最关键的。《小鸟》中哥哥说的“波波语”,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一句,那是因为在我的脑海中,用波波语交谈的状态是无法文字化的。啊,对了,最近有一次特别有意思的体验。有人说想把我的故事做成漫画,然后对方说“主人公没有名字的话,我们没法画出脸”。但是,在我自己脑海中的影像,那些人物不是每个都有名牌的,有时候甚至连人种都不确定呢。这种情况,放到小说里是可以的,漫画就不行,画漫画时连主人公衣服上的扣子式样都要考虑到。
鹿野:
像新作《小鸟》以及之前的《用科学规范语言的诞生》,您为什么如此注重语言的起源呢?
小川:
写的时候没注意到,后来再看的时候突然发现,吸引我的数学、国际象棋,都是无须言语的世界。那作为我个人,是希望能多写这种题材的。比起用语言进行交流的恋爱小说,沉默地用国际象棋沟通的题材,可能更有故事性吧。然后,在自己心中也冒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那么多动物中,只有人类是用语言交谈的呢?在最早最原始的起始阶段,肯定也是有过可以不说话的选项吧。或者在人类中间,也有人希望能像小鸟一样不使用语言交流,但因形势所迫不得不往说话的方向发展吧。《小鸟》中哥哥的形象,就是从这样的想象中发展出来的。
小川洋子:描写人物时,无法用文字表达的部分才是最关键的 ...
鹿野:
您的作品中,科学元素经常登场,巧妙地融进故事,然后,它原有的那种严肃无趣就不见了。即使是对数学完全不了解的人,数学的世界好像也能自然地涌入读者的心中。
小川:
科学世界是由严谨的逻辑构成的,科学工作者花一生的时间去研究这些逻辑。但小说不是,出场人物的名字、人种、长相、姿容,作者有较大空间去发挥。在这个层面上,两者有差别。但其实,科学家追求的东西、数学家想用公式表达的对象有时是暧昧不清的,唯一确定的就是未知,科学工作者的工作就是努力用逻辑去记录这未知。那小说家描绘的对象有时候也是很难把控的,像人的心理。从这个意义来说,两者在一点上是共通的,即:都是试图用自己的眼睛去看清这个世界的真实模样。
鹿野:
两者面对的对象,都是不确定的。
小川:
对。我之前采访过科学家和数学家,与自己完全不同领域的人,就像咱俩这样。实际接触后发现,他们都是浪漫主义者,很像小说里面的人物。刚去的时候,我很不安,但他们很开心,好像在说:太好了,感谢你对我的研究感兴趣!然后用非常生动易懂的语言向我说明。在科学的世界里,成绩可能要在死后一百多年才被承认和知晓。自己虽然看不到,但对世界有用,他们觉得这就足够了。这种宽容和谦虚,令人震惊。比如说证明费尔马最终定理,它或许有用,但要花费你一辈子的时间,你会去做吗?一般人应该不会吧,但是数学家就会。有些人说他傻,但我觉得这正是科学界的居民的可贵之处。
鹿野:
故事,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小川:
先是有一个构想,然后围绕这个构想收集各种资料,资料互相关联,雏形就出来了。这时,耳朵听到一个指令:动笔写吧。在动笔写之前,我会准备一个笔记本;在这个笔记本之前,再准备一个笔记本。笔记本里面贴着很多新闻剪报。可以说,那就是所有小说的起点。所以并不是先凭空想象“啊,要是有这样的人就好玩了”,然后为了巩固自己的遐想去取材。事实上是相反的,肯定都是从现实开始,将现实中的人通过想象塑造成故事中需要的角色。
小川洋子:描写人物时,无法用文字表达的部分才是最关键的 ...
鹿野:
您说的笔记本,就是小说的素材集吗?
