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盛 发表于 2016-11-9 19:29:08

李安新片背后的原著:有人表扬你这辈子最惨的一天

http://p1.ifengimg.com/a/2016_46/2952832d87799bb_size38_w793_h293.jpg可能不少人的朋友圈已经被李安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刷屏了。11月7日点映,不知文化君的关注者里是否已经有前去观影的真爱粉了呢?其清晰的影像、先进的技术,也成为了备受争议的话题:这是代表着李安对电影制作的自我突破,抑或有炫技之嫌、掩盖了故事本身的魅力?过分清晰的影像,是否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距离感”被消解,这引发了观看点映场观众的讨论,也使这部影片得以更早地为大众所关注。今天,文化君要带大家扒一扒这部新片背后的原著作品,本·芳登(Ben Fountain)的同名小说《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Billy Lynn'sLong Halftime Walk)。话说李安导演这次选的作品非同小可,这部创作于2012年的小说一经出版就获得了各方关注,被称为“伊拉克战争版的《第22条军规》”,还获得了2012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奖,入选了BBC评选的本世纪必读的12本小说。这本小说目前刚刚译介至大陆,随着李安电影的上映,相信这部原著也会进入各位的阅读视野。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乍一看标题,便可知晓这是一本战争题材的小说。但不同于我们惯常熟知的反战题材,这部小说要传达的主题,恰是“生活并不比战争好多少”。
http://p0.ifengimg.com/a/2016_46/e13bd1d2b0a39c3_size41_w793_h361.jpg李安小说从一群参加伊拉克战争的老兵讲起——在2005年的一次交火中,比利·林恩与战友们逃过一劫,大难不死,而正是这场交火被恰好拍摄了下来。于是他们被召回国,参加感恩节的庆典,同时政府会给他们授予荣誉勋章。而这之后,他们又被重新送回了伊拉克战争,是为“中场休息”。
故事是以19岁的大兵比利·林恩的视角叙述的,他与他所属的B班在一次战役中的英勇表现被新闻媒体捕捉,3分钟的影片让他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国民英雄,被安排回国授勋,在9天里马不停蹄地奔赴各种地方接受邀请,而最后的高潮是要在美式橄榄球德州牛仔队主场比赛的中场时间,与流行乐女子天团“天命真女”(最有名的成员莫属碧昂斯)同台演出。同时,好莱坞制片方还承诺要将他们的战争事迹拍成电影,版权费每人十万元,真可谓是小人物变成大英雄的套路式传奇故事。
然而,3分钟的镜头里,所拍摄的就是战争的真相吗?未必。或许,也并没有人在乎。B班看似风光,被宣扬为大英雄,本质却不过是政府拿来宣传战争思想的工具;对于民众来说,他们也不过是光鲜亮丽的拍照对象,跟比赛吉祥物的地位不相上下。
那么,对于比利·林恩本人来说呢?其实从一开始,比利·林恩就并非因爱国热情而参军,而是为了逃避牢狱之灾而勉强答应了地方检察官,懵懂地参了军。回国后,高大上的庆典背后,一同出生入死的战友、被人杀掠威胁的战争惨烈回忆,不断地重现在比利·林恩心头。庆典带给媒体、政府、商人的,是噱头、宣传与商机,但对于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士兵来说,这无疑只是在一次次地提醒他:生活并不比战争好多少,甚至更为残酷。
http://p3.ifengimg.com/a/2016_46/73bf39e6a21a504_size32_w791_h411.jpg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剧照亮丽赛事后的“中场休息”:资本与利益的精巧运作
本书的正面叙述其实只涵盖了一天的时间,本身场景是单一的;但作者通过巧妙的时间线安排,在赛事的“中场休息”这一横截面中,透视到比利·林恩的个人生命史、以及政府、商业、媒体多个主体的真相;而这场庆典本身,也是战事的“中场休息”,比利·林恩得以从战争的惨烈中抽离出来,对那些触目惊心的经历与情谊做一回顾,对美国现实社会也有所体悟。因此,标题中的“中场”一词的双重含义便得以体现了。
“中场休息”对应的,当然是主体的赛事了。故事的主体场景设置在一场美式橄榄球比赛中,这可以说是最有美国特色、最受民众欢迎的运动了。虽说真心投入观赏比赛的人当然很多,但从球员、赛事到广告、宣传,这其后的真正掌控者都是利益。体育精神固然值得赞美,但以赛事为核心的一整套运营体系,与规则修改、吸引眼球、商业元素皆有干系,这些利益与金钱方面的算计,则是与本真的体育观赏目的相悖了。
http://p1.ifengimg.com/a/2016_46/3e919e6ed74d23c_size64_w795_h401.jpg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剧照带给比利·林恩诸多回忆与伤痛的伊拉克战争,却使比利·林恩成为了超级明星,战争同样也被包装、被消费,从自卫反击、到“以正义的名义”。无论是正义的战事、夺人眼球的体育运动、还是万众瞩目的娱乐明星,都是用以包装利益的工具。而“B班”这个番号,甚至都被媒体搞错,but who cares?一个用以宣传的符号,其价值大抵是不在于符号本身的。
不断有记者围上来,询问大兵们杀人时的感想;商人们则把大兵们当作谈判对象,审视其是否能带来赚头;体育明星们有着华丽的运动装备、其赛事受到无数球迷的关注,他们作为球场上的“英雄”,与战场上面临残酷考验的战士们形成了鲜明对比。体育馆、娱乐圈、政商华宴,共同打造了一场场这样的嘉年华式庆典;而伊拉克战争本身,也是如此被精心设计与包装。最终,无论是球星、歌星还是战士,都不过是如同商品一般被展览、被艳羡,但商品本身是不会获得利益的,获得利益的只是背后的买方买方罢了。
宏大场景下的渺小个人:“有人来表扬你这辈子最惨的一天”
比利·林恩无意中道出的一句话,揭示了这部作品的张力与血肉所在:“这感觉其实蛮怪的——有人来表扬你这辈子最惨的一天。”
在这场虚伪的盛会背后,比利·林恩发现世界甚至比战场还要复杂。小说写道:
——过去两个星期,因为在战争中学到的东西,比利自以为高人一等,比别人聪明。啊,他错了,这些愚蠢无知的傻瓜才是掌管一切的人,他们的祖国梦才是左右大局的力量。他的现实不过是给他们的现实做牛做马,他们的不知道比他的知道更加强大。
....
