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浅读金庸,大道永在,传奇不朽
作者:首席商业评论作者:翁永锋
公元1500年的时候,大明王朝,在中国的淮安,出生了一个神童。这个孩子从小喜欢看书,尤其喜欢各种神话、野史、志怪小说,记忆力惊人,过目不忘。但是其人聪明归聪明,却是没有做官的命。44岁的时候才中了一个候补的贡生,45岁到河北新野做了一个小小的县官。
虽然人到中年,但是从小养成的喜欢看那些稀奇古怪,神神怪怪的奇书的嗜好却是一直没有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胸中积攒的神奇故事越来越多,50岁的时候,他决定写一部小说。这部小说堪称是他毕生的积累和构思,他决定要讲一个前所未有,而且甚至后来也不可能有来者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这部小说前前后后大概花了他将近十年的时间完成。在这部小说中,他真的描绘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他创造了诸多鲜明生动的故事主角,千年之后,几乎只要在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西游记》成为中国历史上永垂不朽的伟大小说。
1、金庸的意义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与世长辞。
几乎有中国人的地方,无不为老先生的辞世而内心震动。红绿灯下的人们掏出手机忘记过路,地铁中窃窃私语像水波般荡漾,朋友圈中无数人停下手中的事情,一字一句敲击思念。金庸先生留下所有的故事和一代又一代人的美好记忆与想象,到达另一个世界。
在中国,估计稍微有点阅读能力的人,都会知道金庸的小说,即使没有读过也应该看过各种相关的影视作品。400年前,吴承恩写了一部《西游记》,所有中国人都知道了孙悟空。如果时光再过400年,甚至更久,我想,在中国依然会有很多的人知道《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等等。
金庸之于中国文化的意义,一点不亚于历史上的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金庸留下的十五部小说,其意义和生命力不会低于四大名著。从一个更长的时光视角来看,金庸一定会是一座丰碑,是我们这个民族百年千年难得一见的天才。金庸的作品会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元素当中一个闪光的符号。
十年前,三联书店出版了金庸全集,正版发行量超过4000套,而盗版数量更是不计其数,估计超过上亿套。在那个年代,全世界都有金庸迷。
新加坡出租车播《鹿鼎记》广播,泰国王室集体读射雕,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金庸小说每年要被借出上百次,戳印密密麻麻,常年是消耗品。
越南国会议员开会时,互骂对方是岳不群和左冷禅,而印尼前总统瓦希德自比势大力沉的郭靖,“我不过使出一招半式,我的政敌已经云里雾里。”
金庸先生辞世,很多人说“大侠远去,江湖不在”,我觉得这是严重的误判。
对每一个人来说,心中总会充满幻想,总有英雄情节,总渴望自己也能够成为英雄伸张正义,即使自己不可能实现,那些从普通人中成长起来英雄历程投射到自己的内心当中,也会觉得痛快,喜悦,扬眉吐气,酣畅淋漓!
