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专访|武汉市文联主席池莉:希望浴火重生之后,不再重蹈覆辙
作者:海外艺术客户端来源:澎湃新闻 记者:汤琪
著名作家、武汉市文联主席池莉没想到的是,在2020年冬春交际的时节,她写于20多年前的一本小说,突然又多了那么多读者。
1月29日,一位网友在网上发布了池莉的小说《霍乱之乱》节选版,并称之为“神预测”,因为这是池莉在1997年发表的一部中篇小说。
在关于这部小说写作记忆中,池莉写道:“这是来自于我个人专业工作经历的小说,我曾经做了三年的流行病防治医生,当我不得不离开卫生防疫专业的时候,我觉得我应该把自己的担忧写成一部小说。”
自去年12月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乃至世界,没有人能置身事外。身处疫情漩涡中心武汉的池莉,更是尽她所能提醒大家:“传染病的流行可真不是开玩笑的!它不是吃素!”
池莉在1月26日写下《给物业与业主的6条建议》,被2月1日出版的《楚天都市报》刊载,这些建议和呼吁后被当地媒体称为“池六条”。
“我是本小区业主之一,学过公共卫生,参加过流行病封锁隔离防治。鉴于本市疫情还在增长,但不少业主因食品短缺,要去超市买菜,超市不仅人满为患,更可怕的是人与人接触,会造成再次传播与扩散,直接影响您和家人以及他人的生命安全,导致武汉隔离前功尽弃。”池莉强烈建议,武汉的生活小区采取“直购蔬菜食品套餐,实行无接触配送”。
近日,池莉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表示,“武汉‘封城’最初,我即开始呼吁隔离。因为眼看封住城封不住人,市内依然到处是车流和人群,超市抢购人头涌涌。呼吸道传染病是相当烈性的,如果不能够做到人群的隔离,就无法阻断传播,“封城”也就毫无意义。我的呼吁以及关于怎样居家隔离的六条建议,就是基于传染病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防治原则。”
“人类尽可以忽视流行病,但是流行病不会忽视人类,我们欺骗自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句写于《霍乱之乱》的题头,在池莉看来,至今仍具有它的意义。她认为,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思考,最重要的问题还是我们必须遵守《传染病防治法》、对这部法律的普及教育以及践行。
“对于大众,也是一样,只要知晓传染病防治法,也就不至于这么惊慌失措了。”她说。
池莉。受访者供图
以下是与池莉的对话:
“我们最初的反应竟然那么迟钝”
澎湃新闻: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新冠肺炎疫情有所了解?什么时候开始感觉到疫情的严重性?
池莉:这次疫情,我早有耳闻,差不多去年12月吧,听朋友私下讲的。当时我心里就一个咯噔:莫不是有某种呼吸道传染病在流行?我年轻时候第一个专业,就是学的公共卫生流行病防治,对传染病流行比较敏感。后来有正式信息说无法证实人传人,我就放心了。然而随着民间传闻越来越多,传得越来越吓人,有名有姓都很真实,我的心再次提了起来:传染病的流行可不是开玩笑的,它不是吃素的,它是要吃人的!这个时候,我感觉到了疫情的严重性。果然此后不久,武汉突然宣布“封城”。
澎湃新闻:从1月23日武汉“封城”到现在,你的生活和内心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到今天为止,你出门了吗?
池莉:“封城”对我来说,并不太意外。一开始心情比较纠紧,一旦“封城”,我的心反而放下来了。我家的隔离,做得比“封城”更早。反正传染病这个东西,你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早做准备,有备无患。
本来春节假日我是要出门,高铁票早就买好了,我们果断退了票,立刻就近购买食品蔬菜,塞满冰箱,总归按一般14天隔离期的量在储备粮食。我再也不去人群聚集的地方。我还提醒和警告了同事。到今天为止,我基本都在居家隔离,没有紧要事情不出门,如果是必须出门,会首先做好防护。
澎湃新闻:你曾经呼吁多日的要采取切实隔离措施与行动到社区,当时是基于怎样的考虑?到目前为止,对疫情实施的种种措施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池莉:武汉“封城”最初,我即开始呼吁隔离。因为眼看封住城、封不住人,市内依然到处是车流和人群,超市抢购人头涌涌。呼吸道传染病是相当烈性的,如果不能够做到人群的隔离,就无法阻断传播,“封城”也就毫无意义。我的呼吁以及关于怎样居家隔离的六条建议,就是被媒体朋友们开玩笑说的“池六条”,就是基于传染病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防治原则。
如果一定要说这次有什么印象最深,就是震惊于我们最初的反应竟然那么迟钝。瘟疫就是洪水猛兽,这个认识普通老百姓可以没有,我们专业公共卫生系统万万不可以没有。因为一旦迟钝,直接就是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澎湃新闻:面对此次疫情,武汉人的精神发生了变化吗?或者,武汉人也需要改变一些什么?
池莉:疫情吞噬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生命,我作为作家塑造书写的,也是一个个具体个人,其实并不存在一个抽象的“武汉人”,因此也就无从说起抽象的武汉人需要改变什么。而对于每一个具体的武汉人来说,我相信,经历这一场瘟疫,精神状态一定是有变化的。从文学作品来讲,以后的作品也肯定会有反映。只是文学没有那么简单直白,更不似网民在网络上传的那种脸谱化。
“人类最好学会与万物和谐相处”
澎湃新闻:你曾经是一名基层流行病医生,这段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对你面对此次疫情来说,有哪些影响?