小川:
说素材的话,会有人觉得接下来只要机械地去写出来就好。其实不是,从素材到小说之间有一段很长、很曲折的复杂道路。故事好不容易写完之后再回首,你甚至都无法分辨到底哪个才是素材了。
鹿野:
比如说《小鸟》,先确定主题“语言的起源”,围绕它加入各种各样的元素,然后形成一个故事,是这样吗?但您之前说过,作品的主题不是作家决定的。那,到底以什么作为依据去创作故事的轮廓和情节呢?
小川:
《小鸟》的话,只有自己或对自己重要的人才能明了自己的语言,为了这语言放弃其他所有,我想描绘的是选择这种生存方式的人。但,这个构想也不是最初就明确的。那,落笔之前到底有什么呢?我拜访了研究小鸟的教授,收集了偷猎绣眼鸟团伙的资料,总之是自己感兴趣的相关资料,都搜集了过来。这些资料看起来毫无关系,但全部摆在一起后,就产生了某种关联。然后,小鸟叔叔热心打扫鸟舍的身影、哥哥用糖纸做胸针的场面,自然而然地就涌现出来。我的耳朵听到了指令:总之,挑一个点开始写吧!
鹿野:
也就是说没有概要,而是一帧一帧的画面先行出现,是吧?
小川:
是的,将脑海中的影像按照画面一点点写下来,回头一看,故事脉络已经出来了。有些雕刻家不是说嘛,石头中已经有了作品,我只是削去多余部分而已。跟这个感觉有点像。
鹿野:
故事结束之时,脑海中的影像也就消失了,是这样的吗?
小川:
差不多,结尾就是影像再也不能涌现的时候。在动笔之前,自己的周身被需要描写的影像包围,一帧一帧将这些影像转化为文字,结束后看一下有没有落下的。啊,结束了。差不多是这样的。伤脑筋的是,影像明明非常生动有意思,但在转化成文字的过程中,最初的感动少了一半。我总是想,如果能百分之一百地还原我的影像,那该多好啊。自己看到的柠檬黄色的胸针真的比文章中表现的更美啊,像这样,有时候会不甘心。
鹿野:
《小鸟》以死开篇,以死结尾,描写了很多的失去,读了让人揪心。在读的过程中,仿佛自己的心中也开了很多洞,一个一个,延绵不断。这是我的读后感。
小川:
回首一生,再也不能相见的人绝对占大多数。那“我再也不想见那个人了”这种“洞”的存在其实是可以的,多了也没关系,但我们内心能正视它们吗?大多数还是不能,只是假装视而不见。小说的作用,就是迫使我们重新去面对这些空洞。
小川洋子:描写人物时,无法用文字表达的部分才是最关键的 ...
鹿野:
日常生活中,我也经常觉得“这是最后一次了”。特别是孩子出生后,简直就是这种“最后”的连续剧了,每天一个接一个的洞不断冒出来。周围的人都劝我,让我别这样想。
小川:
太孤独了,所以假装不知道,对吧?我觉得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潜藏着像寂寞、痛苦、孤独这种负面的情绪,偶尔飞过一块叫“喜悦”或“幸福”的石头。激起的浪花只是瞬间,而且浮在名为“悲伤”的河流之上。但是我觉得,越悲伤,人生才越有深度。三五不时,闪现像烟花一样的小小幸福和喜悦,就足够了。这就是所谓的小确幸,小但确确实实的幸福。小鸟叔叔的人生,正是这样的。
鹿野:
在每天的重复生活中,出现一些偶然,然后就成了故事。
小川:
日常生活的伟大之处在其重复,身在其中,似乎就能“永远”。早晨在一样的时间起床,中午吃一样的三明治,晚上听一样的广播节目,这种重复,让人觉得生活好像能够永远持续下去。对人类来说,这毋宁是令人愉悦的。也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让人忘记心中的空洞。
鹿野:
有时候我会做一些影像放在美术馆里展示,然后有人过来问:xx作品,以后都不会再展出了吗?就是这样的,有些作品只会展出一次,再无相见可能,挺令人伤感的。所以我就在想,创作作品,会不会其实是在创作“失去”呢?
