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池莉:很遗憾,我没有标签给武汉女人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18-7-19 20:29:19
19376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武汉这座城市的有趣之处,难以一言蔽之。幼时读到写武汉的文字,有句话印象深刻,一位武汉的
杂志
编辑在随笔中提到,作家池莉写过:武汉这样一个特大型城市,竟然没有地铁。当时就觉得,这位作家好有意思,“吐槽”直中要害,而短短一句话,又将大武汉的图景展现在了面前——武汉三镇,两江交汇,燥热的天气,熙熙攘攘的人群,在甚至可以称得上混乱的交通里,大家花费数个钟头,在这座城市里奔波,很多时候可能仅是为了一口美食、一次小聚、一份工,如此热火朝天的生活。
在池莉笔下,武汉也是这般生动,她的最新小说集名为《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内里却说:“其实武汉人不仅要活,还要活得有意思,把枯燥单调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把艰难困苦的人生变得其乐无穷。”新书《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将池莉五部讲述汉口故事的作品重新集结成册,选的五部作品《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你以为你是谁》、《汉口永远的浪漫》、《生活秀》、《她的城》,也是体现了汉口的城市文化。池莉说:“这五部作品每一笔,都是汉口的每一缕人间烟火。”
近日,澎湃新闻专访了作家池莉,跟她聊聊她笔下的武汉,聊聊她生活着的这座城市,聊聊生活在武汉的人。
武汉:汉口的烟火气最重
问起池莉对武汉的感情,她用了16个字:“爱恨交加,微妙复杂,不由自主,难以言喻。”在武汉有过生活经历的人,对此回答都要会心一笑,可不正是这样吗?在被武汉的交通与天气弄得心烦意乱时,武昌东湖的水、珞珈山的花、喻家山的绿林又会让人舒展开阔;在穿过吵吵嚷嚷的街巷脾气正要上火时,汉口江滩的风、轮渡的船、户部巷数不清的小吃,又立马抚平了心里的褶皱;偶尔路过汉阳,龟山月湖,古琴台下,一段高山流水又带人梦回春秋。
“武汉三镇,各有各的不同。”但于池莉而言,“汉口是烟火气最重的。”看得出,池莉对汉口的感情深,早年池莉写作《生活秀》,其中对汉口吉庆街的描写,让吉庆街名扬全国,许多人慕名前去。
在那个时候,吉庆街夜市里吹拉弹唱的老者,巷子里的小吃,那最生活、最市井的面貌,是只有本地人才知晓的,于外人不值得称道。偶有外地人来武汉,总是要带去江汉路游览一番,江汉路步行街,犹如上海的南京路,商业化得漂亮,也算是出名的景点。可要说那有多“武汉”吗?其实未必。
看过《生活秀》的人,在步行街里走走停停时就会说了:“听说吉庆街才是汉口的精髓,能带我去看看吗?”这时候武汉人就高兴了,绕过江汉路明亮的商铺、规整的街道,穿过一条人挤人的夜市、摆满地摊的小巷,来到地面还有泥水深一脚、浅一脚的小巷子,先闻二胡曲声,吉庆街到了——仅百余米长的街巷里,人声鼎沸,小摊小贩大排档,露天吃喝,唱曲聊天——这是武汉,也是池莉笔下的汉口。
吉庆街为何吸引了池莉的注意呢?她还提到一点:“吉庆街有一张风雨沧桑的百岁老脸。百多年前湖广总督张之洞以武汉为特区,开始了一场洋为中用的改革开放,吉庆街出现了西式洋楼民居,应是中国进入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最早地标建筑。”
笔下吉庆街的市民烟火,眼里吉庆街的岁月沉淀,这百年辗转变迁,其实是汉口城市文化在人心中的多张面孔。
浪漫:汉口人的血性
说起汉口,大家的印象总绕不开“码头文化”、“市井气息”、“喧嚣吵闹”,而池莉形容汉口却用了“浪漫”一词,她写作《汉口永远的浪漫》,描绘了汉口特有的精气神儿,也满载作者对这座城市的浪漫深情。对于我们常提到汉口“不那么浪漫”的印象,池莉淡然回应,为我们讲述了另一种活生生的浪漫:
“你说的大家印象这三个词,属于游客型留言,是表面现象。我的‘汉口浪漫’,指的是浪漫之根本:汉口人的血性,尚存人类最真实的感性冲动,还没有被社会教化条条框框完全变异,他们有血有肉,酷爱率性纯真自然地活着。他们醉酒狂欢,愤世嫉俗,肆意嘲笑,随便讽刺,打架说打就打架,没有废话,黑色英雄也是英雄。”
这种根本的浪漫,实在是再武汉不过了。它不是武汉三月的樱花,不是长江大桥下的芦苇,不是楚河汉街的餐厅街道,更不是光谷各国风情街的欧式建筑,诚然,这一切有那么点儿“浪漫”的氛围,吸引不少人慕名前去,期望在武汉这座再市井不过的城市里,制造些生活之外的清新感。
而武汉的浪漫之根本,汉口的精髓,没逃过池莉的犀利洞察以及对生活的爱。汉口人,平素打点的是餐食与工作、家长里短,闲情雅致起来了,是长江冬泳,也是夏夜在江滩搬上几个小板凳就聚上。吃烧烤喝啤酒,那些后来建起的洋气酒吧和一板一眼的演出,远不及室外的江风,好友的对谈,一言不合吵吵闹闹,大打出手,之后也就是帮着剥一颗虾、敬一杯酒的事儿,转而再次勾肩搭背。
