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1
淘帖
0
返回列表
《如懿传》你先看轻了观众,就别怪观众看轻你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18-10-16 17:03:13
14730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随着如懿香消玉殒,《如懿传》这部长达87集的电视剧,及其自立项以来数年间的舆论风波,终于可以告一段落。尽管立意“帝后夫妻的婚姻围城”,想从失败者的人生中挖掘一出悲剧,但观众看待《如懿传》,显然更像皇帝看待炩妃:追剧也追了,热搜也看了,但心里终究是瞧不起的。
雄心壮志,一开始就放错了皮囊
《甄嬛传》大热之后,吃尽IP红利的流潋紫显然还想更进一步,于是有了换汤不换药的续作《如懿传》。因为此前与郑晓龙夫妇在《甄嬛传》编剧署名上有所不快,《如懿传》影视化中,流潋紫不但要求作为唯一编剧,而且还担当监制,希望借由两部大剧,跃入影视圈的资本潮。但也正因如此,缺少掣肘的流潋紫,将这个故事和她本人能力的软肋全部暴露无遗。
中国古代后宫嫔妃的记录甚少,除了生卒年和起居注中的只言片语,其间的爱恨情仇皆可由作家编剧脑补,只要能够自圆其说。但不幸的是,立志反写“还珠”的流潋紫,硬要将故事塞进“甄嬛”的后续,结果就是从皇帝太后,到妃嫔侍女,身份和言行不符,言行和情感不符,情感和结局不符,没有一位的人物逻辑是流畅贯通的。
富察皇后临终之际,帝后感情已然有瑕,皇帝亲自求证皇后避孕镯子与谋害哲妃等事,结果皇后死后,皇帝仍因两位皇子不够悲伤而重罚、因娶继后而对皇后心生愧疚。如果说这种剧情还是前后不一,睁只眼闭只眼还能凑合去看,那么嘉贵妃做尽坏事、东窗事发,皇帝一边给她的儿子封亲王、办喜事,一边暴怒之中将她废为庶人,等她一死,又变卦追封为皇贵妃,真是一集之内都逻辑不通,为了把信马由缰的剧情在最后一刻塞进史实,编剧竟然可以把人物写成这样喜怒无常近乎精神分裂的地步。
流潋紫的创作是抄袭拼接,还是致敬仿写,虽无法律定论,但公道自在人心。汇聚所有宫斗小说的精彩段落,当然可以让作品看起来好像“集大成之作”,但如同好笑的段子集锦并不是优秀的文学创作一样,缺少内在价值观的统领,表面宫斗梗的堆砌,只会让人觉得两集一打胎、三集一夭折,为斗而斗,不知头绪。身兼“编剧”与“监制”的流潋紫,搬运得不亦乐乎,只苦了观众得让自己的智商暂时下线。
编剧无人掣肘,既是剧作失控的原因,也是剧组失控的结果。万人空巷的《甄嬛传》之后,闪闪发光的《如懿传》大IP,让能够加入其中的每一个人,都竭尽全力想展示自己。导演汪俊想要延续他在《苍穹之昴》里世情小说般的烟火日常,于是在应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宫斗剧里加入许多“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镜头。服装陈同勋想要“有历史依据,同时又有不俗的现代品位”,于是希望把清朝300年的服饰文化浓缩在《如懿传》的60年里。美术韩忠想要“把这个故事放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放在全球环境下看”,于是整个屏幕都满满当当地装上了各朝各地的摆件。
制作班底的每个人,都怀抱雄心壮志,希望借由长达87集的剧作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感悟,但是却忘了团队的协作与配合。最终制作出的是外面一层华服、里面分崩离析的作品。还在挽救口碑颓势中,做出一副“没有配不上观众的剧作,只有配不上剧作的观众”的姿态。观众不会放下结果只问初心,他们带着本能的不适,翻看剧组的豪言,于是字字句句,皆成笑谈。这种嘲笑,是让业内人士痛心的,却也是无法反驳的。
一切皆性,但性关乎的却是权力
把人们想象为嗑着瓜子围观撕X的吃瓜群众,或者穷尽一生求一心人的痴男怨女,都未免太看轻了这届观众。“宫斗剧”自一开始,就以“情场如职场”来论证自身的合法性,人人都说自己想看的是办公室政治,其实这个口径比较委婉,更直接的剖白是,人们想看的是政治。在通俗化的欲望满足中,人们期待得到的大众文化产品,是政治化的后宫,而不是情感化的后宫。
如同王尔德的那句名言,“世界上所有事都关乎性,除了性本身,性关乎权力”。后宫嫔妃围绕恩宠与侍寝的角力,本质上是在争夺生育权,因为生育带来的子嗣,意味着某种权力的想象。在女性没有地位、没有身份,甚至没有姓名的封建王朝之中,她们可以借由生育出储君,获得这一切。发现自己是“人下人”、继而决心成为“人上人”的冲动,给原始的欲望赋予了后天的意义。生子立储,不只是富贵,也不只是尊荣,而是未来权力即将带来的威严感和影响力,能够将她们“点石成人”。
