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本版
帖子
用户
登录
注册
快捷登录
投稿
每日签到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写手之家
›
娱乐休闲区
›
文化新闻
›
古书装帧“颜值”有多高
返回列表
古书装帧“颜值”有多高
[复制链接]
写手发布
发表于 2018-11-2 10: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刘疆
在刚刚闭幕的第十三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朝阳分会场展出的一套八函、总高1.23米的“经龙装”《清·孙温绘程甲本图文典藏版红楼梦》格外引人注目。该书融合了“经折装”和“龙鳞装”两种中国传统书籍装帧形式,后者始于唐代,是装帧最为复杂的一种。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古代书籍都是线装书的样子,其实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样式丰富多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匠心智慧。那么,古代书籍究竟长什么样?“颜值”究竟有多高?都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书籍装帧始于竹木简册
连编诸简乃成“册” 先秦时已有“封面”和“页码”
中国古代早期文字的书写载体有好几种。殷商时期,人们在甲骨上书写占卜结果。《墨子》中提到,古代圣贤将治世之道“书之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盂,传遗后世子孙。”也就是说古人将文字书写在竹简或缣帛上,刻写在玉石、金属器皿上。玉石、青铜器当然不可能进行装订,有些甲骨虽然也有钻孔,可能曾用绳子串联,但主要目的应是为了排序,也很难算得上是装订。真正的装帧,应当滥觞于简册。
《尚书》中有“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的记载,简册是否真的起源于殷商时期,目前还不确定,但至少到了东周时期,在竹木简上书写文字已相当普遍。写有文字的竹木简叫“札”,再用绳子编连起来叫“策”,《春秋左传正义》有“单执一札谓之为简,连编诸简乃名为策”的说法。“策”又与“册”相通,从“册”的字形上可以看出,就像是连缀在一起的竹木简,如《说文解字注》:“册,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用于编连竹木简的绳子称为“编”,丝质的称为“丝编”,皮质的称为“韦编”。《史记》记载,孔子读《易经》“韦编三绝”,意思就是读书读得用心,把竹木简的皮绳都磨断了很多次。
竹木简的编连方式有两种,较常见的一种类似于编竹帘,根据竹木简的长度不同,用二到四根绳子并排编起来。另一种则是在竹木简的上端钻孔,用绳子穿孔把竹木简串连起来,竹木简下端垂着,像梳子的齿一样,如《释名》“札,栉也,编之如栉齿相比也。”“栉”(zhì)就是梳子的意思。
为了防止文字磨损,古人会在正文的前面留一条或多条空白简,称为“赘简”,可以算是书籍封面的起源了。竹木简上能够书写的文字毕竟有限,一部书往往需要多册竹木简才能写完,这时就需要把书分为多篇,每篇都有篇名,一册简对应一篇,如《孙子兵法》分为十三篇。为了便于查找,还会在赘简的背面上端写上篇名,下端写上书名,类似于现在的书脊。
简册书写完毕后,有时还会在简册的背面用笔或刀斜斜地画上一条线,这样就简单方便地标识了简册的顺序,即便遇到孔夫子这样“韦编三绝”的读者,也能够很快地重新排列好,好比有了“页码”。收纳简册的时候,以最后一根简为轴,自左向右收卷,卷成一束,写有书名和篇名的赘简正好露在最外边,成为“封面”。卷好的简册用绳子捆扎好,装入帛布囊中,或盛放在筐箧里,这样一卷简册就算是“装帧”完毕了。
古人做书好“仿古”
纸书仿帛书做成卷轴 还有豪华精装版
帛书中的“帛”指缣(jiān)帛,是一种白色的丝织品。用缣帛制作书籍,大约起源于春秋时期,曾在很长时间内与简册并用,合称为“竹帛”,如《说文解字注》“著于竹帛谓之书。”从出土的帛书实物来看,上面多有边界栏,或用笔画成,或用彩线织成,根据颜色不同,分别称为“朱丝栏”或“乌丝栏”。《后汉书》中说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白素”就是白色的缣帛,“朱介”通“朱界”(朱丝栏),也就是边界栏。这些边界栏很可能是对竹木简册的模仿,上下两条边栏是简册编绳的象征,而竖直的边栏则是竹木简的再现。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批的帛书,其中有些帛书像简册一样卷成帛卷,这应该就是“卷轴装”的雏形了。
