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本版
帖子
用户
登录
注册
快捷登录
投稿
每日签到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写手之家
›
娱乐休闲区
›
文化新闻
›
人们只要还会讲话,“故事”就不会消亡 ...
返回列表
人们只要还会讲话,“故事”就不会消亡
[复制链接]
写手发布
发表于 2018-5-14 09:04:3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故事会》是中国最流行的故事刊物,几乎每个人都看过几本,都能津津乐道地讲几段里面的故事。在《故事会》一纸风行的年代,曾达到发行量760万册的惊人数字。
这也是上海故事研究者和故事创作者们的骄傲。从新中国成立前后,故事的写作者们开始从传统民间故事转向当代故事创作和讲述,进行了60余年的实践。
5月9日,“新时代、新起点、新使命,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新故事理论研讨及下基层调研活动”在上海市文联文艺会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故事研究、故事创作、故事表演的各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齐聚一堂,纪念1979年于上海举办的全国故事工作者座谈会,也对当下故事创作和传播的新情况作了探讨。为期三天的活动还将走进金山区,实地调研当地“金山故事”的发展情况。
“差不多在40年前,也是在文艺会堂,全国的故事家也像今天的我们一样,为着中国故事的发展齐聚一堂、出谋划策、贡献智慧。今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时刻,我们在在这里再聚首、再出发,为的就是总结40年的经验得失,探索新时代故事创作、故事表演、故事推广的新起点、新热点、新的关键点。” 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沈文忠在会议开幕式上说。
上海是中国最为现代化的城市之一,也是“故事”这一通俗文艺形式在中国重要的阵地。
在新中国成立之际,上海的故事家就逐渐在故事中加入了反映新现实和新追求的内容。后来,大家逐步认同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翻译现实生活的故事,就是“新故事”。
最早,小说、电影、戏曲乃至连环画中的情节片段都被故事艺人拿出来讲述。90岁高龄的原上海文联副秘书长、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任嘉禾在文章中回忆,当时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图书馆为推介新书,常常组织讲故事的能人来,《包身工》《刘胡兰》《白毛女》等都被搬上舞台,《林海雪原》《创业史》等长篇中的曲折情节也都成为艺人们口中的故事,文化宫故事讲演厅常常座无虚席,故事明星的预约要排到一个月后。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的建立,“新民歌运动”的契机,宣传部门的重视,“新故事”轰轰烈烈地在上海发展起来,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故事作者、故事员,创作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名篇。《故事会》
杂志
也于1963年创办。
然而“文革”10年使新故事几乎进入停滞状态。转折来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思想解放”运动。
1979年9月20日至26日,全国故事工作者座谈会在上海举办,这是故事界建国以来第一次召开全国性的故事工作者大型座谈会。30多位与会者中,既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线的故事作者,又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辽宁大学等院校从事故事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还有各地群众艺术馆的故事活动组织者以及从事故事报刊
出版
的编创人员。
会上,多年从事故事创作组织工作的任嘉禾旗帜鲜明地提出“打回老家去”的口号,认为故事还是应该姓“故”,当代故事创作要从传统民间故事中汲取营养。张海学者姜彬和辽宁大学教授乌丙安,全面解读了传统民间故事的价值。
这次会议纠正了“文革”期间极左思潮的影响,提出当代故事创作仍要从传统民间故事中汲取营养,对上海乃至全国新故事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后,上海当代故事创作迎来了最辉煌的时代——《故事会》发行最高达760万册,《采风》刚创办几年,就突破180万份,《故事大王》成为儿童故事的领跑者,《上海故事》成为都市故事作品的窗口。
