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中国科幻在迅速崛起,看它如何走向世界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18-5-24 12:00:56
17594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5月19-20日,首届亚太科幻大会(APSFcon)在位于北京的中国科学技术馆举行。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来自14个国家的200多名科幻名家齐聚一堂,出席了60场涵盖科幻创作、科幻行业和前沿科学的高峰论坛、读书会、工作坊、签售会、艺术展等活动,围绕产业与创作、技术与社会、国际交流与科幻影视四大主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首届最高规格的科幻行业盛会,亚太科幻大会不仅是一场面向科幻迷社群的展会,同时也是一场科幻行业盛会。来自科幻创作、
出版
、翻译、影视改编和其他产品延伸领域等科幻行业各个层面的从业者,也能在大会上进行深度交流,寻找新的合作线索和资源。因此,参加这场盛会的嘉宾不仅有包括《三体》作者刘慈欣、《盲视》作者彼得·沃茨(Peter Watts)、泰里·比森(Terry Bisson)、韩松、王晋康、陈楸帆在内的中外科幻作家,还有科幻行业各个领域的专家,例如《科幻世界》副总编姚海军、“玉兔号”月球车系统总设计师贾阳、中国探月中心副主任刘彤杰、《雪国列车》剧本顾问金宝英等。
在为期两天的科幻大会上,澎湃新闻记者也置身其中,并在活动间隙采访了数名科幻名家,了解了他们对科幻行业的看法与期待,并从活动涉及的科幻和科学话题入手,与他们一同探讨了人类未来的种种可能。
这是中国科幻的好时代
亚太科幻大会由未来事务管理局与全球创新者大会(GIC)联合主办。这是一次真正由科幻迷举办的科幻大会,也是中国第一次由民间科幻企业举办国际科幻大会。“过去举办过很多届科幻大会,都是有官方背景的机构在推动,但这一次是民间的力量,未来局的团队也整个都是科幻迷的团队。”《科幻世界》副总编姚海军说。
这届由科幻迷一手操办的科幻大会,也得到了科幻迷的热烈响应。根据售票情况,有超过2000名科幻迷到场,这使有限的活动场地拥挤异常。吸引科幻迷前往的,自然是那几乎将科幻圈内名家“一网打尽”的豪华嘉宾阵容;而对于嘉宾自身,这也是一次难得的聚会。
“这是我们科幻圈的活动,”年过七旬的科幻作家王晋康在谈及参会理由时笑道,“我们自己家里的事,当然会来参加了。”
作家韩松也表示,吸引他前来的,是这次科幻迷和科幻从业者大团聚的难得机会。“看到这个场面,我想到好多年前我被邀请到英国和挪威参加他们的文学节,他们的反应是中国还有科幻啊,你们科幻都写什么呀?就是在这样一个在西方人看来根本不可能产生科幻的国家,科幻居然繁荣到了这样的程度。”站在人山人海的会场外,韩松的语气中流露出了几丝骄傲。
韩松表示,不仅仅是亚太科幻大会,近来中国的科幻活动格外多,他前一天还参加了一个科幻IP产业化的论坛,不久之后还有两场大型活动。热闹繁多的活动背后,是中国科幻迅速崛起的现实。“过去有很长一段时间,科幻的研究者认为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科幻的黄金时代,但这种说法最近很少有人提及了,”姚海军介绍说,“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大家更认同今天这个时代是科幻文学最好的时代。事实也是如此。中国科幻从未有这样一个时期,自1997年左右起,20多年来连续发展。”
近几年中国科幻发展格外繁荣,在王晋康看来,这与刘慈欣的《三体》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套三部曲让科幻这一本属小众爱好的文学类型进入主流视野,科幻也告别
杂志
时代,进入长篇畅销书时代。而如今,科幻也引起了影视界的注意,影视力量正不断进入,包括刘慈欣、王晋康、韩松等作家的作品都纷纷进入影视改编环节,科幻已然发展至又一个新阶段。
而韩松指出,《三体》的出版、风行与获得雨果奖的世界级认可,恰巧与中国的发展进程契合。2010年《三体》出版,这一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的增加值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上海世博会也在这一年举办;2011年中国的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2014年中国境外旅游人口超过一亿……韩松认为,这一系列的变化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遇到了一个新的增长点,它跟科幻这一波的繁荣恰好匹配。“世界上的大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增长时期必然伴随着科幻的繁荣。”韩松说。