所以无论孙悟空、郭靖、令狐冲、胡斐,还是蝙蝠侠、蜘蛛侠,美国队长,等等等等,这些符号永远不会消散,永远不会再见。江湖就是善恶分两边,只要这个世界有善有恶,就会有英雄的情节和梦想,所以江湖一直都在,金庸先生的意义也会不朽。
马云说,每一个人从小时候到青年时代,总是会喜欢武侠,喜欢江湖豪气,喜欢仗剑不平事,沽酒结英雄。这是人性,是内心的希冀,人类只要有这样的希冀和幻想,金庸和他的符号就会始终广为流传。
2、对于金庸,不应称之为大侠
宋徽宗政和年间,皇帝命令遍搜普天下的道家之书,雕版印行,一共有五千四百八十一卷,称为《万寿道藏》。
如此浩大的工程,让谁来做呢?在《射雕英雄传》当中,周伯通讲了这么个故事:委派刻书之人,叫做黄裳。黄裳出生于1044年,于1082年(38岁)才考取状元,他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文官。在《天龙八部》末尾,萧峰段誉虚竹等人在雁门关退千万敌兵的时候,50岁的黄裳尚在福州任职,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做福州市市长。
已过天命之年的黄裳大概自己也不认为自己这辈子会和武林、江湖等等扯上关系,可是世事就是这么难料。黄裳刻书时已经67岁。他因为害怕这部“大道藏”刻错了字,皇帝发现之后要治他的死罪,所以就逐字逐句极为细心的校读。没想到,这么读了几年下来,他居然便精通天下道学,更因此而悟得了武功中的高深道理。
最后,黄裳将自己的领悟和理解,写成了《九阴真经》,藏在一个隐秘之处。《九阴真经》成为金庸几部小说中最为重要的武学经典。
有人称金庸先生为“大侠”,我认为倒是不尽然,金庸更像那个黄裳,他自己其实并不精通武学,但是深谙江湖的道理,人生的道义,武学的道义。所以,金庸以一个文人的身份,开创了一个英雄的江湖,但是金庸本身并不像一个大侠,他更像一个“道者”,就像当年的老子一样,用他的观点,阐述了天地之道,人生之道。
同样,金庸老先生写出了“江湖之道”,这是他的以柔克刚,以文御武。再高的武功,再厉害的大侠,都要遵循“道”而为之。侠是具象的,是一招一式练出来的,而道是抽象的,是悟出来的。“道”是串珠子的线,是关键,所以,金庸先生绝不应该称之为“大侠”,在他的小说中,他诠释了狭义、敦厚、仁慈,这些是金庸意义的本质,是金庸先生的道。
3、金庸的美
1988年,在沈阳召开的国际小说研讨会上,全国作协理事端木蕻良,怒批金庸小说,称其是只可流行一时的通俗读物,文学意义为零。传闻中,他不屑称“金庸算什么东西”。
后来成为南开大学副校长的陈洪,愤而力争,“那是五百年后的《水浒传》”。
金庸先生的小说只是通俗读物,只是快餐文化吗?如果谁如此理解,那么其人可以认定为要么愚蠢,要么狭隘。在中国公认的三大武侠小说作家:金庸、梁羽生、古龙当中,金庸小说当中的文学意义、其中所蕴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诗词歌赋、历史地理,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道义、正直、宽容、和解等等,是最丰富,最深刻的。
我们来看一看《射雕英雄传》的开头,是写的多么的唯美,意境深远:
钱塘江浩浩江水,日日夜夜无穷无休的从临安牛家村边绕过,东流入海。
江畔一排数十株乌柏树,叶子似火烧般红,正是八月天时。村前村后的野草刚起始变黄,一抹斜阳映照之下,更增了几分萧索。两株大松树下围着一堆村民,男男女女和十几个小孩,正自聚精会神的听着一个瘦削的老者说话。那说话人五十来岁年纪,一件青布长袍早洗得褪成了蓝灰色。只听他两片梨花木板碰了几下,左手中竹棒在一面小羯鼓上敲起得得连声。唱道: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一个荡气回肠,精彩绝伦的好故事即将开场,金老爷子以写实的手法从一个非常微观的视角入手,交代了历史背景,场景透露出的凄凉与悲壮,意境悠远,平凡的村落和人们,围观听书,斜阳西下,让人无比的身临其境。这样的开头笔法,不比《三国演义》那首《临江仙》丝毫逊色。