这种浪漫是源自生活之中的,它迸发于对生活朴素的热爱,好吃、好聊、好折腾,这喜好中有汉口人的血性与热烈,爱起人来更是再生动不过,比起那些小清新的浪漫更要令人印象深刻。武汉人的浪漫通常不在形式上,而是在情感,在猝不及防的生活里,直击人心。
所以在武汉,浪漫是特别实在的事情。池莉在《你以为你是谁》中写道:“宜欣度过星期天的方式其中有一种,这就是:独自逛汉口。宜欣在天气晴好的周日清晨便起床,照例学一个小时英语,之后背上牛仔背包跑步出校园,坐轮渡过长江,从江汉路步行进入闹市区。当她走到鄱阳街口的时候,她在‘标新立异’早点铺吃一碗牛肉米粉。”在武汉生活过的人,看到池莉写的这一段,一定会觉得宜欣是个特别浪漫的姑娘,她在这个城市里穿行的点滴,接着地气儿,又充满生活之上的生命张力。
池莉说:“汉口的浪漫文化本质,会让市民富于日常生活的行动性:做一顿饭和吃一顿饭,都可以有创造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就是感性的快乐,就是对本能的信仰。”如此听来,武汉人那钟情于日常生活中一餐一饭,跨越三镇去吃一口美食、见一位老友的快乐,是把生活创造成了多么情感充沛的样子。这种丰富的情感,将整座城市的喜怒哀乐都揉合在一起,还毫不掩饰地肆意表达,也难怪网络上有年轻人称,武汉这座城市的气质,很“朋克”。
而池莉对此却颇有自己的观点,武汉气质,归根结底还是接根于生活的浪漫。“年轻人喜用‘朋克’,实质逃不出我的‘浪漫’。朋克践行的就是浪漫并发扬光大其中的个性自由。我感觉武汉乃至中国都朋克不了,年轻人最多只能用发胶彩染把头发竖起来做一个朋克造型而已。还是那种能够透出日常生活的深层浪漫气质,不可阻挡,永远有感染力。我想我就是致力于挖掘并用细节来表现这种迷人的浪漫气质。”
而她的作品里也是这样,汉味十足、毫不遮掩的方言,让人仿佛瞬间置身于武汉,日常的细节让汉口生活跃然纸上,回忆牵动,人物透着汉口人骨子里那种直来直往的性格,不可阻挡的生命力,一气呵成,感染力极强。而池莉将这种“浪漫”称为“健康生活的力量”,对于武汉市民对这位武汉作家的共鸣与喜爱,她说,“如果说我的小说曾经受到大众欢迎,那么就曾经有大众身上还残存不少健康生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变成木偶。”鲜活,这也是她笔下的武汉市民。
标签:与写作没有关系
对于武汉这座城市和武汉人,不论是“市井”还是“朋克”,“小市民”还是“九头鸟”,在池莉看来,都只是不足一提的标签。“标签是快餐文化特点,一个外卖送到家,但味道千篇一律,说明不了更多。”外界对武汉及武汉人的刻板印象和打过的标签,与写作是没有关系的。如果有人想通过池莉的作品看到自己印象中的武汉人,即使有,或许也不太一样。
池莉笔下的人物,你能感受到他们在武汉这个城市生活,说着武汉话,有着武汉的生活习惯,但所刻画的角色,就跟自己身边活生生的人一样,是生动的,而并非标签化的武汉人,他们往往很普通,尤其是她写的工人、商贩、家庭妇女等。正是这普通人的角色,最能打动人心,他们有着《烦恼人生》的烦恼,说着《小姐你早》的你早。
问起外界对武汉人的标签,池莉说:“标签与我的写作没有关系。人们有打标签的自由,我有不看标签的自由。重要的是作品是否能够打动人,也就是说是否有文学魅力。不管塑造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能够有一点文学魅力,我就很满足了。”
而更有趣的是,不同于每个城市会给自己女性塑造一个典型的形象,问起写武汉女人写得再生动不过的池莉对武汉女人有何印象时,她说:“很遗憾,我没有标签给武汉女人,我的武汉女人都是血肉丰满有自己个性的完整形象。”的确,池莉写过太多个性鲜明、形象丰满的武汉女性形象,她们境遇各不相同,却都有血有肉,《她的城》这部作品中,更是书写了女性同性恋的隐密性、复杂性和矛盾性,这种女性形象的深入刻画是极为细腻丰满的,更是难得可贵的。拒绝给武汉女人打上标签,是一位写武汉女性的作家,对武汉女人的了解,也是对武汉女人的称赞。
电影《生活秀》中的来双扬
武汉这座城市,九省通衢,过去码头繁华,如今高校林立,太多人在这座城市来来往往。武汉的人在变,武汉也在变,对这座城市和这里人的理解,不同人在不同阶段都不一样,就如池莉所言:“人生有很多次不同的角度、视线和目光。城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或升降。还是宋人苏轼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而面对武汉这几年愈发显著的变化,吉庆街不复热闹,中山路重建排场,地铁打通三镇,秩序日益井然,大家对这座城市的感情少了一些烦恼,却又莫名怅然若失,面对这些变化,池莉淡然:“人总是这样的,希望变化,又缅怀往昔。我的感受是:作家还是大有可为的,只有文学作品最合适追忆逝水年华,满足人类复杂情感。”来源:澎湃新闻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话题
高考,真还有一考定终身的奇效?
日本网文,给中国作者,带来新启发
1200元/篇 | 「鹿鸣」杂志长期征稿
4
网络作家核融炉:短篇悬疑迷雾中的博弈与浪漫
5
1.5-10万元/部 | 「七猫中文网」 短剧剧本征稿
6
纵横女频“错位心跳”主题征文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