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碗里来了1 发表于 2020-5-5 14:13:14

难做的阅读生意:许知远的赔钱,吴文辉的付费梦碎

作者:首席商业评论


01 直播难救阅读行业


以武侠、玄幻为主的网文,基本是80后、90后的回忆。

很多网站从一开始,创办者不为别的,就为了一个情怀。

像很多文艺青年就算赔钱,也要做各种线下艺术展、酒吧与古玩店一样。大部分人来这里不为别的,还是为了拍照。

独立书店也开始越来越多,也像很多人心心念念的咖啡店、茶馆、画展一样,谁还没有个书店(文青)梦呢?

有的人只是挂在嘴边说说,有的人只是愿意享受,有的人则是具体行动。

究竟是为了挣钱,还是为了梦想,大部分文艺领域的创始人,初心基本是“我全都要”。

但现实往往不会如此容易。前期投入大量成本,从租金、装修到买书,一家书店最小都要投入几十万,等线下店铺有了点规模以后,创始人才开始想挣钱的问题。

同样,创办网文网站的先驱者们也是一样。

一开始都是用爱发电,等线上网站有了一定规模以后,才开始想着回本问题。

典型如曾经的起点中文网。创始人包括吴文辉等若干人,一开始都是自掏腰包并离职all in这个创业项目,在起点中文网有了名气以后,被盛大、腾讯文学收购,具体的细节也是相当传奇。

可以说,网文平台壮大的过程,也是不断吸纳用户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又有不少网文应用如纵横中文网、创世中文网等出现,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不再像前几年的供不应求状态,如今的网文市场已是一片红海,阅文目前的作家数量高达810万人,用户为980万,有人笑称,写书的快比看书的多了。



吴文辉

如果说网文是多个作品IP的支撑,吸引各种圈层口味的读者,那么书店更像是店主个人IP化的结果,在书籍的深度与广度类似的前提下,吸引大众推门进入的原因,还是开店者的个人魅力。

从许知远到高晓松,他们活跃的公开露面,对书店的影响力尤为重要。

因为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书店其实就是景点,属于只有在节假日才会去放松休闲的去处。基于这种印象,严格意义上说,如今书店也有更多的对手。

这种对手,可以是环境越来越优美的家装环境,也可以是文青们同样喜欢的图书馆、艺术馆等线下场景。

而且,文化这东西,说白了,一直也不是所有人的刚需。

以我自己为例,近年来去书店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

但不去书店,不意味着我不会看书,更不意味着我在看书的时候,周边就没有那种安静、文艺以及高审美的环境。

无论是网文还是书店,所竞争的对象,永远是用户的注意力。

用互联网术语来说,平台之间争抢的,也是私域流量。

而在疫情以后,随着直播的普及,让大部分店铺都纷纷入局争夺短视频平台的公域流量。



在前不久的世界读书日,在参加直播浩浩荡荡的大军里,不仅有费力吆喝卖书、卖会员卡的书店小老板,也有不少平台的白金作家开始露脸,对着屏幕隔空与粉丝互动。

但,光靠几场直播,显然不能逆转阅读领域尴尬的现状,更不可能解决阅读领域长久以来的痛点,那就是如何调动更多人的阅读兴趣,以及顺水推舟的合理变现。

02 文青最头痛的灵魂问题:如何优雅的变现


许知远曾在一次采访中问过财经作家吴晓波:

“你帮我算个命,比如单向街(书店)到去年熬了十几年了,它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更好么,还是会突然下去?”

现在看来,许知远的那个问题,更像是一种预兆。疫情之下,实体书店也成了损失较重的行业。

不过重要的是,许知远是公共人物,遇到难了,再不济也能像罗永浩们一样刷脸带货,额外还有各种知名人物帮他发声。

类似的情况还有广州1200bookshop的刘二囍,因为是公共人物,实体店虽然卖不了书,只要在网络上发声众筹,也能得到很多声援与支持,缓解燃眉之急。



刘二囍

而更多的店主,尤其是在下沉市场,基本都是静悄悄地死去,很多店主即使发了声,囿于声音太小,也不见得能被听见、看见。

毕竟,不是每个店主都能随便靠卖货就实现翻身,更不可能在这场冲击下做到全身而退。

实体书店的问题早就存在。虽然明面上受这次疫情冲击,但很多书店的经营模式,其实早就已经出现问题了,疫情充其量不过是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公众号“书萌”曾针对从一二线到下沉市场的书店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指出,基于近几年来实体书店转型升级、新开快开成为潮流,但相当多实体书店的商业模式并没有形成。大量的资金投入集中于书店空间、硬件等方面,在会员系统、人员队伍等软实力方面的投入并不大。

