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人与食物》(1303字)2019\/10\/12德国哲学家
《漫谈人与食物》(1303字)2019/10/12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曾说过:“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这里提及的“所吃的东西”,亦即我们所谓的“食物”。而食物又有“物质食粮”与“精神食粮”之分:我们摄入多种膳食,以获取身体所需的营养成分,从而满足生理机能的正常运作,谓之“物质食粮”;我们汲取多种多样的思想理念,扩充见识、拓宽视野,成为精神健全的人,谓之“精神食粮”。
远古时代,物质生产力低下。食物的充足与否,于人类族群而言是攸关种族繁衍、生死存亡的大事。在最初的狩猎-采集社会,农业生产极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限制,食物来源呈现不稳定状态,因此死亡率居高不下。直到后期发展为先进的养殖-种植社会,食物供给才逐渐能够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即便如此,我们仍旧受制于自然所限。每当虫害、鼠害、旱涝灾害到来之际,饿殍遍野的饥馑荒年仍时有发生。自有生以来,对饥荒的恐惧深深烙印在人类的记忆之中,由此转化为对食物无止境的渴求。
一项科学研究证明,向已经过度进食后的小鼠投喂饵料,在大脑中饥饿激素的诱导下,小鼠仍旧会产生想要继续进食的欲望。同样的状况是否也会在人的身上复现呢?由于没有相关实验,结果不得而知。我们常常固执地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我们受到自身理性的支配。但不幸的是,当我们纵观历史,所看到的是罗马帝国式的穷奢极欲:为不断吃下更多美食,罗马人选择在宴会的过程中服用催吐剂。
于人类而言,食物一定程度上亦是社会阶层的鲜明标志。富人的盘中堆满鱼肉膏脂,而贫民只有靠淡粥咸菜以勉强度日。法国大革命爆发期间,愤怒的贫苦大众走上街头,向贵族索要面包的权利。深宫中的玛丽皇后却不解地质问大臣:“没有面包,他们为什么不吃蛋糕呢?”无独有偶,在混乱的东晋年间,人民只有依靠吃树皮草根充饥,统治者晋惠帝见此惨状,不无悲悯地感叹到:“何不食肉糜!”这又是何等的讽刺。
以“食欲”为代表的一系列物质欲望是永无止境、呈几何级数而攀升的。随着社会发展,一顿动辄万元起步的大餐于某些人而言,已然不在话下。诚如叔本华所言:“生命是一团欲念之火——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后便无聊。”
珍馐佳肴不再能满足人们不断膨胀的欲望,取而代之的是金钱、社会地位。多少人汲汲于名利,在世间劳碌地奔走,只因这种原始的“欲望”在作祟。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自有一套克制欲求的良方:是为礼教。我们将自身放置在“道德”的层面上,与物质的纷扰渐行渐远。“鱼与熊掌”一向非我们所欲,“舍生取义”的道德准则才是最高尚的追求。“一箪食,一瓢饮”却丝毫不觉忧愁,是因为一心研读圣贤书,精神无比充实富足——“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如人也。”在这样压抑物质需求、提倡精神至上的准则下,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念叨着“君子固穷”的穷酸儒生。
《礼记》有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在此将作为物质食粮的“嘉肴”与作为精神食粮的“至道”对举,两者之间处于对等的地位。于一个人的健康发展而言,物质的食物与精神的食物正犹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正可谓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一旦过度沉溺于物欲之中,势必会酿出严重的恶果。穷奢极欲只会造就物质上的贵族、精神上的灾民。一味地标榜“精神富足”,过度克制物欲,也会造成身体发展的缺陷。
古希腊先贤亚里士多德曾说:“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One should eat to live,not live to eat. 人为生而食,不为食而生)人只要活着,自然会产生口腹之欲,这与我们的生理机制有关,因而无可鄙薄。但人的一生如果仅停留在混吃等死这一层,未免就太卑劣下作。用食物来刺激味蕾、填充胃囊,不过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生存问题既得以解决,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为“终极理想”而奋斗的本质问题上去。 自顶 人,总要吃饭的嘛 君子固穷,老脸一红。 其实这与国家的体质与人民所养成的某些习惯是否有一定关系……算了,说这个的话被人喷是小事,被盯上可就得不偿失了。
另外关于“肉糜说”,我一直认为有太多的人认为这是掌权者对于劳苦大众的昏庸剥削的提现,却很少有人认为这个君王是否真的有仁心,我就是这么想的,我觉得以一个幼小贪玩的青少年来说,能够好奇地问出这样的问题就已经代表他的本质不坏,只不过,给他的环境不允许他对这方面有什么认知而已,这就好比一个人不知道一件事,而这件事恰好对你而言是“常识”,你会笑话或攻击他吗,如果真是如此,是否是因为你的格局过小不能容人呢……唉,总之想法很杂,等有空闲时间的时候在想这种乱七八糟的问题吧。 民以食为天 偶尔写点就事论事的文章…以求良心安稳(虽然更像“清谈”没啥实际意义) 今日方发,看来跟我的小段子有关。 话说我还有一个同学赠的《君子固穷》扇面呢!北京某位街头艺人的墨宝。 贫而乐,贫而无谄。栩栩然君子人也。 对时代而言,你所说的“君子”只是在拖各种“GDP”之类指数的后腿罢了。消费才是王道。至于最后的审判,除非是末日降临。在那之前,一切不过是自身处境和难以确定最终后果的各种选择之间相互妥协且形成某种明显倾向的暂存状态。这个长句很考验理解能力……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