同时,近年来科幻的读者群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刘慈欣指出,以前的科幻读者多为学生群体,并存在一个“公共汽车”现象。“就是说科幻读者前面上、后面下。他们在学校读科幻小说,等参加工作就不读了,他们就又下去了,而后面的读者又上来了。所以读者总量大致保持不变,”刘慈欣解释道,“但现在这个状况在发生变化,很多读者上了这辆车就不再下去了,一些行业的科幻读者在急剧增加。比较显著的像IT行业、航天部门,甚至部队,至少在我的感觉中。”
而韩松则感觉到,好像一夜之间周围的科幻迷出现爆发式增长,“代表着一种中国文明的变迁”。韩松认为,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国科幻迷真正成长起来的一个时间段,他们的视野不断全球化,对技术的理解和对未来的看法,都跟以前截然不同。“他们让我觉得很乐观,很受鼓舞,我觉得这个国家太有希望了,”韩松说,“因为我在美国、欧洲、日本参加科幻展的时候,看到他们的科幻迷都没有那么年轻,都老了;就中国的科幻迷年轻,头脑里充满各种奇思妙想,他们的创作也越来越好。”他认为,科幻代表的正是变化,而中国近年来的变化突飞猛进。他说:“中国的现实就是很科幻,所以这个在互相促进。你不关注科幻,科幻都要来找你。”
科幻影视化不可一蹴而就
亚太科幻大会不止是中国科幻圈的聚会,更是一场属于整个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盛会,邀请了来自韩国、新西兰、意大利、美国、菲律宾、加拿大、埃及、印度、俄罗斯、捷克、爱沙尼亚、芬兰、乌克兰这14个国家的世界级科幻行业名家。
“收到邀请的时候我很意外,”加拿大作家彼得·沃茨兴奋地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我在中国只出版了一本小说,没想到有那么多中国人知道我,原来在中国真的有人读我的书。”尽管不懂中文,但主办方为他准备了一个小巧的翻译机,能够自如地完成不同语言的实时翻译,让他能与各国的科幻从业者顺畅地交流。“我过去接触的翻译技术都需要依靠巨大的云系统完成,但这个不是在线的,而是实时翻译,我在西方从未见过,”沃茨热情地展示了他的翻译机,“我不应该如此惊讶的,毕竟我是个科幻作家。但这个设备真的太神奇了! ”
作为雨果奖获奖作的《三体》在国外很受欢迎,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的两位西方作家也都读过。泰里·比森说:“我感觉大部分西方科幻作家写的都是软科幻,而《三体》涉及了很多物理知识,特别是一些前沿科学,很少有西方作家能做到这点 。”但他们也承认,对《三体》之外的中国科幻作品并不熟悉,中国科幻全面走向世界仍需要时间。
王晋康认为,中西方科幻最大的区别在于,西方科幻更关注于个人隐秘细腻的心灵世界,而中国更偏好宏大叙事。“但这不一定是民族性的区别,而只是发展阶段的不同。可能发展到那个程度之后,他们已经过了宏大叙事阶段,现在更关注个人心灵的抒写,将来可能我们也会发展到这个程度。”他说。
韩松则提出,中国科幻自有其特色,想象的宇宙与西方截然不同,这也是中国科幻的价值所在。“比如《三体》中经过最后一场宇宙的大毁灭之后,几个中国人逃进了一个小宇宙。但为了要保证整个宇宙的和平与长存,他们决定把维持小宇宙的能量还给大宇宙。这是我在西方科幻里没有看到的一个概念。”韩松说。
而中国科幻若想走向世界,影视改编至关重要,目前的中国科幻也确实引起了影视界的广泛关注。亚马逊正计划花10亿美元制作《三体》电视剧,刘慈欣的《流浪地球》、《乡村教师》也正在影视化过程中;韩松预言了“9·11”的《火星照耀美国》也在进行影视改编……大部分知名的科幻作家都纷纷卖出了影视版权,中国的科幻文学影视化正一派繁荣。
“但我有些担心,这个势头来得有点猛。”王晋康说。他表示,科幻作为一种文化需要长期的积淀,不可一蹴而就,目前的影视化热潮不代表科幻就能顺利发展下去。姚海军也指出,优秀的科幻文学更多依赖于作家个人的创作,而好的科幻电影则扎根于整个科幻产业的积淀。因此他认为在科幻电影上不可过于心急,要给勇于探索的实践者更多时间。
科幻小说不能预测未来
亚太科幻大会的活动涵盖了科幻与科学界方方面面的主题,未来女性和未来城市,外星人和智能生命,技术对我们的改造,AI在现实中的应用,赛博朋克和科幻cult片……