池莉:一个人年轻时候学习的专业,往往是终身的影响,包括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等等各方面。面对这次疫情,我直接就是流行病防治的专业思维。
澎湃新闻:目前第七版诊疗方案已经发布,你认为我们对新冠病毒的了解完整了吗,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解答,应以何种方式让公众知晓?
池莉:当然不能够说完整。这是诊疗方案,是临床的,是医治这个新型疾病的阶段性摸索。更重要的是流行病学的追踪与阻断,应该与临床齐头并进乃至更超前,才算真正的防控。比如说,如果已经有足够的临床对照数据,发现了新冠病毒具有粪尿——口传播,那么就需要立刻进行粪道粪池的大排查,尽早尽快疏通与密封。这又是一项宏大与艰巨的工作,但从阻断传播途径来说,也是必须的。至于公众的知晓度,信息越透明、越广泛、知识越普及就越好,大家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澎湃新闻:面对一种新发的传染病,需要怎样的常态化机制去面对,才能最大限度防止疫情蔓延?
池莉:常态化机制其实有的,世界各国都有。很多国家的公共卫生体系的投资、研究与装备,都超过临床医学。我国就有《传染病防治法》,法律规定传染病是每天都必须报疫情卡的。你想想,单独就传染病规定了一部严谨的法律,难道还不是常态化吗?如果不忽略,如果依法办事,疫情就可能被限制在很小范围解决问题。
澎湃新闻:“人类尽可以忽视流行病,但是流行病不会忽视人类,我们欺骗自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你现在重看这句话,有哪些新的思考和认识?
池莉:新的思考和认识是我突然发现:我的这句话依然继续管用。
澎湃新闻:怎么理解“消灭”传染病?当无法真正“消灭”时,在与自然共处过程中,人类如何与潜在的危机的共处?
池莉:我在小说《霍乱之乱》当中已经写了:消灭只是暂时的阻断和终止。人类并不是独享这个地球,是与万物共生在。食物链是一个环状结构,谁吃谁并不是以体积排序,而是弱肉强食,病毒细菌有时候就是比人类强大。所以人类最好学会与万物和谐相处,从尊重开始。
澎湃新闻:在自然教育与人文教育方面,可以作出哪些思考?未来如何加强公共卫生领域常识的传播?像武汉这样的特大城市,如何去处理疫情这样的公共危机?
池莉:这次值得思考的问题太多了。最重要的还是遵守法律、普及法律以及践行法律,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去做。对于大众,也是一样,只要知晓传染病防治法,也就不至于这么惊慌失措了。
“希望浴火重生之后,不再重蹈覆辙”
澎湃新闻:疫情过后,你会对这场疫情进行写作吗?你认为灾难文学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池莉:文学是一种审美或者审丑的艺术,永远不是一个直接的表达,直接表达是新闻的功能。文学写作当然会涵盖与切入社会事件。而文学的意义在于,文学总是无为而治,总是见仁见智,总是说大就大,说小就小,这要看对象是谁。对阅读的人有意义,对不阅读的人无意义;对产生共鸣的人有极大意义,对无法共鸣的人则无更大意义。
澎湃新闻:一场灾难过后,最应留下来的文字记录是哪些内容?后灾难的心理重建,如何用文字的力量及其他手段去抚慰人心?
池莉:这个不是我认为的问题。一些文学作品与文字能够留下来,能够抚慰人们心灵,是客观发生的,不是作家自己可以预估的。比如我就完全没有想到,我写于1997年的《霍乱之乱》,突然在今天又会有那么多读者。作家只要练好内功,用心写作就好。
澎湃新闻:我们在这场疫情中看到了悲欢离合,与生命的逝去与新生,武汉人固有的面貌和情绪会在疫情后有所改变吗?它会影响你对武汉人的创作吗?文字或者文学作品应如何记录和书写生命的价值?
池莉:疫情还没有结束,所有判断都为时过早。但是有一点,人类又不是第一次遭遇灾难。人类就是从灾难中走过来的。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灾难深重、多灾多难的民族。这个故事,是一个古老又被反复刷新的故事,我的写作,自然也会受到影响而反复刷新。我之所以不断写作其价值就在于:希望在一茬茬的生命过程中,我们能够长点记性,能够在浴火重生之后,不再重蹈覆辙。
附:池莉简介
池莉,作家,现任武汉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主要中短长篇小说见《池莉经典文集》(九卷)。主要散文集有《熬至滴水成珠》《来吧孩子》《立》《石头书》。诗集有《池莉诗集.69》。最新长篇《大树小虫》。作品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以及各种奖项。有多部小说的影视剧话剧改编。有各语种的国外翻译不断出版。 这就是池莉,急切的建议与呼吁,给遭受疫情折磨的人以正能。和只会在苦难里哀叹,在伤口上撒盐的方方嫂相比,高下立判 你比方方强多了! 比某些只会发牢骚的作家强多了。这才是真正的武汉人! 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文学人 池莉真的好! 多灾多难的民族,需要长记性!历史不能忘却,教训不能忘却! 传统瘟疫论:口鼻传抪! 武汉,与其他城市不一样!人有点高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