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交流
›
写作交流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端午思屈原,为什么《橘颂》是一篇伟大的作品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18-6-17 10:20:35
7925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又到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令人想起了屈原。澎湃新闻获得授权摘录学者史杰鹏(笔名:梁惠王)新书《悠悠我心:梁惠王古诗词二十讲》中一篇讲解屈原《橘颂》的文章,看梁惠王如何解读屈原的这首诗。
程十发《屈原橘颂图》
橘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yǎn)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缊宜修,姱(kuā)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橘子这个玩意,说老实话,是可看而不好吃的东西,可能南丰蜜橘除外,那是培养几千年的改良品种;早期的橘子,一定非常难吃。屈原写的橘子,我也经常见,“青黄杂糅”,皮是青一块,黄一块的,光泽粲然,确实很好看;但很酸,真的不好吃。所以下面我们会看到,全诗里面,屈原一句也没提到它的味道。对古代人来说,它基本是一种中看不中用的水果。在荆州出土的包山楚墓里,随葬品中有梅子、栗子、藕、梨子,却没有橘子,估计就是嫌它太酸。有人说可能季节不合适,因为包山楚墓的墓主死亡在夏历三月,公历四月,橘子还没成熟。但梨子和藕也应该是秋天成熟的,到底怎么回事,还有待研究。
橘子专产于南方。《说文》里解释说:“橘,果,出南方。”过了淮河,它就叫“枳”了。在汉代,中央政府还在产橘子的地方专门设了官府,来管理这种橘园,因为可以创汇。最有名的是四川荥经县、重庆奉节县、云阳县,朝廷专门在当地设立了橘官,但在湖北湖南,倒没听说。可见,最好的橘子产地在四川,要是屈原到了四川,估计《橘颂》这样的诗要写两篇。
橘子虽然不好吃,不过在古代,它应该还比较重要,中国土产的水果并不多,除了梅子、桃子、李子、柚子、杏子、桑葚,大概就属橘子了,其他大部分水果,都是陆陆续续从国外传来的,所以古代中国人很可怜,穿越回去可不妙。也正因为此,所以古代文人们,逮着一个就往死里写。《楚辞》中传世的歌颂水果的文章就只这么一篇,但出土的还有一篇所谓《李颂》(原文没有标题,也有人认为应该取名为《桐颂》,也有道理),内容是:
相吾官树,桐且怡兮。
抟外疏中,众木之纪兮。
旱冬之耆寒,燥其方落兮。
鹏鸟之所集,俟时而作兮。
木斯独生,榛棘之间兮。
恒植兼成,石(从欠)其不还兮。
深利幵(jiān)豆,亢其不二兮。
乱木(本?)曾枝,浸毁丨兮。
嗟嗟君子,观吾树之蓉兮。
几不皆生,则不同兮。
谓群众鸟,敬而勿集兮。
素府宫李,木异类兮。
愿岁之启时,思吾树秀兮。
丰华緟光,民之所好兮。
狩勿强干,木一心兮。
愇与它木,非与从风兮。
后面还有一点序赞之类的东西:
是古圣人兼此和物,以理人情。人因其情,则乐其事,远其情。
大家可能注意到,出土的这篇《李颂》,和《橘颂》的风格完全一致,甚至有些词汇都雷同(后面我们会具体提到)。这让我们不由得要遐想,屈原到底是不是传说中的开拓《楚辞》这个题材的人?我个人倾向于不是。在当时,肯定有很多楚国文人操持这种文体,表达自己的爱恨,只不过屈原写得更好,流传下来了。但词汇雷同怎么解释?我怀疑当时肯定有很多有关“楚辞”这一文体的写作教辅,搜罗了不少当时的名句,每个高中生都会买来背诵。所以,屈原的《橘颂》很可能是一篇课堂作文。我们想象一下,在公元前320年左右,高中生兼语文课代表屈原坐在课堂上,然后语文老师来了,宣布:“今天的两节语文课,我们写作文。”然后拈起一截粉笔,在黑板上写下硕大的两个字:橘颂。“下课铃响后交卷。”老师说,同时用粉笔擦敲敲黑板。
