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落定》被多次退稿,理由奇葩,《文学的日常》阿来发感慨
作者:马庆云文/马庆云
海峡卫视出品的纪录片《文学的日常》,这一周,第四期已经正版视频平台上线播映。在这一期当中,当代小说评论界最知名的教授谢有顺先生,来到成都,面见中国当代文坛最知名的作家阿来老师。两位中国文坛的领军人物都会聊什么,他们又正在思考什么,显然,这些被记录下来,具备留存价值。
将这一次的面见称之为大师见大师,并不为过。谢有顺教授的水平,已经不需介绍。在国内文艺评论界,大量新秀都是谢有顺先生的弟子。这位中山大学中文系的教授,也是文艺评论界的一面重要旗帜。他带给我们的文艺理论批评方式,更是成为不少评论界人士的圭臬。
对于阿来老师,更是不需多言了。曾经凭借《尘埃落定》进入文坛的阿来老师,稍后更是著作颇丰。这些年,阿来老师的小说越写越“艰涩”,这才是不为读者写作的文学家。其实,阿来从来不是什么畅销书作家。传统文学作家们,一部所谓的畅销书,能够卖出百万册,就已经烧高香了。
而流俗文学小说,百万册好像只是畅销榜单的起步数字。这似乎也是文化出版界的困境: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无法卖出应有的册数,甚至于无法出版,而那些流俗文学,却能大行其道,劣币驱逐良币。面对这种困境,在《文学的日常》当中,阿来老师表达了自己的疑惑。
他认为,我们吃一些食物,求取品质,所以更愿意为高品质的食材做更好的付费,为何在文学领域,不能为更好的文学作品付费呢?相反,也唯独在文学作品上,反倒是越好的内容,越没有市场,太好了,成了被拒绝出版的理由。这是其它任何行业都没有出现过的问题。我们的文学出版在走下滑路线。
与此同时,阿来老师也提到了自己的成名作《尘埃落定》的艰辛出版历程。这部小说从1994就已经创作完成了,接连给了十几位编辑,都被退稿了。更是有负责任的老编辑给阿来写信,提出了很多的修改建议。阿来认为,如果这么修改,《尘埃落定》也就不是《尘埃落定》了。也有编辑表示,就是因为这部小说太好了,肯定不会畅销,读者不认的。
后来,阿来老师自己也做出版社。在他的出版社里边,是禁止编辑们动辄就谈论读者的。有一次,编辑们坐在一起开会,有一位编辑认为,正在谈论的那个出版项目,读者们会不喜欢,因为太高端了。阿来老师拎着这个编辑的衣领,拉到窗前,问他街道上的芸芸众生,哪一个是他说的读者?
显然,阿来老师是性情中人。但他的努力,似乎也是杯水车薪。大家在阅读上,确实已经开始走下坡路。谢有顺老师不无感慨地说,人的阅读,还是应该去读一些艰涩的内容,不能老读自己喜欢的,不然,就只能在一个水平线上滑行,无法求取更向上的进步了。谢有顺老师同时也认为,现在大家的阅读层次,确实出现了下滑的状态。
人在吃的、喝的、房子、存款和世俗荣誉之外,还是应该有更为高级的精神追求才行。谢有顺老师认为,生死其实就是一门更高的学问。文学带给大家的,也正是这门学问。在阿来老师的新作《云中记》当中,阿来老师认为,面对死的问题,其实已经没有了哭泣。两位大师,来到废墟遗址,畅谈生死契阔。最终,阿来老师认为——抹去偶然性的特征,我把生命看成一场奇迹。
两位大师相见,提出了一个让我们警醒的问题。在追求娱乐繁华的同时,我们的审美层次是不是真的逐年向下了呢?这些快餐式的娱乐速销品,真的是我们生命的必须吗?在吃穿住行的追求之外,我们是否也应该更关心生死的哲学问题呢?阿来老师不无感慨地讲,自己也喜欢看三级片,也是有下半身的欲望追求的,但是,自己知道,还有大脑带来的上半身思考。大脑的需求,更为强烈。
或许,大师见大师,意义正在此处。两位大师通过自身,对时代提出了有效的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沿着大师的思路,去打量一下自身的素养与追求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