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科技在突飞猛进,文明在长足发展。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GTP数值越来越大,各种投入也逐渐增加,将GTP的4%投放到教育也相继变为现实,教育基础设施设备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后盾,教育质量的提升产生质的飞跃。 经过“两基”和“普九”这两场攻坚战的洗礼,全国上下齐心协力,让各级各类学校的硬件设施产生翻天覆地的巨变,旧貌换新颜,在义教阶段,广大家长朋友花较少的经济价值就能让全体青少年儿童享受较优质的义务教育。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纵深推进,举国上下的“营养午餐”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又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这无疑是给广大的适龄儿童青少年带来的重要福音。各种可口的膳食、较为合理搭配的营养比较均衡的爱心午餐,为新时期的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各级各类学校的校舍场地的不断改造或改善,各种现代教育媒体的源源不断输入,妥妥地证实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通过以上几个专项的教育浪潮的洗刷,义教阶段的各个学校均让人耳目一新,有的甚至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硬件上来了,设施设备也比较齐全了,现代化的教育媒体随着网络这根线也拉近了区域之间的差距,能够与世界接轨。那些青山碧水中的山区学校孩子,那些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村孩子,甚至那些还有点“原始化”地区的学龄孩子,都能通过网络世界的链接,享受到较为优质的现代化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伟大工程的大力推进,让大多数学校的硬件设施再上新台阶。现实中的一线教师,正在向“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三尺讲台”的教育模式逐渐告别。现在的教室,不缺的就是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只要你运用得当,省时高效不费劲。 在老少边穷的边远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借助一些现代教育媒体和网络与世界接上了轨,让这些地区的师生较为真实的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既拓宽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随着教育投入的逐渐增加,从硬件设施上进行纵向比较,入眼可见的变化随时在发生着-----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设施设备的配备差距在一天天缩小;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地域性差异也在变小;同等地区经过“改薄”和“义教均衡发展”这两大民生工程的推进,城乡差异也大幅度缩小......普天之下,各级各类学校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到课内课外,这样的教育形式可谓是“色香味俱全”,广大师生乐于其中,超然享受着教育大餐。然而,教育的大背景是比较公平公正的,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城镇和乡野之间的差距还是必然存在的。 作为“改薄”和“义教均衡发展”期间投放到乡野农村学校的现代化教育媒体,对全体师生来说均是新生事物,一切得从零开始学起。有的教师虽然耕耘讲堂几十年,完全是“全凭一张嘴”的说教,多数教师在使用现代媒体时极为不熟练,甚至把按钮摁错后就不知所措了。特别是还处在一线的60后和部分70后老教师,简直很难和这些能共享的教育媒体交上朋友,也有可能“形同陌路”;加上某些因素的限制,充当“新鲜血液”的年青教师大多在乡镇及以上级别的学校待着,在年富力强的、有专长的教师引领下,比较大型的学校各种活动可以说开展得有声有色,那些偏远点的村小受一定条件的影响,对很多的仪器设备摸门不着,能把“班班通”和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有效使用就算不错的了。也许是受“天高皇帝远”这种自欺欺人思想的固步自封,课上要努力完成教学任务,课余忙着“吃喝拉撒睡”,没有一门心思想着去学习使用学校现有的仪器设备,上面又没有专门的培训学习,终日报着“不会用就不用也不去学着用”的想法,从而导致好多的仪器设备闲置、堆放,使其成为“蒙尘纳垢”的摆设,资源浪费现象极其严重。 在搞活经济的背景之下,农村乡野之地光靠农业只能“扶嘴”,所以大多数的青壮年劳力选择了外出打工挣钱,只留下极少有点头脑和积蓄的人,在本土搞点种、养、牧业进行发家致富。因而,农村乡野活动人口越来越少,留下的大多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一部分的老人还得做点农活,喂点牲口来解决祖孙几人的吃饭问题。更有甚者,极个别留守儿童除了上学,还得“哥几个”自己埋锅造饭,换洗和家务自行解决,也幸好有“营养午餐”民生工程的实施,他们就忍饥挨饿到午餐时吃个够。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有机结合,某一个方面的缺失,将会导致教育的失败。在那些老少边穷的农村山区,社会意识形态的教育相对贫乏,受某些特定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也不够重视-----“空巢老人”管护好几个留守儿童,加上溺爱、重男轻女等思想的左右-----好多的村完小学生逐渐减少,区域内老的老,小的小,要是在校园周边转那么一圈,好不容易才碰的见一个青壮年劳力。在硬件比较齐全的强力支撑下,教育重担完全落在学校头上,好多的家长(叫监护人更确切些)碰见老师都是那么几句现话:“我是学堂门都没qia,斗字不识,我那孙娃是靠老师了”、“我家那娃不听,我们管不得,是靠你们学校了”、“老师,我那娃不听你过打”-----这些话语相对教育是不行的,但这些乡野老头老太太见识只有那么个,孩子们在学校学得多少就是多少,家庭辅导简直空了吹。 在社会形势大好的前提下,好多的人也将经济搞活了,举家搬迁到较发达的地方,也有部分人将孩子带到打工地就读,或者干脆租住在县镇周边“陪读”,无形之中增加了县镇学校学生就读的压力,造就部分村完小成为空壳学校或者稀拉拉的师生守着多大的校园。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多,学校设施设备的流失、尘封无形中也在增加,到了一定时候,这些“固定资产”又达到“改朝换代”了,它们的功能还没萌发而生命就被无情抹杀,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哟!现如今,教育形势一片大好,教育质量也在逐年稳步上升,国民受教育程度正在大幅提升。至此,我就在想:让教育的所有投入都发挥出它相应的功效,全社会所有人群策群力办教育,我们的教育事业是否更有一个腾飞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