屈原于是充分发挥自己写作文的才华,交出了这篇作品,因为我感觉,它在艺术上并不完美,但充溢着一股年轻人才有的热烈向上的气息。在写这篇作文的时候,他年纪应该不太大。在这篇作文中,他充分借鉴了平时读过的《高考范文选》,甚至直接借用了几个句子,在古代,这是允许的,不会被视为抄袭。古往今来,很多诗人都抄过前人的句子,很多时候因为全篇出彩,而盖过原作。屈原这首,估计也是这样。
顺便提一下,我们现在把“橘子”一般写成“桔子”,这是很晚的事。就古音来看,“橘”和“桔”不近,一般不通用。“桔”念jié,不念jú,它的本义是“桔梗”,在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里,有个桔梗店老板,就是这个桔梗。“桔”的本义还有一个,指“挺直的木头”。我们以前讲“有女怀春,吉士诱之”的时候提到,从“吉”为声符的字,多有“挺直”的意思,所以“吉士”就是健壮挺拔的男子。桔梗这种植物,应该也是很挺直的,但我没见过。
至于“颂”,本义是“容貌”。所以“颂”这种文体,本义大概是来源于把容貌摆放在前,总之应该是“陈列美好”。现在我们来看诗的原文。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后皇,就是指上帝。古代把帝王称为后,也称为皇,所以后皇就指帝王。在这里,大概是指上帝,因为上帝才能创造大自然,掌管大自然。屈原说,这是上天赐予的美树,它的名字叫橘。服,就是习。这种树被上帝派来,习惯于南土的气候。“服”和“习”的意思相同,《管子·七法》:“政敎军中,号令存乎服习,而服习无敌。”意思是号令如果想顺利传达,得到奉行,平时就得加强训练,让士兵熟悉。诗中说橘树是上天赐予的,大概也有屈原的自喻在内,他觉得自己就像橘树一样,天降伟人。至于为什么他如此看重橘树,橘树到底有什么优良品质,它在哪些方面超过梅树、桃树、栗子树,后面会具体描述,给出理由。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南国,指南方的区域。“国”和“域”是同源词,春秋时代说诸侯国,一般不叫国,而叫邦。国指“区域”的时候多,指“国家”的时候少。南国这种称呼,由此一直沿袭到后世,唐代王维的诗《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南国就是指南土。这两句是说,橘树生在南土,从此根深叶茂,再也不肯迁移。大概也有屈原自诩的意思,他是楚国人,即使朝廷辜负了他,他也不肯迁徙到别的国家。其实屈原那个时代和春秋时代已经不一样了,以前有句成语“楚材晋用”,楚国有很多人在国内政斗失败,逃到晋国,比如析公、雍子、苗贲皇、申公巫臣等,还有逃到吴国,比如帮助吴兵攻占郢都的伍子胥。但那时国际环境较好,还是贵族社会,投奔别的国家,一般都能得到当初在祖国时的相应待遇;战国时代则不然,不讲究出身,有用才给薪水。屈原是王族,在楚国地位高,楚国又是大国,经济发达,怎么也能过得不错;要是跑到别国,很难有那么好。所以屈原的爱国,可能也是权衡过利弊的;就像橘树也权衡过利弊,过了淮河,它长不好。所以,这种托物喻志的东西,看看就可,千万别当真。世界上绝对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这两句是说,橘树的根非常深厚坚固,难以迁徙,更加一心一意,扎根楚国。这又像是屈原抒发爱国激情的一个证据,但实际靠不住。因为当年文学还在草创年代,有些固定的句式,就像我们小学生写作文,春游回来,必定“依依不舍”一样,实际上都是套话。上面我们提到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的《李颂》里,有类似的句子,比如“深利幵豆,亢其不二兮”,前面那句到底什么意思,还搞不明白;但后面的“不二”,显然就是一心一意的意思。