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影雷闪 发表于 2021-3-22 18:03:11

首先,写小说必然要读过很多书,海量的阅读是很多人进行创作的前提条件。阅读就是一个收集资料的过程,比如托尔斯泰在写《战争与和平》时,就阅读大量有关卫国战争时的文献资料,我在创作《镇墓兽》时,花了两年时间,读了数百份考古报告,解读了数不清的墓志铭,彻夜搜集汗牛充栋的历史文献、学术论文等。
但是你达到了这个前提条件,并不是意味着你必然能写好小说。也就是说小说的质量跟读书的数量,乃至跟读书的质量,是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有很多所谓的读书家,平时也是博览群书,不管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非常的高,可能远远超越我们这些小说家。但是他们自己并不是一定会写小说,哪怕写了也不一定写得比较好。
这涉及到读书的目的,很多人把读书看得很实用,比如为了完成某一个目标而去读书,或者说,为了写好某种小说,而去大量的阅读。我觉得这都无可厚非,对于写作这件事来说,一些写作技巧确实能够通过阅读获取,但是要讲求读书的方法。
作家张中行论述作文的观点,我觉得很好地阐述了如何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技巧。
第一,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就顺理成章。这是多读作用的初步,因而笔能达意。
第二,进一步,多读,熟悉各种表达方式,领会不同笔调的短长轻重,融会贯通,还可以推陈出新,把意思表达得更圆通,更生动。
第三,吸收「思想」(包括各种知识)。
第四,学「思路」,即条理。多读,熟了,积蓄在两方面增多,既有内容可写,又熟悉如何表达,作文的困难自然就没有了。
所以,从功利的角度来说,阅读不应该是浮光掠影的休闲心态,而是潜心其中。在阅读的过程中调动自己的情绪、意志参与,而且还要去选择阅读的书目,我比较倾向于推荐大家能去多读一读经典的中外名著,这些经过时间考验的作品,往往营养价值更高。除此之外,最好能够鉴赏、分析文章,把文章结构分析透了,作者的「思路」就一目了然,拿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来说,小说开创了「暴风雪山庄模式」,影响了后来的一大批写作者,其中很多人写得很好。正如茅盾所说:「从事写作的青年在动笔之前最好先看看别人的作品,试加以分析,指出它在结构、人物、环境的描写方面,何者是好的,何者还有不足之处。」有鉴赏,才有借鉴。
不过,我觉得重要的还是兴趣,你必须热爱写作和阅读,能够享受阅读和写作,就我自己而言,读书是一件非功利的事情,而不是一件实用的事情。不管读非小说还是小说,读历史还是其他的一些什么东西,对我来说只是一种单纯的爱好。跟写作没有一个必然的关系,但是写作初期一定会带有阅读的烙印,这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我们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完善,形成自己的语言词汇,找到适合自己的套路,日积月累,就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当然,对于写小说有很多必要的准备工作,必要的准备素材。但读书,并不是全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生活往往比读书更重要。就比如说金宇澄老师的《繁花》,也是茅盾文学奖得主。《繁花》说的是上海的日常生活,首先你得有这样的日常生活,你得有这样的阅历、经历,和一双敏锐的眼睛,来观察生活、体验人生。


其实对于阅读者来说,写作也许并不是阅读的唯一目的。而对于写作者来说,有目的的阅读,是获取写作素材和灵感的一个重要来源。当然了,获得写作灵感和写作素材的方式也远不只阅读,生活也是写作丰富的素材库,另外还有我们天马行空的想象。此外,想要写好一个故事,仅仅依靠阅读,自然是远远不够的。你是否了解故事写作有什么样的具体要素,故事的矛盾冲突与发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思路,各种类型小说有什么样的写作风格和特点……这些都是一个好的写作者在阅读之外必备的素质。
关于这些方面,我在知乎上做了一套系统的课程《故事思维写作课》,里面不仅谈到了搜集灵感和素材的方法,也谈到了故事要素的构成,故事类型的风格,与职业作家的素养。希望能够打通你从阅读者到写作者的道路。
蔡骏:故事思维写作课

2336 发表于 2021-3-22 18:03:25

因为写作的过程是“输入-思考-输出”呀~
下面这篇文章详细写了我从“提笔困难”到“啥都能写”的过程,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丢丢启发。
PS:我从2016年就开始接触内容工作啦,也在新媒体公司当过主编,所以文章可以放心看哈
文章首发于个人公众号「静静教主」
——


今天的主题是「学会写作必经的4个阶段」。一篇很单纯的经历分享文。
以前,对于写作,我是有拖延症的。
比如,在2018年,我离开职场,靠写作为生,但公众号也只能做到一周更新一篇。
说忙,其实都是借口,写一篇文章而已,不至于一个礼拜都完不成。
拖更的本质就是自己没那么喜欢写作,觉得没有太多的东西可写罢了。
从2019年开始,为了逼自己一把,我在写作方面定了新的目标,比如,一周必须更新2-3篇。
刚开始确实有点吃力,有一种人都要被掏空的感觉,每次找选题找到脑抽经。
但最近一个月时间,我好像突然开挂了。
我不用再费劲找选题了,脑子里每天都能蹦出很多想写的东西。而且是不吐不快的那种。
最近一周更是,基本每天都要在知乎上撸篇回答再睡觉。
从不会写,到写作困难,再到不吐不快,这个转变是怎么来的?
这篇文章会尽量讲得清清楚楚。
第一阶段
原来我很早就开始学写作了


