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穷和太富都难出大作品、大作家
作者:千里月明自“作家富豪榜”横空出世以来,每年都受到不少读者的追捧和热议。据悉,“作为一年一度的中国文化奥斯卡,作家榜持续为读者们提供了阅读风向标,为读者们展现了华语作家的独特魅力”。这当然是自话自说的一家之言。“作家榜”与文学的关系,从来都是见仁见智、充满争议的话题。然而,那个画龙点睛的“版税收入”却是真金白银,没有虚假。必须相信,荣登此榜者,都是当代作家中的超级富人。
靠写作成为富人的不少,但凭一部作品成为百万千万富翁的,毕竟凤毛麟角,却又是事实。所以,这个“作家榜”就是个强磁场。这是对的,作家不该成为穷人,特别是严肃的纯文学作家更不能是穷人。再有天才的穷作家估计也很难写出不朽之作,曹雪芹也是贵族家庭长大的,尽管败落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怎么也不会落到衣食无着的地步吧?李白挥别官场,浪迹天涯,但粉丝遍天下,不愁没酒喝,好心情总是不缺。最不得志的杜甫,也有着出吏为官的履历。至于西方的大文豪,多是贵族出身,比如拜伦、莎士比亚、雨果、托尔斯泰等等。巴尔扎克虽是债务缠身的穷人,但出版商愿意预支稿费,并不影响他习惯了的富裕生活。
然而,作家也不能太富有,更不能太官僚化。如但丁所说:“一个人坐在绒毯之上,困在绸被之下,绝对不会成名的。”所谓“饱暖思淫欲”,钱太多容易滋生享乐、矫情、虚伪,容易想入非非、悬天离地,以至迷失坠落。这种例子已经很多。中外名家的成名作,大都是在历经磨难,而人生的黎明将至之时完成的。太穷和太富都难出大作品、大作家。
穷作家是有尺度的。如果一个连老婆孩子都养不起、养不好的人还痴迷写作,是不是看着也让人心酸。作家是些感情丰富、神经脆弱又十分敏感的人,无法忍受混到“人穷志短,马瘦毛长”的境地。看到周围都是比自己富裕的人,自己连一日三餐都打理不好,心情怎么平静得下来?这般情境中,哪里还会写出好作品?看别人飞来飞去周游世界,自己连心仪已久的名山大川也去不了,见识、体验、审美、灵感、想象,从哪里获得,又怎么去搞风花雪月的文学?有人会说,西方的一些作家、哲学家,一生也没离开过自己生活的城市或小镇,这种个例真的是有,但也一定会有战争、疾病等特殊的苦难和经历作铺垫,使他们直达人性和生命的纵深地带,自然会有不同流俗的思想和作品。更多一流的作家、艺术家,哪个不是天马行空、独往独来、阅尽繁华,肉体和精神永远在路上的独行侠?
钱虽是俗物,却是获得安全感的起码保障。人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但也不能因为缺钱而成为奴隶。物质可以让人活出尊严,精神可以让人变得高贵,健全的人格是这两者完美的结合,缺一不可。
从这一点说,我们甚至不希望作家只是些衣食无忧的人,他们最好是进入中产阶层的富裕人,经济和人格完全独立,从肉体到灵魂渗透出一种淡静从容、优雅高贵的气质,那是有钱的土豪和有权的官僚无法比拟的生命气象。如此,才有俯瞰万物、笔走龙蛇的气势,才有大爱无疆、悲悯苍生的情怀,才有心游万仞、目极八荒的格局,才有对望之间、一眼千年的敏锐。
有人担心作家有钱后会飘飘然,不接地气,贪图安逸。这要看赚钱的路径是否光明正大,赚钱的过程是否与诚实的劳动有关。目标是否游离了文学?内心是否还耸立着精神的峰峦?一个为文学而生的人,即使转身为亿万富商,打造出独一无二的商业帝国,他依然丢不下对文学的初心,会依然坚守以写作立身,以作品名世,他所做的事业只是文学理想的外在呈现,他身后所能留下并被世人所尊重的,也只有作品——张贤亮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如果作家被金钱所完全俘虏奴役,说明他原本就不是好作家,也不会有好作品。
应该说,一个人在贫穷时是最容易爱上文学的,但要成名成家非常艰难。作家在成名之前也最有可能写出大作、力作,但也很可能是拿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去兑换。这样的例子已经很多。或许献身文学的时代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是文学消费时代。随着优质资源被少数人垄断,文学乱象随之而生,金钱无疑是最大的幕后推手。一个人有钱后再去圆作家梦并不难,把自己的发家史和情爱史写成小说,花钱去买版面和书号,然后,举办首发式,请各路人马召开研讨会,找评论家写吹捧文章,疏通关系获文学奖……都不是问题。甚至花大价钱请人翻译出外文版,把平庸之作包装成惊世骇俗的奇书,煞有介事地在国外开分享会、演讲会,去做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梦,虽然是痴心妄想,但也会在不明真相的范围内掀起一丝波澜,赚取虚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