此外,《李颂》里还有一句:“狩勿强干,木一心兮。”跟这个也比较类似。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这两句描写橘树的样子:绿绿的树叶,雪白的花朵。纷繁茂盛,看上去很喜人。橘树一般在初夏开花,秋天结果。这里写橘树,则不拘泥季节,只是写它的情态。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橘树的枝条繁茂,层层叠叠,堆积在一起。曾,就是层,很多以“曾”为声符的字,都有“高”和“层叠”的意思,比如层、增、赠、甑。曾本身也是这样,我们说曾祖、曾孙,都是表示代际相叠。赠,就是送别人东西,“赠”和“送”古音很近,估计也是同源词。别人凭空得了赠送的东西,也是表示增加了财富。“甑”是一种蒸东西的器具,是两层的,而不是单层的。剡棘,剡是锋利的意思。这句是说橘树枝条上长了很多很多的刺,而它的果子是圆圆的。“抟”也是“圆”的意思。汉代王逸的注说,楚国人把“圜”称为“抟”。类似的句子,也见楚简的《李颂》:“乱木曾枝,浸毁丨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这两句说橘子的色彩,青色和黄色交杂,文采灿烂。这也是橘子让我最喜欢的一点,不管里边如何,外面总是很漂亮的。我曾经流落在福建南平,又饥又渴,掏出仅有的钱,在街上买过几个橘子,结果剥开后,里面空空如也。橘子这个玩意儿似乎很怪,不管里面烂成什么样,外面还能保持完好。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精,就是明亮也。类,就是外表。这两句是说,橘子的果实剥开,总是透明晶莹的,所以这里用“精白”来形容。古代人说的“白”,不仅仅指我们现在说的白色,在很多情况下,是指明亮、透亮,所以我们说真相大白,就是让真相透明,大家都看得到。“精白”相当于说“清白”。“精”和“清”是同源词,“精”从“米”,本义是纯净经过选择的米;“清”从“水”,本义是纯净经过过滤(选择)的水,有相同的义素:选择、过滤,引申为清楚、干净。包括跟它们音近的“静”、“净”,都有类似的义素,“静”,《说文》说“审也”,就是很清楚,很明白;“净”也是一样。“类任道兮”,是说橘子的外貌明亮干净,能够担当道义,这当然是比喻的说法,比喻内心纯净的人。有一种版本写的是“类可任兮”,意思也通。哪种对呢?从押韵来看,无疑“类任道兮”对,因为“道”和下文的“丑”都是押幽部韵,而“任”是侵部字,一般来说有点远。但问题可能又不是这么简单,一则“类可任兮”表面上看,是一句明显押韵不符合的句子,但为什么还被人保存下来呢?一则“任道”这个词在先秦典籍中很少见到,几乎没有。有没有可能是后人感觉“类可任兮”不押韵,改成“类任道兮”呢?这种可能也是不能排除的。因为楚国文字中,包括先秦其他古书中,幽部字和侵部字通假或者押韵,也不是没有的。比如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孔子诗论》,讲到《诗经》的一首诗《葛覃》,其中的“覃”字,它写成左边是“寻”,右边是“由”的字,这是个两声字,也就是说,组成这个字的两个偏旁,读音相同,都是声符。其中的寻,就和“任”音近,“由”,就和“道”音近。所以,屈原的原文,写作“类任道兮”,也是可能的。
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