之前在一个大V的文章里看到有粉丝留言:我想学写作,应该怎么学?
大V直言:打开word,写就完了。
在看到这句话的一瞬间,我的内心活动是:终于有人把我想说的话说出来了啊
因为那时候的我非常笃定:大部分人之所以学不会写作,本质上就是懒得动手而已。
「学不会,是因为不动手」
这个观念在我心里根深蒂固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在昨天,被我的沙雕男朋友彻底打碎了。
PS:最近在教男朋友学写作。
昨晚,男朋友给我发微信,让我看他的写作思路对不对。
说实话,在打开文档的那一刻,我就被震惊到了。
因为他写出来的东西不仅逻辑自洽,而且在文字表达方面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可以说,这个水平算是写作班里的中上等。
而在此之前,他从来没有学过写作,也没有写过任何东西。
突然间我觉得,那可能就是天赋吧,写作确实需要一点点天赋。
但后面男朋友发过来一段话,把我点醒了,也让我对「如何学习写作」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说:其实我一直在学习写作,你让我听的那么多书,看的那么多稿子,读的那么多文章。
这时候我才想起来,虽然他之前没写过,但他一直在接受写作的洗礼。
从2017年开始,我公众号的每一篇文章,在发布之前都会让他审核一遍,查错别字,查病句,查看不懂的逻辑问题;

从2017年开始,我给得到写的每一篇讲书稿,在初稿出炉之后,都会让他先过一眼,把看不懂的地方全部标注出来;

从2017年开始,每晚睡觉之前我都会听书,有时候我听着听着睡着了,第二天醒来就会问他昨晚的书里讲了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他完成了「学会写作」需要做的两大准备:第一个是多看,第二个是多想。
他把我写的每一篇文章都看了,而多看,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
他把我写的每一篇文章都审了,而在审的过程中,他需要思考,这么写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
很久之前,我看过一本书,里面讲到写作的秘诀并不是直接去写,而是先多看,和多想。那时候我并没有把它当回事,但是现在彻底醒悟了。
在我正儿八经开始写新媒体文章之前,也有过两年“多读,多想”的经历。
在大学时期,我把一本书反反复复读了两年,也模仿着写了两年文章。虽然我读的是英文,但对中文写作同样有用。
PS:我大学时期疯狂背英语文章,写英语文章,最后考到专八证书的链接在这里
怎样才能从英语很糟糕的人变成英语很厉害的人?很多人想学写作,只是因为觉得写作可以带来副业收入。
但当你问他,你喜欢看哪类文章,你喜欢哪个作者,你每天必刷的公众号是哪个?
他说不上来。
这样的人就不适合「打开word,写就对了」。
因为这句话是对有基础的人而言的。这个基础包含阅读基础和思考基础。


第二阶段
我能深入写作这个领域,是因为性格和职业


我是一个特别特别内向的人。
内向到什么程度?
:把一个活泼开朗的人放我身边呆10分钟,都会被憋的没话说。
但也正是因为内向,写作就成了我唯一的表达出口。
而我彻彻底底入了写作这个坑,也是因为一篇发泄情绪的公众号文章。(暴躁老姐从一开始就很暴躁...hhh)
2016年年底,我最喜欢的一家公司倒闭了。
为了把心里复杂的想法宣泄出来,我选择了用写作来还原和记录这场经历。
从头到尾把自己的不满、不甘写成了一篇1500字的文章,然后排版、推送。
那个时候,我的公众号只有2个粉丝,1个我的大号,1个我的小号。
但意外的是,这篇处女作竟然获得了150个阅读量。甚至还有同事私下跟我说:
你这篇文章写的真好,我一口气就看完了。在写作之初就被人肯定是一件异常激动人心的事情。而且后来,这篇文章帮自己在互联网寒冬找到了一份新工作。这份工作恰恰就和写作相关。
据说,当时新公司的老总是因为看了我这篇文章,才非得把我招进去的,她说特别喜欢我这种敢爱敢恨,放荡不羁的文笔...
这件事让我在自己身上看到了新的发展和希望,而从此,我的职业生涯开始做了减法。
在此之前,我做的是文案策划,长文案短文案都有所涉及,但在此之后,我开始一门心思只研究新媒体文章。
我为什么要讲这段经历?
因为我之所以能在写作这个领域安心发展:
一是因为性格使然,自己不爱说,需要出口来发泄情绪;
二是因为工作助力,每天都和写作呆在一起,自然会把它放在心上。
话说回来,很多人都想学写作,但也有更多的人,每年间歇性努力那么一两次,文章想起来就写,想不起来就不写了。
长时间在写作上没有长进,除了懒,还因为:
写作这件事只占你职业生涯中很小的一部分,所以,你终归会忘了它。