金庸的小说,其中处处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诗词、对联、美食、占卜、历史场景、名胜古迹、地理风貌,等等等等,堪称包罗万象。所有的这一切,让金庸的小说充满了中华文化之美,值得不断地推敲,研究和发掘。
所以,近年来,对金庸武侠脉络,人物关系,串联起各部小说进行分析研究的文章层出不穷,读起来同样精彩绝伦,让人耳目一新,比如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六神磊磊读金庸”,足见金庸作品的精致和博大。
4、金庸的道
在本质上,金庸小说脱离“大众通俗小说”的根本原因,在于金庸小说当中的那种“精神和气质”,这样的精神和气质远远不止“侠”这个字所能代替和概括,对比金庸和古龙的小说,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出,金庸小说在精神上的“高贵之处”更胜一筹。
这种高贵深藏于金庸先生的小说当中,我们可以看金庸笔下的一些人物:
鸠摩智是天龙八部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反派角色,更是让段誉吃尽了苦头。但是,关于鸠摩智与段誉最后的结尾,读来却是让人心旌爽朗,烟消云散。在金庸的武侠里,仇怨到最后大部分并不是你死我活,鸠摩智和段誉的最后结局,可以说是这种“高贵精神”的典型代表。一起看原著是这样写的:
鸠摩智内力虽失,心思仍是十分缜密,识见当然亦是卓超不凡如旧,但听得段誉细细的呼吸之声,显是在竭力抑制,已猜知他的用意,轻轻叹了口气,说道:“段公子,我错学少林七十二绝技,走火入魔,凶险万状,若不是你吸去我的内力,老衲已然疯狂而死。此刻老衲武功虽失,性命尚在,须得拜谢你的救命之恩才是。”
段誉是个谦谦君子,忽听得他说要拜谢自己,忍不住:“大师何必过谦?在下何德何能,敢说相救大师性命?”
鸠摩智叹:“老衲虽在佛门,争强好胜之心却比常人犹盛,今日之果,实已种因于三十年前。唉,贪、嗔、痴三毒,无一得免。却又自居为高僧。贡高自慢,无惭无愧。唉,命终之后身入无间地狱,万劫不得超生。”
只听鸠摩智道:“老衲过去诸多得罪,谨此谢过。”说着合什躬身。段誉虽见不到他行礼,忙即还礼,说道:“若不是大师将晚生携来中原,晚生如何能与王姑娘相遇?晚生对大师实是感激不尽。”鸠摩智道:“那是公子自己所积的福报。老衲的恶行,倒成了助缘。公子宅心仁厚,后福无穷。老衲今日告辞,此后万里相隔,只怕再难得见。这一本经书,公子他日有便,费神请代老衲还了给少林寺。恭祝两位举案齐眉、白头偕老。”说着将那本沾满了污泥的易筋经交给段誉。
段誉道:“大师要回吐蕃国去么?”鸠摩智道:“我是要回到所来之处,却不一定是吐蕃国。”段誉道:“贵国王子向西夏公主求婚,大师不等此事有了分晓再回?”
鸠摩智微微笑道:“世外闲人,岂再为这等俗事萦怀?老衲今后行止无定,随遇而安,心安乐处,便是身安乐处。”说着拉住众乡农留下的绳索,试了一试,知道上端是缚在一块大石之上,便慢慢攀援着爬了上去。
这一来,鸠摩智大彻大悟,终于真正成了一代高僧,此后广译天竺佛家经论而为藏文,弘扬佛法,度人无数。其后天竺佛教衰微,经律论三藏俱散失湮灭,在西藏却仍保全甚多,其间鸠摩智实有大功。
要是知道,在开始,鸠摩智对段誉各种迫害和追杀,让段誉吃尽苦头,但是在最后,这两个人说放下一瞬间就放下了。
超越仇怨,只要一旦放下,曾经的仇敌,瞬间大彻大悟,彼此双方很快都能成为互相尊重的好友,惺惺相惜,人世间还有什么样的事情能比这个更加让人感动,至善至美的呢?这就是金庸小说的伟大之处。