“这场大会让我看到了人类之间有太多的共同话题了,”韩松感叹道,“科幻是一种世界性的,甚至是一种宇宙的语言。它能跨越各种障碍,种族、国别,甚至政治、宗教,把大家联系在一起,我甚至就觉得它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载体。”
而谈及国际交流对自己的冲击,韩松举例表示:“外国作家讲述的,关于女性在未来、在宇宙中的定义,是我以前从来没听说过的,几十分钟里改变了我的很多看法,女性科学家设计宇宙飞船,会把飞船当成自己的孩子,我们写科幻的时候没有这么想过。知道这点之后,我今后可能会换一种方式去写,把整个世界看作是一种有感情的存在。”
人工智能近年来发展迅猛,是科幻大会的焦点之一,并被很多科幻作家写进了作品。刘慈欣在采访中表示,人工智能的加速发展对未来人类社会的影响,是他目前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他认为,在人工智能大量代替人类工作的历史条件下,人类能适当做出社会、经济、政治上的适应,这是最好的可能性;而最糟的就是人类无法适应人工智能的浪潮,任由人工智能抢走人类的工作,而按照目前的趋势来看,最先抢走的很可能不是体力劳动者的工作,恰恰是脑力劳动者的工作。”
从2003年就开始写作人工智能题材的王晋康,认为人工智能代替人类劳动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他更关心的是人工智能会不会超越人类。他认为不必拘泥于技术层面的讨论,而应该站在更高的哲理的层面思考:既然人类智能是通过逐步进化,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那就不能否认人工智能也能达到这个程度。“人类进化是从零开始的,但我们已经赋予了人工智能很高的起点,所以它应该很快就能发展到这个程度,”王晋康大胆预言,“我认为是百年级别的,几百年以内可能人工智能整体上将超过人类智能。”
虽然科幻作家在作品中关注与探索未来的方式,往往被人们看成是对未来的预测,但彼得·沃茨并不认为科幻小说可以预测未来。“科幻小说能指出未来的某种趋势,但不是必然的。它假设未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进而推导这一变化会在社会上产生怎样的结果,所以它是一系列思想实验,”沃茨如此解释道,“人们很容易回头找到个别猜对了未来的小说,然后说:‘看,科幻小说预言了未来’,却忽略了还有1万部小说朝着并没有发生的方向书写。但我觉得科幻小说的价值并不在于预测未来,而只是对技术变化会产生的效应做出推断,而技术变化几乎都是无法预测和定义的。在上世纪40-50年代,没有一个科幻作家预言了互联网的诞生;你或许认为手机是一件很容易预测的发明,但也同样没有科幻小说家预知它的存在。但没关系,这不是我们写作的目的。”
而刘慈欣更是在采访中犀利地指出,科幻小说未来会变得平淡无奇。“因为科幻小说描写的东西迟早有一天会变成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比如手机,要放在上世纪80年代是个了不得的东西,它所代替的设备在80年代可能要用一个手推车才能推得动;但现在它很平淡无奇;再比如现在科幻中我们认为最不平淡的东西:外星人,假如外星人真的来到地球、进入到我们的社会中的话,它很快也会变得平淡无奇,所以说这是所有科幻文学的命运。”
因此刘慈欣表示,他写作科幻小说的时候绝对不会追求给20年以后的人写,他就给现在的人写。“我把科幻就当成一枚焰火吧,它绽放的那一刻你很惊艳,就行了,”他悠悠道,“至于绽放以后很快灭掉的话,也没有办法,它就是这种文学的性质。”
亚太科幻大会(APSFcon)由未来事务管理局与全球创新者大会(GIC)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提供科学指导,APEC青年国际创新社区作为支持单位。来源:澎湃新闻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话题
《关于“写手之家”的任何收费项目》
InWonYik创作的新小短文《小姐脾气,丫鬟命!》
月更10万字才能勉强糊口?90%网文作者月入不过万,头部却靠“反
4
轻侯《草原牧医》:一曲治愈系的现实主义牧歌
5
奖金池39W!书旗中文网男频「同人征文」来袭
6
第5季·海狸故事——短篇小说征文大赛,全国征稿!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帖子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