第三阶段
写作是想别人所想


这个公众号是2016年年底开的,2017年开始断断续续更新。
如果你是我三年以上的老读者,那会很明显地感受到:我2017年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在记录自己的经历,记录自己的情绪。
也就是说:自我视角严重,文章偏自嗨。
但写作这件事,尤其是新媒体写作,是需要读者去支撑的。
只有从读者的角度来考虑内容和文风,才能获得支持,文章才能被传播出去。
而一开始,我对如何培养读者思维一窍不通。
后来我是怎么把这件事做好的呢?
两件事:
第一,在知乎写作,以回答问题为导向。
知乎的写作是以“回答网友问题”为基础的,所以在写的过程中,我需要时刻想着,自己当下写的东西是不是能帮大家真的解决问题。
我会考虑:这么写,他们能不能看懂,这么写,他们能不能用得上。
第二,在得到兼职,以一对一传达为重点。
得到对内容的审核就如同变态一般,一点都不夸张。一篇稿子从初稿到定稿,改5次以上都不为过。
而在改的过程中,主编最最强调的问题就是:要把稿子中的「大家」,改为「你」。
为什么?
因为我们要让读者体会到这篇稿子就是为你一个人写的,这是一场一对一的沟通。
这种高强度的练习过程大概经历了半年多的时间,我才真的能做到,每一篇文章都能“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


第四阶段
让我决心把写作坚持下去的是表达欲


坚持写两天,很容易;
坚持写两个月,努力一下勉强可以;
但坚持写两年,就真的需要兴趣来支撑了。
说实话,在写公众号的过程中,我经历过无数次瓶颈。经常写着写着就没选题了,写着写着就脑壳疼。
就在今年6月份的时候,我还每天逼迫我的合伙人:你看到什么好选题一定要发给我。
但前几天,我豁然开朗了。
在粥佐罗的新书中,我看到一句话:写作就是想对这个世界说点什么。这句话彻底解开了我对写作的心结。
以前,我一直觉得只有写干巴巴的干货才是对读者负责。
但现实是:干货太干了读者是不喜欢看的,读者最爱的内容,是有故事,有态度,有启发。
所以,我开始有的放矢的放飞自我,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身边现象的看法。写出了类似「有些钱,真的不能赚」这样的文章。
而这样的文章发表出去之后,我是真的觉得爽。
最近一周,我再也没有因为选题发过愁了,因为每天的经历,每天的所见所闻,都让我有很多“看法”。
以前对写作是有点痛苦的,但现在对写作是迫不及待的。
我所发生的这些经历和转变,从“多看多想打基础”,到“不写不舒服”,断断续续经历了7年的时间。
所以,写作是个长久的活儿,希望热爱写作的你,有一天也能和我一样,豁然开朗。
——
❤️看完如果对你有启发,请帮忙点个赞哟~ 么么哒
答主:静静教主;专注职场、学习、个人成长,一个通过剖析自己踩过的各种坑,来帮大家少走弯路的励志掏心窝子小姐姐。
产出的干货已经获得了超过10万次收藏。

心语心元 发表于 2021-3-22 18:04:12

写作是一种输出自我的方式,如果你每次提笔就感觉没有东西可以写的话,大概是因为你本身就没有什么东西值得输出。
虽然你可能会说,不会啊!我明明每次都有着强烈的想要说些什么的冲动,一想到某个话题就有无数想要表达的观点,可是提起笔来就一句写不出来了。
这其实是一种认知错觉,不信的话,你下次有这种感觉的时候先不要忙着拿起笔,或者忙着打开电脑开始打字,而是拿出手机,开开录音或者摄像功能,然后呢,你就开始把你心里想要表达的东西对着手机说出来,既然是说,就普通的口语化表达就可以,没必要在意语言的层次感和用词的好坏,甚至都可以不用在意语法和具体细节的正确与否,先把你要表达的几个核心观点说出来。
试试看,你能说出来多少个值得表达的观点,也就是说你说出来的观点是别人通常想不到的。
你试着这么做几次之后你就会发现,原来自己虽然有着强烈的表达欲,但是好像大部分观点都和一个普通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啊,也没啥特别之处。其实我们大部分人在表达观点上面,都是在重复着一些反复重复的东西,微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随便一个话题都充斥着成千上万个普通账号的发言,你顺着看下来会发现除了一些情绪的表达外,在观点上能做到独到,新颖有见解的非常少。
所以,写作的根本问题在于你是否有值得表达的东西可以输出,而不在于写作的琐碎的技术层面。技术固然重要,但是并不是影响你写出好东西的最重要的因素。
我们可以看看八十年代的文学作品,许多能写出来,首先是因为他有一个很完整的故事或者想要表达的东西,其次才是如何讲好这个故事。陈忠实一辈子只有一本有影响力的巨作,路遥的影响力作品也不多,但是这些作品都成为了经典,因为这些作品基本上属于掏空了这个作家自己一辈子的精华的产物。
虽然一个很好的表达方式对于作品也很重要,比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对于莫言的影响,但是你去看莫言当年的描述,他当初根本就没看完《百年孤独》,他说,当那本书在中国出版的时候,他刚看一个开头就马上合上了书,因为他很激动,觉得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于是就埋头去写自己的作品去了。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莫言在打磨一个故事或者一个想要表达的东西已经打磨了很久了,一直在等待发现马尔克斯这种表述方式的契机。
我作为85后,我们这一代的例子就是当年横空出世的 新概念作文大赛 对我们这一代写作者的影响,我们当年也是看了韩寒的杯中窥人,看了前三届的参赛作品,以及后来萌芽杂志培养出来的一系列青春文学作家的作品之后,我们这一代的许多人才发现,原来我们自己的生活也是可以去写的,原来校园生活,中学生的烦恼,大学生的思考也是可以写成文章或者小说的,正是这一批人的作品,才激发出了许多人的表达欲,才有了后来新概念一代的青春作家。
所以你看,许多能写出好作品的人,他们在提笔写之前,就已经在头脑里反复酝酿和打磨了好几个想要表达的观点和故事了,他们缺的只是把这个观点或故事很好表达出来的工具和平台,而如何写好一部作品的技术性因素,就相当于表达内心观点,讲好自己的故事的工具。
而许多人觉得自己写作困难,其实是因为你没有值得表达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肚子里没有干货 ,那你拥有再好的工具也只能跟写作培训班培养出来的一些公众号写手一样,反复打磨一些平淡无奇的寡淡无味的观点或者去当一个写手,洗别人的稿件。
最后再做一个学生们都很熟悉的类比,许多人在学英文的时候,觉得自己写英语作文很困难,我面对这种提问的时候,我会先问他们,你们到底是写英文困难,还是写作困难?你能不能就这个题目先写一个合格的中文作文,然后翻译的问题我来做,许多人写出来的中文小作文都千疮百孔,或者平淡无奇,索然无味,这其实不是英语的锅,而是你根本就不会表达,肚子里没有货。
弗兰克扬:写作赚钱是一个美丽的陷阱弗兰克扬:你为什么总是半途而废?