纷缊,茂盛的样子。丑,恶也。这是说橘子茂盛,有着恰如其当的美好,没有一点丑态。其实从诗句的艺术上来说,这两句是败笔。因为等于说废话,我们平常说话,谁也不会说繁茂而美好的橘树啊,它美丽而不丑。这样的句子,有点朴素过头了。美丽,当然就不丑,用得着费唇舌吗?这样的句子,在唐诗宋词是看不到的,如果有诗人这么写,也就被淘汰了,绝对流传不下来。屈原的为什么能流传呢?因为他是先秦的,片言只字都很珍贵;当然,此外还有运气。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上面对橘树的形状和果实都描述完了,接下来是纯粹对之进行人格化的歌颂。屈原嗟叹:橘树啊,你从小就有远大志向,就和别人不同。这大概也是说自己。其实橘树能有什么志向?它长什么样,完全是被动的,由基因决定的。只有人这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动物,他有思想,才会各有各的不同。人类是万物之灵,但即使人,也绝大多数像动物和植物那样,被动生长;只有少部分杰出的,才会自小有大志。屈原用树来拟人,只是一种玄想。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橘树独立不肯迁徙,这不是很可喜的事吗?这两句也是败笔,因为前面讲了“受命不迁”,又讲了“深固难徙”,这里又讲“独立不迁”,老是一个“不迁”打转,词汇和诗义都显得很贫乏。而且前面“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一句中,“喜”字已经做过韵脚,意思并无任何不同,这里又用“喜”字押韵,也未免单调。要在后世这样写诗,去参加科举,肯定不及格。《诗经》虽然句子常重复,但那是一种诗体,和这不同。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这句的“深固难徙”,又是重复前面的句子。说为什么不迁徙呢,因为你阔达无所求。“廓”从“郭”声。“郭”的本义是外城,引申为很大的意思。心中廓落,没有所求。因为很多人迁徙来迁徙去,都是有所追求,比如现在的移民。如果无欲无求,那就没有移民的意志。但人是有意志的动物,人往高处走,是合理的。橘树也未必不想往高处走,比如要它选择,是愿意长在一个环保很好的国家,还是随便砍伐的国家,它肯定愿意选择前者。屈原夸它“廓其无求”,看看就行了。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这句继续抒发自己的品德。无欲无求,所以不肯避害就利,坚决和庸俗的世道对着干。王逸的注释说:苏,寤也。意思是醒悟。还说屈原自知为谗佞所害,心中觉悟,像明镜似的,只是天性刚直,横逆俗人,不随波逐流。但把“苏世”解释为“觉悟世道”是不通的,因为“觉悟”一般是不及物动词,我觉悟了,这样的话就可以。觉悟了世道的虚伪,也可以讲通。但觉悟了世道,这样的句子就不通了。所以,王逸的注释是不对的。我认为“苏”至少可以读为三个词,一个是“忤逆”的“忤”,一个是“忤逆”的“逆”,一个是“傃”。这三个字都和“苏”读音相近,都可以解释为“违逆”。以前我们说过多次,汉字归根结底,都是用来记录语言的,读音相同的字,理论上意思应该相近。但其实“苏”本身也有“违逆”的意思,《荀子·议兵》:“以故顺刃者生,苏刃者死。”这里“顺”和“苏”对文,意思相反,唐代的学者杨倞作注,就指出“苏”应当读为“傃”。上古音“苏”和“忤”、“逆”的声母不同,我为什么说它也可以通这两个字呢?因为在安徽阜阳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墓出土的《诗经》残片里,有“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一句,其中的“御”就写作“苏”,而“御”和“忤”、“逆”两个字的读音几乎是相同的。横而不流兮,是说跟世道对着干,不顺从。横,就是不顺从。古代人认为南北向是顺的,称为纵;东西向是不顺的,称为横。横的,一般是不好的,比如说螃蟹横行,就是很霸道的意思,但一个人特立横行,不从流俗,又可以说是好的。流,可能跟“纵”也是同源词,它们的韵部很近。“流”在古代有“放纵”的意思,大概就是因为它和“纵”音义相通。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这两句说,自己要闭心捐欲,敕慎自守,终不敢有过失。这里的“失过”是并列式词组,而不是动宾式词组,也就是说,不是“失去过错”,而是“过失和过错”。