没人冲他吐口水,没人骂他是刽子手。相反,每个人都表达了绝对的支持或赞同,然而比利觉得这情景同样怪异而可怕。他的美国同胞身上有一种残忍的东西、一股狂热、一种欣喜若狂、一种强烈的需求。他感觉这群人想要从他身上得到些什么,这群中产阶级律师、牙医、足球妈妈和公司副总,都想啃一口这个刚刚成年、一年只挣一万四千八百美元的步兵的肉。
http://p2.ifengimg.com/a/2016_46/e4b1096cbb5f6eb_size51_w823_h462.jpg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剧照在光鲜之下,众人关注的是商品的标牌,而非商品本身——或许,商品本身就不需要有喜怒哀乐。而作者笔下,比利·林恩作为一个小人物的生命史被娓娓道来。他的出身、参军经历、面对战友牺牲后的心理崩溃、面对不同类型人物时的思想振荡、以及他天真的处世态度与三观,都逐步被作者剥开,展示于读者眼前;同时,读者也是循着比利·林恩的视角去看待整个故事的,因此比利·林恩眼中的人与事,可以说就是一副美国当代社会的微观图景。华丽到眩晕的体育馆内,他想起的有难以贴近的父亲、令他幻灭的牧师、无法交心的B班长官这一些列与他的生命体验直接相关的人,亦接触到了无数“美国梦”的样板人物,如政客、商人、美丽或是健硕的明星,“男人看上去睿智,轻松,人到中年依旧保持着良好的身材,透着成功人士与生俱来的自信与优雅。头发保养得很好,皱纹也恰到好处。女人们身材姣好,皮肤晒成了国际化的古铜色。饱满紧致,犹如蛋奶酥。”
战地记者Robert Capa有言:“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还不够近。”比利·林恩通过大兵身份,零距离踏入了这番亮丽的资本操作盛会,呈现在他眼前的众生相并没有给他带来惆怅、愤怒,相反,作者笔下的比利·林恩是懵懂天真的,他对这镁光灯下的一切并没有强烈批判、或是悲愤,只是感到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甚至难以理解,可以说,是被镁光灯“刺得睁不开眼”。没错,这些普通的大兵,在卷入这场狂欢后又被重新送回了战场,至于比利·林恩,还是那个想要寻得心灵解脱、收获热烈感情的平凡男孩子,蜕变与幻灭,可能是一对同义词。
http://p1.ifengimg.com/a/2016_46/b98fa13f654709b_size33_w618_h409.jpgRobert Capa摄影作品《失焦》(Slightly Out of Focus)非典型战争文学的突围
这部作品中对于布什政府对伊拉克战争宣传的叙述,不禁令人想到让·鲍德里亚于1991年发表的文章《海湾战争不曾发生》(La Guerre du Golfe n'a pas eu lieu)。他把海湾战争看作是消灭战争的一个过程,是对事实的一种运作。美国霸权以空中武力优势扫荡压制地面部队,两军在实际上并没有进行大规模交战,民众所认识的战争,是政府与媒体合作之下所塑造出来的新闻资讯与政治宣传,而那场战争真实发生了什么,大部分人恐怕并不会去深究关注了。那么战争是不是就相当于没有发生过?
http://p1.ifengimg.com/a/2016_46/fcf689370c29921_size57_w796_h593.jpg海湾战争图/ pinterest,原摄影者不详鲍德里亚对于9·11事件所撰写的《恐怖主义的幽灵》(L'Esprit du terrorisme),也沿袭了同样的分析思路。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一书中,也隐隐描绘了政府与媒体在战争中的共犯结构。大篇幅的详细报导,军事、政治、外交情势分析,战士们的英勇战斗场面、军眷伤痛的煽情离别等,无不一一展现在人们面前。民众以为的“真实”,可能是各媒体之间针对热点事件的一场信息战争;而真实的战争打下来,不过是民众知情权的再一次被剥夺。
事实上,《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部作品叙述的重点并不在战争本身,而是在一片和平土地上日常发生着的残酷现实,以及一位未涉世事却经历战争考验的普通大兵的生命历程。这部从战争起笔却有着多角度叙事的作品,已经与早期传统的描绘美国军人英勇特质的小说相去甚远。自从海湾战争以来,以伊拉克与阿富汗战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已经有数十部,创作主题已趋向多元化,譬如战争的残酷性、给参战者留下的心灵创伤、以及战争的政治意涵等。《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成功,除了包含有对于战争以及参战者本身的刻画,还包含了很多读者喜闻乐见的元素,比如美式橄榄球、好莱坞明星等,而这些元素在文中都是有着其严肃意图的,而非为夺人耳目所着笔,因此无论是“接地气”的可读性、还是对战争以及资本主义体系的思考深度、抑或对个人命运的关怀与体恤,《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都可谓一部佳作。
王毛毛综合编译,电影剧照来源为官方发布剧照及时光网图片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安新片背后的原著:有人表扬你这辈子最惨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