依JOLIN林 发表于 2021-3-22 18:05:12

明末清初有个人叫叶奕绳,他生性迟钝,记忆力极差,读起书来往往如过眼烟云,前面读后面忘。不过,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天资较差而沉沦,而是奋发苦读,并想出了个“笨鸟先飞”的土办法。
他每读一本书,凡是遇见喜欢的篇章、段落或是格言、警句,就用纸抄录下来,认真诵读十余遍,然后一张一张地贴在墙上,每日多则抄上十余段,少则六七段。每当做事累了,需要休息片刻的时候,他就在房间里来回踱步,边走边读墙上的那些纸片,每天要读三五次,直至读得滚瓜烂熟,一字不漏为止。
等到家里四面墙壁都贴满了,就将过去所贴的取下,收藏起来,再把当日新抄的贴上去,填补空白。这样,随取随补,从不间断,一年下来,起码可以积累三千多段精彩的文字。
数年之后,叶奕绳肚子里的“墨水”就已经很可观了。
因为有了丰富的积累,写起文章来便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后来,叶奕绳竟成了一名学识渊博,文采横溢,擅长戏曲的著名文学家。
叶奕绳并没有过人的天赋,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得益于他独特的读书方法。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同样需要读很多书,但是,读过那么书,你还记得多少?书里讲了什么内容?你最喜欢哪一部分?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影响?
这些问题让你困惑之余,也许你会反问自己:难道这么多年的书都白读了吗?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别慌!《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可以帮你解除疑惑。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作者奥野宣之毕业于日本同志社大学新闻学专业,有过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的经验,他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在商务人士中大受欢迎,他还有“笔记本作家”之称,不管是工作还是兴趣,他都坚持使用笔记本记录,当然记录书单和读书感悟更是如此。
书中讲到奥野宣之创造的一元化笔记读书法,它涵盖了从选书,购书,读书,记录到检索以备重读这五个步骤,提供了一整套科学高效的读书方法。
他倡导有目的性地购书,让读书从一开始就充满主动性;用笔记管理读书生活,养成随时记录,心得体会的习惯;学会摘抄,让原书精髓与自身思维的火花交相辉映;完善整理归档工作,做好的笔记需要反复重读才能凸显其价值。他还从自身经验出发,介绍了19个让读书体验更充实有效的小窍门。看起来方法简单,用起来却很有实效。
本书要教你的并不是单纯记忆书中的内容,而是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智慧”,并得心应手地运用。接下来,来学习这本书的精髓:
一. 一元化笔记管理读书生活
1.读书生活的五个阶段
选书
收集日常生活中所有和书有关的信息,如浏览广告和书评,记录想读和需要读的书,减少与内容乏味,自己不感兴趣的书的接触,提高选书的命中率。
购书
根据自己的需要,检查书籍本身是不是像笔记里写的那样值得购买,从而制作购书清单。这样就不会被书店过度包装的广告所左右,而可以快速自主地找到目标书籍。
读书
在读的过程中,做好写读书笔记的准备。将重要的部分按等级提炼:感触颇深的部分,纠结要不要做记号的部分,做了记号的部分,要摘抄到笔记本里的部分等。
记录
制作读书笔记,记录读书过程中产生的感动和思考,铭记这次读书体验,留下与书交流过的证据。
活用
通过再次浏览读书笔记,在检索和参考的过程中帮助自己获得智慧,得到提升,也方便日后重读。
2.信息一元化
把以上有关读书的所有信息记入同一本笔记,就是信息一元化,具体来说就是把想读的书和读过的书都记在同一本笔记里,不设分册。就像是把所有的卡都放到同一个钱包里,需要的时候只要全倒出来就可以很快找到急需的那张,非常方便。
五个要点:
可以书写任何内容,包括日常生活的很多事,如感兴趣的作家名字,印象深刻的台词,别人推荐的书名,一闪而过的感悟等。
按时间顺序记录,不需要分区,也不需要按照书籍的范畴分类,连写法和空间都不需要刻意区分。
附上日期,只要在每篇文章最前方添加日期,并在文字最后加条分界线就可以。注意记录方式统一,不会造成书写混乱,而且标注方式简单,更便于轻松地坚持做笔记。日期一般统一为如下六位数列:181212(即2018年12月12日)
灵活,运用速记或略记,快速大字体记录和简写略写,都可以根据个人习惯和爱好创造出喜欢的方式。
可以粘贴,报纸上的书籍广告和书,评书店里分发的传单,都可剪下来粘贴上去,这种方式比单纯手写笔记更直观,更印象深刻。
二.如何做读书笔记
1.做记号