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秉,执也。这是说自己执履忠正,行无私阿,德行可以和天地相并。参,就是等同、并列、匹敌的意思。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希望随着岁月的消逝,我和橘树能够一直做很好的朋友,不相背离。“谢”和“舍”是同源词,表示“消逝”。《李颂》的“愿岁之启时,思吾树秀兮”句式,也以“愿”为开头,和这里很相似。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淑,就是美好,善良。王逸的注释说:自己虽然和橘离别,但依旧善持己行,梗然坚强,终不淫惑而失义也。但是,把“淑离”解释为“善良的离别”,是讲不通的,所以王逸在串讲时,也就穿帮了。这句的离,有可能是“丽”的通假字。“淑丽”两字的意思相同,都是指美好。这样的话,诗句就是说橘树美好不淫逸,木质坚强有仪表。我们前面讲到桔梗的时候,说过“桔”和“梗”的意思相近,都是刚硬挺拔。“梗”和“刚”、“强”、“亢”古音相近,都是同源词,意思也相同。《李颂》的“亢其不二兮”,其中的“亢”,读音正相当于“梗”,应该记录的是一个词。也可见《楚辞》体有很多老生常谈的废话,只有看得多了,我们才会发现。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王逸解释这句说:言己年虽幼少,言有法则,行有节度,诚可师用长老而事之。我觉得这样不通,屈原再怎么也不能这样自吹自擂。这句承接上文而言,应该仍是歌颂橘树。看来他歌颂的是一棵小橘树,说橘树虽然很小,但可以当自己的师长。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像,就是楷模。伯夷这个人,我们都很熟悉,鲁迅的小说《采薇》 就是以他们兄弟为主人公,兄弟俩很憨,虽然不喜欢商朝,但又反对周伐商,认为是以暴易暴。后来躲在首阳山,靠野菜充饥,阿金说他们:“你们假清高,吃的还不是周天子的野菜。”他们听了很羞愧,绝食而死。这可以见传统中国文人思辨能力的薄弱,人生下来就天经地义该享有自然的一部分,怎么叫吃了周朝的东西呢?鲁迅一生都在为此沉痛,但也毫无办法。
《橘颂》这首诗,我们在串讲时也说了,艺术上是有瑕疵的,但它依旧是一篇伟大的作品。为什么?首先,因为它的开拓性,不管这首诗的风格是不是屈原独创(从目前来看,独创的可能性很低),但在这首诗之前,没有人穷形尽相描写一棵树,写它的叶子,果实,枝条。而且写得非常精彩,抓住了橘树及其果实的特点,比如“绿叶素荣”、“曾枝剡棘”、“青黄杂糅”、“精色内白”,都非常生动,体现出作者高超的描写水平。
其次,作品把橘树和自己的志向结合起来,也开了咏物寓志的先河,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写作典范。
第三,作品充溢着蓬勃向上的气息,和强大的道德感召力。我上中学时,最讨厌语文课本类似的归纳,显得很假。但这首诗的确让我感到这种气息,它们通过简洁干脆的句子,直愣愣展示在我面前。句子很短,节奏明快,朗朗上口。虽然词汇有重复之处,意思也有重复之处,却不掩盖其美好,是一首很好的咏物诗。有些句子去掉“兮”字,也很像七言诗。有人因为这个节奏,猜测是屈原年轻时的作品。来源:《悠悠我心:梁惠王古诗词二十讲》,作者:史杰鹏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话题
乡土·野马渡2025年最新栏目设置及稿约
InWonYik创作的新小短文《小姐脾气,丫鬟命!》
月更10万字才能勉强糊口?90%网文作者月入不过万,头部却靠“反
4
轻侯《草原牧医》:一曲治愈系的现实主义牧歌
5
奖金池39W!书旗中文网男频「同人征文」来袭
6
第5季·海狸故事——短篇小说征文大赛,全国征稿!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