不过遗憾的是,无论是纯妃傻乎乎让自己的孩子预习当太子,还是炩妃暗戳戳把写好的传位诏书藏到密盒里,她们对皇帝之位、太后之尊多么“厉害、体面”的想象,实在没有比土财主家能继承几仓余粮大多少,也让人好笑她们竟会为了这些铤而走险。前半部所有妃嫔一窝蜂地争着生出一个贵子,后半部所有妃嫔想尽办法让自己的孩子成储君,但为何如此,再无细表。她们相互下毒避孕、逐个流产打胎,勾心斗角的细节无一不明,而各自的面目却又如此模糊。
悲剧变丧,是从只会剪发开始的
大家对《如懿传》怀抱极高的期待,不是想看《甄嬛传》的翻版,而是希望知道如何表达“废后的一生”。中国观众偏爱喜乐团圆,但杰出的悲剧往往给人更加深刻的震撼,豆瓣华语电影排行榜上,排名前三的是《霸王别姬》《大话西游》和《无间道》,足以说明人们有着欣赏正剧与悲剧的能力。
但是悲剧想要撼动人心,至少应该满足一个基本要求,那就是“失败得深刻”。要么是追求所有人都“不敢想”的东西,如夸父逐日,为人类的共同信仰与真理而牺牲;要么是追求所有人都“不用想”的东西,如生命、尊严、自由,为个体攀援到基准线上而努力。但是如懿追求的,是在皇宫之中寻求“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爱情——这就显得非常尴尬。如懿既没有倒霉到缺衣少食但仍追求精神之恋,也没有富足到皇帝偏宠但却追求平等之爱,她对爱情的追求,显不出特别的纯粹和必要。
更重要的是,如懿爱情的对象,让人每分每秒都怀疑她的眼光。开始,听如懿说西方一夫一妻,就说“朕看你是傻了”;中间,如懿问到玫瑰珠花是否自己独有,表示玫瑰你独有、其他妃嫔的珠花也各自不一样;最后,更是对着如懿,剖白自己迷恋容妃“情起中年、情难自抑”,请如懿帮忙劝容妃从了——难怪连皇帝饰演者霍建华的太太林心如都说,看到这里好想弃剧,在这样的对象身上寻找爱情,就是缘木求鱼。
好吧,就当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看看一段感情如何幻灭也好。但是如懿渐渐心灰意冷的过程,不是一步一步走向深渊,而是每个大坑都至少要跳两遍:同款劲敌两个,失去孩子两次,连冷宫都是进两遍。失望也好,愤怒也罢,都是原地打转,如懿仿佛在第5集皇帝丧期收了白蕊姬就已经死了,只不过等到第87集才终于把自己埋了。如懿的悲剧,不是由不得已的善良推着进入泥潭,而是每次正义占据上风、与反派当面对质的关键时刻,如懿却开始“全凭皇上裁决”。皇帝不好好裁决,如懿就愤而剪了自己的头发,这个行动翻译成白话,就是吵架时说“全当老公死了”。
悲剧变成丧剧,就是从如懿只会剪自己头发开始的。我们不是要求所有八点档宫斗剧都提出合情合理的反封建斗争指南,而是至少在对问题的剖析上,能够更加深刻和透彻一点。我们欣赏《金枝欲孽》最后冲出宫墙、寻找自由的抗争,也欣赏《甄嬛传》结尾甄嬛有了天下、失了自己的悲痛。但是如懿的剪发,更像一种回避深刻的自我放逐。她不是一个合格的失败者,因为在放弃认输的那一刻后,她不能彻底放手不玩,记挂着为永琪报仇,记挂着让炩妃认罪,剩下的就是等死。在生死输赢的巨大留白中,《如懿传》最终也没能给我们创造出真正的坦然、豁达与平静。
人们为什么屡屡想要“弃剧”?因为看《如懿传》觉得憋屈。她在一个又一个可以刀尖冲外的时刻,都是刀尖冲里的。而这种刀尖冲里的时候,既没有以身饲虎的慈悲超脱,也没有身死明智的决绝壮烈,让历史中充满想象空间的削发情断,坍缩为文艺青年式的做作。
一袭华丽的视觉外袍,诸多香艳的宫闱描写,绵长复沓的伎俩阴谋,这些固然可以吸引人们的眼球,让人们在茶余饭后磕上两集。但如同伏低做小、柔顺谄媚的炩妃,皇帝宠则宠矣,但想到不识“白瓷瓶”与“甜白釉”,终究是个乡野出身的低贱女子,每到睡醒的时候,侧头一看,心里仍旧是瞧不上的。《如懿传》表面上号称是帝后爱情,里子上说的还是后宫肚皮,没有人性与权力迂回曲折的复杂表达,看到底还是个母凭子贵的土味婚姻。《甄嬛传》会火,《延禧攻略》也会火,因为宫斗是它们的起点却不是终点。单纯的宫斗正在式微,因为我们已经不再想要所谓“婚姻的胜利”了,甚至,在更新一代的年轻人中,连所谓职场政治都不想理会了。生活并非不严酷,只是人们总要停下来,想一想来路与去处,想想目标值不值得去追逐、想想困境能不能够去反抗,在这一点上,《如懿传》比它的观众们,落后了。来源:北京青年报 | 薛静
收藏
送赞
・
1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话题
图书市场艰难,二手书是“避风港”还是“重灾区”?
封面新闻对话刘慈欣:《三体》之后,我一直耐心等待灵感的降临
告别肤浅阅读!原来我们都被“看”书骗了这么久?
4
《当代》揭晓2024年度长篇小说五佳
5
中国科幻小说,开始流行长篇历史题材?
6
最高500元/篇丨「余生坊」最新约稿函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1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