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本版
帖子
用户
登录
注册
快捷登录
投稿
每日签到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写手之家
›
娱乐休闲区
›
文化新闻
›
67岁人民文学出版社有点"潮":纸质书融合AR高科技 ...
返回列表
67岁人民文学出版社有点"潮":纸质书融合AR高科技
[复制链接]
写手发布
发表于 2018-7-17 16:50:4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位于北京朝内大街166号的人民文学
出版
社已经67岁了,它的历史是和鲁迅、巴金、钱锺书、陈忠实等大作家联系在一起的。不过,这家老出版社最近有点“潮”,不仅紧跟收视热点,相继出版了《朗读者》《开学第一课》《谢谢了,我的家》《经典咏流传》等热播人文类综艺节目的同名图书,还在书中融入了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技术,用手机扫描书中的任一图片,就能看到相应的节目视频。
一家老牌出版社,将电视节目融合最新科技,出版成纸质图书,还要一本一本持续不断地做下去,目前为止,仅此一家。
有两个疑问关于两次转化,为什么要从电视到书?又为什么要在书中融入AR?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肖丽媛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一档人文类综艺节目在一段时间内火,而书能将其‘经典永流传’;节目在电视上最多也就播几次,而AR能让读者随时利用碎片时间观看。”
《朗读者》是人文社第一次尝试使用AR技术将电视节目出成书,从前期筹备到最终出版只用了72天时间。有人说,把节目脚本编辑成书应该很容易吧,资料不都是现成的吗?肖丽媛“辟谣”:“恰恰相反,最难的就是如何把电视节目变成书,把视听感转化为阅读感,依托于节目,但绝不局限于节目。”
肖丽媛介绍,首先,出版社要对知识严肃把关,节目资料的准确度和版本都可能存在问题,需要一一甄别校对。
其次,编辑需要大量后期创作,才能把电视访谈变成书。有时候是浓缩,比如《朗读者》一场的场记是3万字,呈现到书中只能有两三千字,编辑并非简单地给场记“做减法”,而是在严格控制篇幅的前提下,确保既能展现人物的精彩故事,又能实现情感的完整表达;有时候是延伸,比如《谢谢了,我的家》中讲到朱和平传承爷爷朱德的家风,编辑经过大量资料收集,挖掘了朱德母亲的故事,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还有的节目娱乐性较强,做成书就需要去娱乐化,提升文学性。比如《开学第一课》节目为了吸引学生观众,有大量的明星表演,在出版成书的时候,编辑弱化娱乐部分,提取节目中可以被改编成文字、适合学生阅读的主题故事,同时根据新课程标准,补充了有趣的知识点和名家名篇。
最初想到在书中加入AR,是编辑们在做书时聊天,“如果读到这里能重现现场多好”,毕竟声音和图像无法用文字完全表达;最开始的想法也很简单,就在图片边上放一个二维码,扫二维码看视频;后来进化到直接扫图片跳出视频。
读者的需求始终是出版社的首要考虑。此前,每一部书都有各自的App——“朗读者AR”“开学第一课AR”,但从《谢谢了,我的家》开始,将通过一个“人文AR”把带有AR技术的人文社图书一网打尽。肖丽媛笑言:“如果买一本书就要下载一个App,手机就要乱套了。”
读者也用手投票,肯定了出版社的创新,《朗读者》从去年8月出版至今,不到一年销量超过150万册。
至于未来还会有什么“黑科技”加入,肖丽媛说:“我们确实策划了一系列利用AR的图书。现在都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了,传统出版不能一意孤行,只考虑加大印量,而是必须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将各种高科技引入传统出版中。”来源:中国青年报
TA的其他文章
网文IP产业,拐点已至?
【网文技巧】学习大神们的一些写作技巧!
王安忆:谈谈文学的虚构与非虚构
海外网文女频:一本书养活一家公司,国内网文能否借鉴
《锦绣未央》抄袭案首案将于2019年2月26日开庭
《装台》收官,原著作者陈彦透露《主角》要登场
刘慈欣成法兰克福书展媒体论坛焦点
《星落凝成糖》原著作者发文 夸陈星旭李兰迪演技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关注
粉丝
帖子
发送私信
收听TA
Ta的主页
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