通读,一边阅读,一边把觉得有价值的那一页折角。
重读,读完一遍后,再把折角的几页重新读一遍,如果仍觉得和好,就把这一页另一个角也折起来。
标记,再重新读一遍折起上下两角的几页,如果第三次阅读后仍然觉得值得一读,就用笔在上面做记号。
2.利用书签边读边写






准备通读,重读,标记三枚书签,在每道程序中断的位置,放入标签。
3.巧用标记区分对象
可以用不同划线方式对标记对象进行区分。直线:重要,客观重要;波浪线:非常重要;圆圈:重要的专有名词关键词关键句等。
4.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
即摘抄和评论并存,如葱鲔火锅这道菜中鱼肉和大葱一样的关系。
第一步:六位数日期+书名+作者+出版社
第二步:摘抄(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用“o”表示。
            写评论(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想),用“*”表示。
如图:




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是这本书的精彩之处,这种方法虽然费时费力,但是不试试的话,你就无法体会到摘抄带来的惊喜。
摘抄的一般都是文章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能让自己心动的句子,能产生共鸣的句子,摘抄的过程不仅可以加深记忆,还能变成享受的过程,抄写的同时,那些句子依然让人信服,让人感觉震撼。
手机拍照和截屏的确给我们保存信息带来很大方便,但是迅速保存的内容如果过后不去看,效果为零。抄写的方式听起来老土,甚至有人会骂傻,而且抄完也不会都记住,但是抄写的过程伴随着大脑的思考感情的触动,不知不觉中,这些内容就会渗透到你的思想和情绪里,储存起来,像陈年的酒,长时间不动会蒙尘,但日久弥香,不经意间它已经让你发生变化。
摘抄下来的句子,记得写下自己的评论。可以是当时心情的记录,也可以是读书时获得的感想。人类是健忘的生物,就连昨天吃过的饭都需要认真回忆才能想起来。我们有什么理由去相信自己可以“理解书中的精髓”呢?
我之前经常下班后顺路在我妈家吃过午饭,然后回我自己家休息,一进门老公问我今天吃的什么饭,我几乎每次都不能马上回答出来,记忆力差到什么地步!所以,难怪这些年读过的书,只能说好像读过,隐约记得那个人物,再往下分析,就失忆了。
摘抄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迸发思想的火花,保存读书过程中的思考,防止与好点子失之交臂。读书时获得的感想还是原创思考的源泉。
利用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就是以书为媒,依靠自己的思考,创造出自己思想的舞台,为日后的认识水平和创作打好良好的基础。
读书笔记会帮助我们改变读书方法,而读书方法的改变会带来思考方式的改变。如果只读书不笔记,只是用眼睛看过,并没有记到脑子里,读再多书又有什么用呢?只不过是浮光掠影过眼云烟,转瞬即逝。
奥野宣之的这本《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虽然某些章节显得事无巨细,语言略显啰嗦,但是瑕不掩瑜,书中提出的读书笔记的方法,的确具有化书中知识为我们脑中智慧的神奇功效,这个方法值得每个热爱读书写作的人琢磨和运用。

雅茹cyr 发表于 2021-3-22 18:05:47

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


这话听起来很熟悉吧。越是熟悉的东西,越是习以为常,就越有可能产生“认知疲劳”,从而导致放弃深入思考的机会。


于是,我们会发现一个事实。很多热衷于学习写作的朋友,一边赛跑似地读书,一边挤牙膏似地写作。结果,搞得自己有些赶场似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这是为什么?


对写作来说,阅读只是输入的一种方式。输入的方式还包括日常生活的观察、欣赏、交流和外出游历等多种。


同时,如果我们对输入和输出的中间环节,关注得太少,就会导致重两头,轻中间。事实上,输入和输出能顺利且高效连通的关键,是中间环节畅通无阻。


做饭,有三个环节。第一,找到米;第二,把米放到锅里煮;第三,米变成饭。


米变成饭的关键,在于“放到锅里煮”这一步。煮的过程和方式有差异,就会导致米饭结果不一样。煮的时间不够,饭是生的;时间太长,可能会焦;放在竹筒里煮,就成了竹筒饭。


打通写作“输入”和“输出”的中间环节是什么呢?