不要小看会员的作用,对于书店尤其是高档书店,会员体系的存在非常重要,因为这标志着用户粘性,也就是私域流量,验证的是书店的IP价值。

调查还非常尖锐的指出,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会出现大范围的中小实体书店应急调整甚至闭店现象。

与很难将卖书做为主业的文艺书店相反,以阅文为首的网文应用,靠着优质内容,在变现路上走得还比较顺利。

早有南派三叔、天下霸唱、猫腻等头部作家源源不断地产出内容滋养着平台。《鬼吹灯》、《盗墓笔记》这些大众耳熟能详的书籍,也早已成为不停翻拍的经典。

但对于网文平台而言,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创作者的竞争与流失,平台的竞争对手会以几倍的价格挖走作家,而且,随着头部作家一路水涨船高的身价,平台想要留住作家,所付出的成本也越来越高。

毕竟,作家才是网文网站的发展核心,头部优质作家的粉丝,甚至能为网站带来极大流量,与平台也是共赢的关系。

但几年之后,付费模式的风向也变了。

市面上的免费小说越来越多,如字节跳动的番茄小说、趣头条的米读小说、WIFI万能钥匙的连尚读书等等。

这种免费模式,打破了稳定的网文付费市场,阅文为首的网文平台维持多年的付费模式彻底被颠覆。

而阅文最近新出的规则,也被指出是霸王条款,也更是让作家与平台的关系降到冰点,不少作家在网上抱怨版权被平台霸占,免费政策一推出,用户不付费,对于中底部作家而言,受到的损失也更大,鉴于阅文在网文行业的影响力,这次事件一出,甚至有人直接宣布“网文已死”。

03 难做的“情怀生意”


很早之前,吴晓波就预测,在如今飞速发展的电商环境中,书店越来越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

一个健康的商业社会,需要的是人们产生需求,然后各种企业去满足需求,在不断的你来我往中,产生一个健康、稳定的经济流动体。

这也像是一个自我发动良好的源泉,但显然,很多书店现在的反应还是迟缓甚至是停滞的,根本不具备做大的条件。

首先是从实用功能上,比不过图书馆的内容储备更能满足真正爱书之人,论便捷性也比不过线上电子书app。

所以,只能一步步滑向线下场景的特点,即装修环境与服务,但这只能进一步加深人们对书店的刻板印象,实体书也成为陪衬性的物品,而不是书店的立身之本。

其次,同质化也是众多书店逃避不开的问题,由于缺乏明显的独特之处,从装修到书籍类型都是大同小异。

替代性极强,除了店主的个人号召力之外,很难让人对其产生归属感,更何况,太多店主本身不是名人,线下娱乐场景这么多,人们能选择进入某家书店,本质上靠的也是一种玄学。

另一边,线上的网文,发展倒是越加迅速,得益于前些年的影视改编潮,从最初的小众网站,逐渐扩展到影视作品IP的源头,网文平台也诞生了不少头部,各家互联网公司也纷纷成立网文业务或部门。



腾讯等互联网巨头早在网文领域入局,最近,阅文的高管大换血,吴文辉以及一大批阅文核心人员离职,公司由腾讯的程武接管,更是加深了互联网巨头在网文与泛娱乐领域的布局心思。

但对于整体网文行业而言,优势网文IP的红利还未明显体现,经典作品更是寥寥可数。

如今网文市场所面临的挑战,跟过去也完全不同,95后的年轻写作者越来越多,小说数量也越来越多,但影视改编IP以及商业化运营还远未成熟。

说到底,情怀类生意的本质,还在于IP是否优质与成熟。

如今,市场缺少的不是阅文类的集团或平台,也不是几家风格有多独特的网红书店。最关键的,还是平台难出下一个《鬼吹灯》,更缺少下一个能让用户心悦诚服的付费作品。

毕竟,好的IP需要时间滋养,绝非短期内能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诸多质疑的发生,早已说明一切。可见,在时代与受众不断变化的背景下,阅读平台和书店,需要完善和进步的地方还有很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难做的阅读生意:许知远的赔钱,吴文辉的付费梦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