再比如说,杀人如麻的李莫愁,江湖中人无不对之闻风丧胆。但其良心未泯,曾抚养刚出生的郭襄。在绝情谷中被万千情花刺中后,仍不忘陆展元,最后葬身于焚烧情花的大火的时候,唱着诗人元好问的词︰“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这样的结局读来让人唏嘘不已,让人忘记了李莫愁是一个魔头而是一个不幸的女人。即使是万般坏人,她身上同样有人性的一面,有闪光的一面,有悲哀的一面,有可以值得原谅的一面。
几乎金庸所有的小说当中,处处可见这样的化干戈为玉帛,处处可见原谅与和解,闪耀君子之风,人性之光。胡斐与苗人凤是这样,洪七公与欧阳锋也是这样。在最后的时候,总能大彻大悟,握手言和,这才是真正的江湖英雄,快意恩仇,心境坦荡。
金老爷子的儒雅,宽容,敦厚和高贵,可见一斑。
金庸说,“如果在我的小说中选一个角色让我做,我愿做天龙八部中的段誉,他身上没有以势压人的霸道,总给人留有余地。”
倪匡曾经评价:“段誉有绝顶武功,朱蛤神功好象没有怎么用过,六脉神剑要紧时用不出,斗酒时却大派用场,凌波微步要来作逃命之用,倒十分实在。”在性格上,段誉博学多才、善良固执,被爹娘取小名为“痴儿”。由此看来,段誉的这些特征倒是与金庸有些相似。
5、金庸的江湖与人性
金庸的江湖,充满了神奇让人联想翩翩的名字,黑木崖、光明顶、桃花岛、白驼山,等等等,每一个都意境悠远,画面感十足。
10月31日,马云发表悼念金庸的文章,堪称情真意切。马云说:先生赐字“天行”于我,学生终身铭记;‘信不能弃’的告诫,一刻不敢忘;郭靖,黄蓉,行颠,逍遥子,奔雷手,苏荃,语嫣……满满十五部书的花名,托先生之福,常在思过崖行走,在摩天崖争辩,在光明顶见客……
大家都知道,阿里巴巴无论人物还是重要的地点都跟金庸的小说有关系,马云花名风清扬,在阿里巴巴,办公室叫“桃花岛”,会议室叫“光明顶”,洗手间叫“听雨轩”。阿里巴巴的价值体系,先后被称为“独孤九剑”和“六脉神剑”。
金庸的江湖就是在这些诗意的名字和个性鲜明的人物之间展开。在地里概念上,侠客岛让人联想到南海小岛,射雕英雄传基本发生在江南地域,雪山飞狐让人想到白雪高山。在金庸的作品里,他的江湖是非常具象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金庸的江湖有侠气,有英雄气,更有烟火气,就在我们每个普通人的身边。
金庸的江湖虽然也有坏人,有诡计,但绝大部分并没有那么凶险和诡秘,这一点与古龙笔下的江湖比起来,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所以,读金庸的小说是一件比较轻松和美妙的事情,让人放松,充满愉悦感,因为这样的江湖,其实是蛮美妙,蛮阳光,蛮可爱。
更重要的是,金庸笔下的人物,充满人性,他们一定是有好有坏,并不是那种毫无缺点,一味伟大的英雄和大侠。这些人物各有各的性格特征,千人千面,各不雷同。郭靖愚笨,杨过机灵,段誉痴情,萧峰豪迈,性格特征十分鲜明。
除了金庸的道与美,金庸带给我们的江湖场景和人物风貌,同样在另一个角度,会让金庸的作品具有了无限的广度和深度,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美妙的审美体验。
6、斯人已去,江湖永在
金庸先生驾鹤西去,但是,他的作品和他的道义永远留下。他的美好以及他塑造的江湖和各色人物会永久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只是在今后漫长的历史当中,对先生的解读,对金庸先生所遗留下来的皇皇巨著的研究分析,再也无法得到先生权威的验证,后人只能不断地去揣摩思忖。
江湖不会再见,武侠也永不落幕,清洁和高贵的精神更加会在金庸的作品当中滋养许多的人。只是在另一个世界里,金庸先生会不会遇见他所创作的每一个人人物,也许,老爷子在那个世界里可以与段誉对弈,与萧峰饮酒,听语嫣弹琴,也许可以的话,老爷子说不定还能劝说李莫愁不要那么因情而生恨,指点欧阳锋放下一些小气和暴戾。
大师虽逝,永垂不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