是大脑的加工过程,包括感性加工和理性加工。如果急急忙忙去读书,风风火火来写文,忽视了“加工”,结果就可能惨不忍睹。


1.感性加工


输入这一步,除了书籍资料阅读,其实还可以是观赏、观察、游历,或者体验生活、工作。我们不妨把这些都广义理解为“阅读”。读书,读人,读影视,读生活,读世界。


先来说说对外在世界的“感性加工”。


(1)感受、体验


什么是感受、体验?简单说,就是调动自身的感官和情绪,对外界事物的刺激产生某种反应。


举例来说,当美女或者帅哥从眼前走过,我们会觉得眼前一亮,继而情不自禁地发出“好美”或者“好帅”的赞叹。内心伴随着产生愉悦的情绪。


这其实就是一种感性加工。是大脑对外部世界印象的情绪化处理。其中包含两大因素:外在事物和人的情绪、情感,它们有机融合。


作家和普通人的感受、体验不一样,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同样的事物情绪、情感反应强烈程度有别。


作家郭敬明讲述2003年之后没再出散文集的原因,“散文讲述的是作者最私密的情感体验,我害怕别人非常了解我,也害怕别人过多地走进我内心的生活。《愿风裁尘》的出版对我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范仲淹《苏幕遮》有这样一句: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如愁肠化作相思泪。是基于他对羁旅行驿生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难怪,“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晞文《对床夜语》)的确是有道理的。


俗世凡尘,社会现实,往往会将我们本来敏感的心打磨得老茧重重,导致情绪、情感体验不再鲜明独特。


多读名著,有意调动全身心去感受生活,这是提高我们大脑感性加工能力的好途径。


(2)想象、联想




连接输入和输出,想象和联想也是经常出现在写作整个环节中的。


简单说,就是由此及彼地想到相关事物或形象(甚至是全新形象)。


李白的诗歌,《秋浦歌》(其一):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由眼前的白发想到“秋霜”,这就是想象。通过想象,诗人将自己的白发与“秋霜”联系在了一起,突出了愁情。


此类想象的出现,可能出现在“输入”时,也可能出现在“输出”时。


写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其实是想象和联想能力在起作用。例如,这湖面静得如同镜子。就是由眼前的湖面联想到了镜子。一实一虚,多有意思!


如果不能运用想象和联想,就无法将“输入”的内容写得生动有趣,同时思路也会狭窄逼仄。


刘勰《文心雕龙》有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其实,也在启示我们善用想象和联想,使文章内容丰富多彩、摇曳多姿。


2.理性加工


与感性加工相对应,写作还需要大脑执行理性加工的职能。


感性加工,好比是热恋中的男女互相有了好感,相依相恋;理性加工则是男女恋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就要冷静思考,客观分析,考察对方是否真的适合自己,以及如何组建家庭。


(1)分析


如同可以把苹果分为大小、形状、颜色、品种、甜度、产地等不同方面来认识,分析就是指对事物的方面、层次、属性、结构等分解开来考察研究。


作者为了反应事物的本质,揭示真相,必然要学会分析。否则,一堆材料,真伪难辨,黑白不分,就无法写成有价值的文章了。


沈从文创作《边城》时,曾说:“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边城》之所以要描写真善美的湘西小镇,是因为作家对当时社会的变化发展有自己独立的分析。认为要用淳朴的人性美来“对抗”现实中人的麻木与丑恶。


在自媒体写作中,分析的思维方法,更要发挥出其作用了。如读者需求是什么,阅读习惯有什么特点,同类文章有哪些写法等等,都离不开分析。


(2)综合


与分析过程相反是,综合是把事物的各个方面、要素、层次、环节等联结在一起,获得一个统一的认识或印象。


以耳熟能详的《西游记》为例。孙悟空这一形象就综合了动物性、人性和神性为一体。


首先,孙悟空顽皮、机灵,这是猴子的特点;其次,他对师傅忠心耿耿,对妖怪嫉恶如仇,这是人的特点;最后,神通广大,能上天入地,这又是神的特点。


你看,孙悟空是不是作者综合能力的极好提现呢?


其实,非文学类的作品,也会用到综合的思维加工能力。


比如,一篇干货类的文章,同样要综合各种知识和素材为一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帮助读者最大限度提高认知效率。


(3)再造


在写作中,把分析和综合统一起来,重新创造出一个新的意象或者思维结晶,这就是再造。


举例来说,白居易《忆江南 三首》: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你看,白居易曾经在杭州任刺史。他对江南,尤其是杭州一往情深。


从词作来看,他挑选了江花、江水、山寺、桂子、潮水、吴酒、吴娃(美女)等事物,作为描写对象。这其实隐含了对江南印象的分析过程;其次,他又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事物重新组合成新的江南意象,这就是综合。


整三首词既是对江南的回忆,又不是简单重复江南印象,而是一种艺术再造了。


鲁迅先生说过,他在塑造人物中采取“杂取种种,合为一个”的方法,“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但这不意味着胡乱杂取;相反,所取的确有价值与有特色的东西。


为了作品表达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各种各样人的性格和行为特征,将其有机地聚合到要塑造的一个文学人物的身上,这也是再造。


