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晚清危局自咸丰帝开始
[摘要]满汉矛盾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咸丰年间的严重通货膨胀,这是清朝走向衰亡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作者韩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学院博士后。著有《布拉格之夜-- 一个作家的蜜月札记》、《大国小城》等。历史学界有个词,叫晚清。这些年,这个词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被认为是研究中国与全球化、世界性与现代性关系的重要时代。但是,“晚清”却不是一个好听的词汇,意味着大清国的基业摇摇欲坠,“晚”即“末”也,反映了清王朝江河日下、走向衰颓的历史必然。笔者认为,“晚清”之“晚”,应从咸丰皇帝说起。http://img1.gtimg.com/cul/pics/hv1/113/159/1980/128790158.jpg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zhǔ)(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即咸丰帝。自咸丰帝开始,因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需要,一批汉族知识分子如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张之洞、李鸿章及其后的盛宣怀、唐廷枢等人,开始大量进入朝廷中枢机构与地方政府。与此同时,清廷开始进行“洋务运动”,这些汉族知识分子又成为了这场现代化运动的主心骨。清朝建立后,从来未曾忽略过汉族知识分子的重用,但与此同时的是,一批满族贵族却因为政权的建立,而疏于个人素质的提升。因此,到了咸丰年间,八旗、绿营基本上已经丧失了战斗力与治国参政的能力,汉族知识分子成为了晚清历史舞台的主力军。这当然是好事,见证了汉族知识分子的能力,也反映了多民族共同创造历史的大历史观。但这从另一个侧面也暴露出“晚清”的历史特征:即对于满族这个民族精神、文化的戕害。自道光以降,满族贵族多半吸食鸦片或狎妓、酗酒,甚至盗卖家当以换来鸦片,早已失去了“马背上的民族”这一彪悍的秉性,而是沦为了卧榻上吞云吐雾的浪荡公子。无怪乎一位历史学家曾感叹:“亡清者,非革命党也,乃满(族贵族)也。”这种令人惋惜、忿恨与不甘衰退,从咸丰始,一直延续到清朝覆灭。“八旗子弟”从曾经令人惧怕的金戈铁马,沦为了后人用来形容纨绔浪荡破落户的代名词,这不但是一个王朝、时代的悲哀,也是满族这个民族的无奈。在这种语境下,满族官员与汉族官员的矛盾进一步加深。汉族官员主张革新、改良、兴洋务,除却恭亲王奕?等少数改良派官员之外,大多数满族贵族都是顽固守旧派。主张固守“祖宗成法”,对于舶来的商品、文化与思想可谓是恨之入骨。甚至明里暗里对汉族洋务派官员指指点点,或是背后“打小报告”,他们逐渐构成了束缚整个晚清走出困局的最大障碍。满汉矛盾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咸丰年间的严重通货膨胀,这是清朝走向衰亡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前面已经说过,康熙年间,政府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开始允许更省铸币,用来平衡省内通货。这本是一个创举,但到了咸丰年间,局势发生逆转,东南沿海战事不断,割地赔款是家常便饭,太平天国风起云涌,白银哗哗外流,国内税赋难以为继。而且,国内的铜矿的铜都优先供给军需。在这样的语境下,国内铸币的铜不但不够用,而且原来的面额也因为通货膨胀而贬值。满族贵族、大理寺卿恒春提了一个方案:铸造大钱“咸丰重宝”。所谓大钱,就是比原来的钱要大一些,但是背后所标注的面额却吓死人。不但有“当十”而且还有“当五十”、“当百”、“当五百”、“当千”等五种,甚至用铁和铅来冒充铜,成为了全天下的大笑话。这样滥发钞票的货币政策虽然可以节省不少贵重金属,但却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重的通胀灾难。http://img1.gtimg.com/cul/pics/hv1/119/159/1980/128790164.jpg咸丰重宝这种做工粗糙,没有丝毫审美价值的“咸丰重宝”,让中国农村市场的米价大跌,使得咸丰一朝民不聊生,但却大大促进了白银的外流,构成了“宁与外邦,不给家奴”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语境下,分管粮税的户部侍郎王茂荫先后向咸丰帝递交了《条议钞折》与《再议钞法折》,意图叫停大钱铸造,改发行国家信用的纸钞,采取强制性的“良币驱逐劣币”措施,进以平衡白银外流这一问题。果不其然,这条折子引起了满族贵族的集体抗议。王茂荫无可奈何,只有向咸丰帝求饶。“请旨将臣交部严加议处,以谢天下。”当然,咸丰帝也没有惩处王茂荫,但大钱还在铸造,仅咸丰一朝,中国经济就从康乾盛世打下的老底子,跌落到了民不聊生的境地。而朝廷上的满汉之争还在持续,形成了蔓延晚清半个世纪的“党争”,这为今后“戊戌变法”的失败、“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打下了政治基础。“咸丰重宝”反映了咸丰年间的时代变革与政治乱象,是晚清中国社会的缩影。我有不少枚“咸丰重宝”,刚开始收藏古币时,我总怀疑这样粗糙的钱币是后世仿造的赝品。但当我读到这段历史时,对于“咸丰重宝”的这种粗糙做工,亦不再怀疑了。 咸丰错登皇位i,如果是恭亲王登基大宝,就不会有慈禧乱政的事情了,洋务运动也没准就真的成了明治维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