小川:
绘画也是,画完之后交给买主,从此就是别人的东西,自己再也看不到了。自己创作的东西,却再也接触不到,不得不说是在内心开了一个又一个深且大的洞。不过小说家还好,即使书绝版了,去图书馆找找总能再见到,不过不是特别想再见罢了。
鹿野:
您一般不会再读以前的作品吗?
小川:
嗯,我对完成后作品中的人物比较冷情。都是一群可爱的人,特意来到我的身边,成为小说的一部分,一旦完成,却让他们迅速地各回各的岛屿。因为还有下一个作品,要为新的人物让出空间。可以说,每次的新作品都让我与新的人物相遇,这些人物来自于我不可能到达的国度。说得简单点,都是逝去的人。写完之后,我就将他们送回彼岸。差不多是这种感觉吧。
鹿野:
您的作品,故事情节和细节描写的平衡感处理得非常巧妙,读起来令人愉悦。这种平衡感,是有意为之的吗?
小川:
这可能得益于类似节奏感的东西吧。不过,在写作过程中确实会下意识地不让截稿日期、自身精力等现实生活中的因素影响到故事中的世界。毕竟,故事中的人物也是有他们自己的事情嘛。说起来,我觉得这也是当作家的好处,我们需要配合的只是故事中的出场人物而已。
鹿野:
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出场人物的节奏就是故事的节奏?
小川:
对,像《小鸟》中,小鸟叔叔和他的哥哥之间就存在着淡淡的独特的节奏感。我觉得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作家需要做的就是配合它们。
鹿野:
截稿日期快到了,应该算现实生活中最了不得的事了,我也曾因为这方面的原因影响到制作。小川老师,您对截稿日期是怎么理解的呢?
小川:
截稿日期,有时候也会有促进作用,帮很大忙呢。后面该怎么写呢?截稿日期又近了,不由就着急起来。这时候,我会向故事中的人物求助:快帮帮我。也就是说,它能促使我一头扎进小说的世界,注意力更集中,竖起双耳,睁开双眼。所以说,一口气写出的小说和发表在季刊上的连载小说,即使最后都做成了单行本,但整体的氛围肯定是不一样的。每个故事都有每个故事的机缘。
鹿野:
可以理解为,一本小说的命运,取决于作者之外的某物吗?
小川:
作品出来后发现,其实自己和
出版
社都没想这样写的——会有这样的情况。每一部作品的诞生都有其必然性,不是作者一个人能左右的。像《小鸟》中的绣眼鸟歌唱大赛,我就是偶然得知的,偶然得知后把它写了出来。写的确实是我,但如果不借助外界的某种力量,那肯定也是写不出来的。
鹿野:
作者不是作品的支配者,而是身居其中默默注视的角色,是吗?
小川:
是的。我的小说中经常出现一些边缘人物,他们不为世人承认,站在世界的一角仿佛随时都会掉下去,然后因为某个偶然,遇到了我。他们的心里,有很重要的话想说,但说不出来,最终带着遗憾死去。我觉得,应该有人站在他们的身边,去倾听他们的无言之声并目送他们启程去往那个世界。这个倾听者就是故事的讲述者,就是作者。亨利·达戈3多米长的画作无论如何不能切断,就是因为其中包含着人之为人的根本性悲伤。各个领域的天才通过各种途径给我们留下精妙的作品,告诉我们生存是多么悲伤的一件事。太悲伤,所以对悲伤装作视而不见。但总是有人做不到这一点。那作为小说家,就有必要为这些人写一些故事,即使暂时也好,抚慰他们无法矫饰的悲伤。这是我的想法。
来源:澎湃新闻,小川洋子×鹿野护,王小八翻译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话题
纵横女频“最强辅助金手指”主题征文
独家对话!江西网文“大神”创作大揭秘
短剧正在“硬控”全球互联网?
4
掌阅科技总编辑马艳霞:网络文学要回归内容核心
5
掌阅科技签约作家洛明月:挖掘现实题材网文的生命内核
6
锐评|AI写小说?故事莫失“真”,文学莫丢“人”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