帛书虽然有质地轻薄、易于携带等优点,但毕竟制作成本太高,因而古代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发明了质优价廉、便于书写的纸张。考古发掘中多次发现西汉时期纸张的实物,有的上面还写有文字,只是这些纸的质地较为粗糙,其主要作用大约是包裹物品。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解决了“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的问题,因而“天下莫不从用焉”。
有趣的是,纸书在出现初期,也仿照简册和帛书的样子做成卷轴。西晋傅咸所作《纸赋》称赞纸张“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屈可伸,能幽能显。”证明当时的书籍是成卷的。唐代《续高僧传》中多次提到隋唐时期的佛经采用卷轴的样式装帧,如唐玄奘上书皇帝,请求其对翻译好的佛经评价时说“所获经论奉敕翻译,见成卷轴,未有铨序,伏惟陛下睿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曾发现大量的写经,也大多为卷轴装。
卷轴装的方法是将写好文字的纸张按顺序粘接成一幅长条,在长条的末尾粘裹一根圆木棒,即“轴”。长卷的卷首粘贴一张质地较为坚韧的纸张或丝织品,称为“褾”(biǎo),也叫“包首”或“玉池”,上面接有带子。卷的时候用轴从左向右将纸张卷起,卷好后用褾包在最外层起到保护作用,最后用带子捆扎好即可。当然,古人的卷轴书籍也有豪华精装版,如《隋书》记载,隋炀帝时期,秘书阁藏书“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可谓是华丽至极了。
线装书的前世今生
“龙鳞装”诞生与唐诗有关 宋代出现“蝴蝶装”
“龙鳞装”诞生与唐诗有关 宋代出现“蝴蝶装”
卷轴装的长卷纸书阅读翻看起来不太方便,因而后来又发展出册页形式的装帧方法,从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一直到线装。
较早出现的“经折装”,是简单地将长卷从头至尾按照一定宽度连续左右折叠,使之成为长方形的一叠,再在前后用厚纸粘接上封皮,从外形上看已经有些类似于现在的书本了。元代吾衍《闲居录》中说:“古书皆卷轴,以卷舒之难,因而为折。”如今在影视剧、文化衍生品中常见的奏折,就是经折装的典例。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诗歌创作往往有严格的韵律要求,进而催生了韵书的发展。韵书类似于现在的字典,需要便于翻阅查找,因此出现了介于卷轴和册页之间的“旋风装”,也就是“龙鳞装”。欧阳修《归田录》中提道:“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其后有叶子,其制似今策子。凡文字有备检用者,卷轴难数卷舒,故以叶子写之。”这里说的“叶子”即为旋风装。旋风装较为复杂,要先将书卷按照经折装的方式折好,再取一张比书叶略宽的长条厚纸做底,将折好的第一页全部裱粘在底纸的右端,然后将其余册页的右端依次粘在底纸上。旋风装书籍收藏时将底纸卷起,外表就是卷轴的样子,打开时则每页都能随意翻看。又因册页鳞次相错粘贴,打开时形似龙鳞,故也称“龙鳞装”。
宋代雕版印刷技术的空前发展引发了书籍装帧技术的进一步变革,于是“蝴蝶装”应运而生。《疑耀·古装书法》中记载:“今秘阁中所藏宋板诸书,皆如今制乡会进呈试录,谓之蝴蝶装,其糊经数百年不脱落。”“蝴蝶装”需将书页沿中缝线把有字的一面向内对折,再把每页的折边部位按顺序用浆糊全部粘连起来作为书脊,最后取一张较硬的纸张粘在书脊上作为封面和封底。书籍打开后,书页向两侧展开,恰似展翅的蝴蝶,因而称为“蝴蝶装”。
与蝴蝶装类似的还有“包背装”,区别为书页是有字的一面向外对折,装订时折痕朝外,为了牢固,还会在书脊处打孔穿上纸捻。包背装克服了蝴蝶装会将无字的纸背示人的缺陷,因而著名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都采用包背装。
现在我们常见的线装书究竟起源于何时,还没有定论,至少在唐代的敦煌文书中已出现了用线绳穿钉的书籍,这种称为“缝缋装”的书籍可以看作是线装书的前身。线装书的普及是在明代,其装帧方式类似于包背装,只是装订时不需纸捻固定,书皮也裁成和书页同样的大小,一起打眼穿线装订,最后裁齐书页即可。线装书装订牢固、便于翻阅,是中国古代书籍装帧技术发展成熟的标志。
TA的其他文章
文豪的遭遇
情到深处人孤独 ——谈宝黛爱情中的孤独感
我为什么写科幻文学
【村民志】春笋:从电焊枪到笔杆子,小人物也有大作为
樊小纯出新书《不存在的照片》,从纪录片导演到哲学系...
中国科幻“银河奖”揭晓 作家江波获“最佳长篇小说”奖
书旗人气作家婤子:边开童装店边写出畅销萌宝小说
台网模式触礁 《如懿传》临播急刹车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关注
粉丝
帖子
发送私信
收听TA
Ta的主页
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