好比是孩子们搭积木。每一块积木虽然取自积木块,但根据孩子的想象和创造组合起来,却是全新的作品,全新的样子了。可以千姿百态,变化无穷。


对中间环节强化关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打通“输入”到“输出”的写作路径。


不妨根据上述内容,做一次写作过程复盘吧。
关注 公众号 余老诗写作课,回复写作课,可获得12节写作干货系列课程。

嘀咕。 发表于 2021-3-22 18:05:55

时常收到很多咨询,有一类与题主的问题相似——为什么我读了那么多书,还是写不好?说好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呢?
读与写,看似关系很大,实则还是两件事,好比一个人问“为什么我听了那么多歌,依然唱不好”一样。“读好”和“写好”之间,独立性大于关联性。
首先,我们从源头看看,写作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写作,巴金说得既谦虚又贴心:“我之所以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
按字面解,与其羡慕一个人有文学才华,不如羡慕他有感情。才华学不了,天赋、环境、个性、遭遇,全都不可复制,但感情可以,我认为“感情”有三:态度,热情和怜悯之心。正因为它们,才华才有航道,不会轻易落入虚佞、炫耀的歧途。
先抛开道德层面的怜悯,态度和热情又从哪里来呢?斯蒂芬·金在《写作是什么》一文开篇就写道:“当然是心灵感应。”他在里面,谈的正是读与写的关系。
我在能读书的地方都读,但我有个最喜欢的阅读地点——你很可能也有这么个去处,那里灯光明亮,心电感应的信号特别强……我们跨越时空,还要跨越时间,才能完成这次精神交流……我们在开心灵大会。(斯蒂芬·金,《写作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读书呢?为了在饭桌上引经据典?或者情信里诗意横溢?都有吧,但最重要的是和历史上伟大的头脑对话。你“感应”到了不起的东西,希望也能创造点什么让他人“感应”,于是你提起了笔。
你可以怀着各种不同的情绪开始写作,也许是紧张不安,兴奋不已,满怀希望,或充满绝望——对自己永远无法把内心和头脑里的东西全部写在纸上而绝望。你动手写作时可能双拳紧握,目光如炬,准备迎头痛击,报仇雪恨。你动手写作,可能是为了让某个姑娘答应嫁给你。你写作,也有可能想以此改变世界。 (斯蒂芬·金,《写作是什么》)斯蒂芬·金
是的,无论是为了得到姑娘,还是改变世界,都那么合情合理,里面有写作永恒的动力:影响和改变。
说到底,写作者是一群具有强烈表达欲,并期望以文字承载思想,触达人,影响人,获得认同和更多反馈的家伙。
接着,我们来了解,写作为什么这么难?
写作是一种技能,所谓技能就是要通过长期训练而习得,低水平的机械反复,再大的量变也实现不了质变。天天徒步10公里买菜,大几率不会成为竞走冠军,整天哼哼唧唧,也不太会唱成阎维文。
我们常说“多读多写”,这个“写”一直语焉不详。写什么呢?怎样写呢?大多数人缺乏认知和方法,陷入低水平重复,基本就只有文字而没有作品了。
既然是专业能力,就一定不同于吃饭喝水这样的本能,它一定要有创造性,就一定会有难度。对写作最大的误解之一,就是各式行云流水、洋洋洒洒的传奇。
其实,作家远比你想象的要灰头土脸。19世纪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这样描述过作家的小秘密——
大部分作家——尤其是诗人——都宁愿让读者把他们的创作过程理解为是某种美妙的癫狂,即一种狂喜的直觉。他们很害怕读者窥视到其背后的情况:他们构思时的弹精竭虑和优柔寡断的过程。也就是说,写作困难是必然的,不困难那叫闲扯。写作的过程,是将思想系统化和逻辑化,通过抽象符号(文字)表达,从而唤起某种情感的一系列步骤。
视觉也能唤起情感,而且更容易,那为什么还要写作呢?好比一个人江边踏浪,壮丽黄昏,美不胜收,内心澎湃不已,不仅感叹:“卧槽。”诗人王勃也看见了,也澎湃不已,却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千百年后,“卧槽”之叹已让人不明所以,烟消云散,而王勃的千古绝句,却让那惊鸿一瞥不朽。景致如此,勿论更复杂的思想文明了。
总之,写作技能不会与生俱来,是通过长期训练和积累而得。纵使胸藏万卷书,输出能力不足,只会如淤塞的水库,再着急,也取不出半瓢。
最后,为了写好,我们该怎样看书呢?
尽管有诸多困难,多读多写仍是写作的不二真理。但书不能死读,逐个字过目然后放起来那不叫读书,只能叫打卡。
没有产生联系的知识是死的,看再多也只会浪费时间。所以一定要带着问题看书,没有就要去找。在其他分享里,我聊过“问题倒推写作法”,即到问答社区回答擅长的问题,以此为索,让零散但相关的知识产生联系,最终有序,日后再写到类似主题,就能信手拈来了。
而在翻书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做好标记也很重要。任何读书笔记都不如直接记在书上。我喜欢用小便签做“路标”,上面写上关键词句,除了找资料的时候方便,还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重温一本书。
小标签做“路标”
就像为了写本文,我请出了老舍、劳伦斯·布洛克、斯蒂芬·金、叶圣陶、夏丏尊、唐弢等作家的书,原本他们在我书架上并不为邻,现在凑一块儿了。
不好,老舍的《我怎样写小说》被压在最下面了,我得帮帮它,因为书的最后一句非常适合做这个回答的结尾——“各位要是打算学学文学,请记住多读多写多生活这三位一体的东西。”
是的,不懂生活,不看看世界,是宅不出好文笔的。

dolphins 发表于 2021-3-22 18:06:49

更新:

