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历史讲坛(二)
本讲座将讲述以下两个问题:(1)“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说法能否成立?(2)清朝是否实行了闭关锁国?“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之荒谬一般认为,中国历代史书,皆是下一个朝代所修,故有“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看到的历史都是正史”“正史不可信”之说。其言曰:“宋史,由元朝来写;明史,由清朝来写。”此说不然。若如此对待历史,则中国文明何足而论?此历史虚无者之资也。笔者据史料,考证得知,历代史书的大部分内容,在前一个朝代发生之时,已有详细记录、评论,下一个朝代的史官以此为基础,稍作更改、修饰。史书卷目浩繁,非史官之杜撰所能成也。《明史》:李时珍: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时珍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县。明神宗下诏修国史,国史即史书之基础。李时珍为当时名医,故明神宗要求史官为其立传。为修国史,下令征购各地书籍,可见史官之严谨,写史书必有凭据。《清史稿王夫之传》:当是时,海内硕儒,推容城、盩厔、馀姚、昆山。夫之刻苦似二曲,贞晦过夏峰,多闻博学,志节皎然,不愧黄、顾两君子。然诸人肥遯自甘,声望益炳,虽荐辟皆以死拒,而公卿交口,天子动容,其著述易行於世。惟夫之窜身瑶峒,声影不出林莽,遂得完发以殁身。后四十年,其子敔抱遗书上之督学宜兴潘宗洛,因缘得入四库,上史馆,立传儒林,而其书仍不传。同治二年,曾国荃刻於江南,海内学者始得见其全书焉。王夫之,生于明末,卒于清初,故清史稿视之为清朝人,为其立传。按清史稿所言,在雍正、乾隆年间,《清史》虽然未成书,而王夫之事迹已入《清史儒林传》。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凡乡贤名宦祠,毋得以势位及子弟为进退。功业气节则考之国史,文章则稽之传世,理学则定之言行。此外乡曲之小誉,时文之声名,讲章之经学,依附之事功,已经入祠者皆罢之。黄宗羲,生于明末,卒于清初,为三先生之一。他建议,士大夫在考察、褒贬当代人物,判断孰为忠臣,孰为奸臣时,应当以国史为准。言下之意是国史在当代已公之于众,士大夫皆可读之,非皇家之宝物也。《清史稿阮元传》:元博学淹通,早被知遇。敕编石渠宝笈,校勘石经。再入翰林,创编国史儒林、文苑传,至为浙江巡抚,始手成之。集四库未收书一百七十二种,撰提要进御,补中秘之阙。嘉庆四年,偕大学士朱珪典会试,一时朴学高才搜罗殆尽。道光十三年,由云南入觐,特命典试,时称异数。阮元,清朝经学家,卒于道光年间。清史稿之《儒林传》《文苑传》,是其著作。《清史稿王鸿绪传》:乾隆四十三年,国史馆进鸿绪传,高宗命以郭琇劾疏载入,使后世知鸿绪辈罪状。王鸿绪,康熙朝奸臣。在乾隆年间,国史馆为其立传,写成《王鸿绪传》,进清高宗。清高宗见到传中未写其罪状,故命史官补之。由此可见,《清史稿》一书虽然成于民国时期,而其大体在清代已成,故曰清史稿。研究明史、清史,不限于《明史》《清史稿》这类史书。《明实录》《清实录》亦重要之依据,或以皇帝庙号命名,如《太祖实录》;或以年号命名,如《嘉靖实录》《康熙实录》。明末清初顾炎武写有《日知录》一书,在考证明朝事实、总结明朝灭亡的教训时,多处引用了《明实录》,从明太祖到崇祯朝,皆有所及。在当时,无论是史官,还是在野的士大夫,都看重《实录》。详见笔者在大成编客网站汇编的知网书:《中国历史阅读指南》。清朝未闭关锁国一般认为,清朝皇帝骄傲自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积弱、封闭,以至于发展停滞、落后挨打。深入发掘史料,多角度对比佐证,发现清朝并未闭关锁国。当时,中国与日本的贸易持续而稳定,大量的白银由日本流入中国;清圣祖向西方传教士学习西洋科学知识;民间有人仿造西洋火器,玉米、烟草、眼镜等外来物开始进入中国,在清前期已普及。据此,清朝实行的外贸政策是有管理的开放,并非闭关锁国,详见笔者在大成编客汇编的知网书《清朝并未闭关锁国--多角度史料之集解》。明代隆庆以前实行海禁,源于日本倭寇作乱,不得不闭关以防泄密。嘉靖末年,在中国游民、盗贼的指引下,日本倭寇在中国沿海杀掠之惨,极矣。在战乱年代,如何开关贸易?隆庆以后,倭寇被胡宗宪、戚继光等人荡平、日本南北恢复统一之后,中国始开关,允许人民对外贸易。清朝外交的错误在于自大,丧失了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良机,但是,限制人民对外贸易的政策并无不妥。英国虽然爆发了工业革命,其对华贸易仍以鸦片为获利之资,可见当时贸易并未能改善中国民生。何况鸦片之毒害国民?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可以通过官方外交实现。所以,清朝的贸易政策并无错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