培养了一大批基层“故事家”
全国故事工作者座谈会上,与会者给了“新故事”一个承接传统的发展方向。参会者有了共识,各地的写作者却并不都了解这次会议,创作上并未发生改变。
时任《故事会》主编的何承伟回忆,当时收到的
投稿
绝大多数不令人满意。于是他干脆有了创办故事学校的念头。
“出版社办学校,这是从未有过的事。” 何承伟回忆,当时编辑部只有一个房间,编辑人数也不多。没有场地、没有时间……新生的故事学校面临诸多困难。
何承伟顶住了压力。1985年,经过半年筹备,用上所有编辑的业余时间编写了教材,故事学校开办了。因为没有场地,编辑部选择以函授班的形式上课,函授教材从故事基本理论、新故事写作技巧、新故事讲述常识、民间故事的艺术手法几大部分组成。首期报名学员就达到8000人的惊人数字。
在这部函授教材中,何承伟明确提出“口头性”是故事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根本特征,虽然有些作品落在文字上,但要能讲得出、记得牢、传得开,才是真正的“故事”。
1990年代,杂志社更是免费举办了18届“故事理论培训班”,邀请作者来到上海参加培训。
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故事专委会副主任丰国需参加了1991年《故事会》举办的“全国第二届文化馆故事创作干部培训班”。在此之前,他在渔场工作,在文化馆辅导老师的帮助下走上了故事创作道路。
丰国需形容这次机会是“遇到了贵人”,通过这个培训班,他写故事的水平大大提升,“陆续能在《故事会》上发表了,最多的时候一期发表了3篇。”
到2002年,丰国需干脆辞职离开体制,进入朋友创办的“故事派对网站”出任站长,本着推广恩师“江南故事大王”吴文昶的吴派故事的想法,他在网站开设了“网络新故事创作培训学校”,自任校长,每期3个月,招20人左右,免费教学。培训了近600名学生。
网校的学员中,不少人坚持在新故事的创作道路上走了下去。这些年来,丰国需总是在各种故事赛事上碰到一些作者,见面就说“丰老师,我是你的学生,故事网校XX期的……”丰国需一直记得吴文昶的一句话“要与故事白头到老”,通过培养故事的接班人,丰国需也踏上了故事白头到老的路。
故事未来不会消亡
如今娱乐方式多样化,故事的黄金时代一去不返。经历过黄金时代的老一辈故事艺术工作者和后来人,对此都有清醒意识。
“故事刊物动辄百万份,队队有故事员,纳凉故事会多如繁星,故事新闻把报屁股都烧热,那是为配合政治运动、所有群文单位齐发力的结果,这些行为无法延续持久,也不一定符合故事自身规律。”任嘉禾在《上海新故事六十年概述》中写到。
但故事走向常态化后,并非没有空间。“讲故事”和“听故事”仍是大家喜欢的娱乐方式。属于“故事”的范围小了,但在家庭、茶楼、老年活动室、居民睦邻点等深入基层的地方,故事仍是生机勃勃的。
上海群艺馆仍编纂《上海故事》,与民协组建了定期的阵地活动“故事汇”,主会场与分会场活动均逾百场。
上海原先故事基础较好、并有故事业务骨干的地区,故事并未萎缩,而是有提升。金山山阳、枫泾、川沙新镇、曹路、嘉定安亭和青浦某些乡镇,或成“故事之乡”,或成“故事创作之家”。
讲故事和创作故事的艺术家们也在“各显神通”,为故事的推广和发展寻找可能性。《山海经》杂志社少儿事业部总监潘晓炜是浙江桐庐人,从小听着吴文昶的故事长大。他长期致力于少儿故事的普及工作。
“在艺术舞台上,故事虽然难以保留一席之地,但在家长心目中,故事的分量却是越来越重。” 潘晓炜说,故事可以锻炼孩子的口才,又有强大的德育功能,非常受家长们的欢迎。10多年来,潘晓炜通过故事辅导班辅导过的学生有5000多人次,还多次走进学校给学生开设“故事讲座”。
有感于现在讲故事缺乏场地,丰国需则想到了和图书馆合作。2013年,他和杭州市余杭区图书馆合作推出了“美丽洲故事会”,每月两期,反响出奇地好。2014年,随着农村文化礼堂的建立,他又联系区委宣传部,搞起了“乡村故事会”,全年30场,奔波于全区的农村文化礼堂之间……
“我已经离开《故事会》多年,但不论走到哪里大家都会和我说‘我是看《故事会》长大的’。”何承伟说,故事文化源远流长,一直拥有大量受众。现在新媒体发展迅速,流传最广的也不是文字,而是声音和视频, “只要口头语言存在,就会产生口传的作品。就此而言,人们只要还会讲话,故事就不会消亡。”来源:澎湃新闻
TA的其他文章
张小娴等畅销书作家怎么上了滞销榜?
“中国财经作家联盟”成立 推动财经文学创作健康发展
中国科幻创作的风格与特色
书籍销售八成仍是纸质书 为什么纸质书报难以取代
张新成、周雨彤主演《大宋少年志2》7月29日开播
一书难求?新晋诺奖得主古尔纳在美国遭遇的出版困境
小说写作技巧:描写“扮猪吃虎”情节,关键在这一点
马伯庸的“十二时辰”:写作之外,我也很有趣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关注
粉丝
帖子
发送私信
收听TA
Ta的主页
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