对我而言,写作只是抒发感情、立场的工具。
如果写作者的观点不是对人有启发的、有意义的,文笔再好其实都没用。扭捏作态没有灵魂的文字反而令人感到恶心。而儿童的文笔或许稚嫩,但是其中透露的童趣却是很多大人无法学会的。


回到问题,写作困难不是书读的少。读书读得多和写作好本身不是因果关系。
读书的本质是深刻你的思想、武装你的见识。但是达成这个目标的关键不是你读得多,而是要读的深、读的精,这样才能提升思想内涵。有了独特的观点、独特的思考后,再考虑怎么去磨“语言”这个工具,把自己的思考更好地表达出来。
这个才是磨练自己写作的正确思路。


以下是原来的正文:
小时候被老师夸:“你的文字给人一种清泉般的感觉”,瞬间就想到了老家爷爷奶奶家外面那条清冽的小溪。
想必这样的文字是很美的吧。
稍微长大点,变成这样的文字:
今天天气不错,春风拂面、万里无云。其实也不是真的万里无云,甚至自己都没有出去望望外面的云,只是赖在家里、趴在桌子上,幻想着外面的世界,然后用粗糙的语言勾勒出来,只为应付作业。
再长大点,自己的文字越来越无力,越来越浅薄。原本那个会兴致勃勃拿出本子扬言要写小说的精神小伙也被摧残成一个语言贫瘠的大叔了。
一、为什么我想谈谈写作?

最近,对写作的兴趣又涌上心头。本来只是功利主义地想要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于是去看一些资料、去看书、去看视频,觉得只要从他人那里拿到一个模版、一个秘方后就万事大吉。但是后来越看越觉得“写作”这件事并不简单。
你要说它简单,每个人都能捏出那么几个字。但是,真正的好文章却像大浪淘沙般一样艰难。
试问,让你现在想一想自己写过的好文章,你能想到几篇?
如果你一篇都想不到,那说明你可能没有对写作很用心。
二、写作带给我的敬畏感

我可以想到一篇,那一篇是让我到现在都有成就感的。
而那篇文章,是我小学三年级写的。
写作课上,一个大教室里,同学们零零散散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外面的阳光透着巨大的窗帘散落进来,这是一个静谧的下午。老师播放了一段二十几分钟的轻音乐,让我们认真听,之后根据这段音乐编写一个故事。
音乐响起,我缓缓闭上眼睛,世界消失了,另一个世界在我眼前慢慢铺开:一片暗夜里的竹林,月光倾泻,稀疏地落在摇晃的草丛中。这时,一场夜间的森林演奏会开始了——有细碎的蛐蛐声、喧哗的蛙叫声,也有清脆的蝉鸣声。竹林角落里冒出两只肥硕的大熊猫,它们开始了深夜的冒险...
文字就这么很自然地从笔尖流淌出来。
三、“主题、结构、文风”——佳作精髓所在

由于感受过写作带来的沉浸感和愉悦感,使我多年来对写作一直存有敬畏。
而直到现在,我才敢稍微谈下我对好文章的理解,也希望我的理解能带给他人启发:
上等文章一定要在这三方面均佳,一是主题,二是结构,三是文风。
主题是灵魂,结构是骨架,文风是血肉。
1.主题

主题就是文章的立意所在。
知乎有个问题“什么样的女孩会变成将来的广场舞大妈?”
刚瞄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就想到大部分人对广场舞大妈的态度就是觉得她们有点太接地气,就像当我们看到父母用老年表情包一样的感觉,不是嫌弃,但也至少不是很正面的态度。
但有一篇文章特别抓睛,她开头就是这样一句话:
命好的女孩。当时我就被吸引了:咦,晚年跳广场舞大妈的人怎么就命好了呢?看起来就不怎么优雅呀。
怀着好奇,我就把那篇文章看完了。
(链接在下,有兴趣可以看看;不看的话也不影响阅读)
什么样的女孩会变成将来的广场舞大妈?不仅看完,还产生了一份钦佩之情:一方面是对广场舞大妈。她们象征的不就是那种有活力有冲劲的人吗?这不就是中国繁荣富强后带来的福利之一吗?只要愿意,她们可以跳广场舞,甚至可以跳印度舞,只要开心,怎样都好。
更多的是对作者的敬佩,从她不同寻常的立意中就可以看出她是对这世界有很敏锐的思考的人,还有她的价值观也令人觉得春风拂面。
立意要新,才容易见奇。一个独特的立意,就像平庸人群中一个有趣的灵魂一样。
有趣的灵魂,谁不爱呢?
2.结构

有的立意并不新,但是为什么抓人呢?
因为作者结构组织得好。
结构应该服务于立意。好的结构对主题的配合应该让人觉得是天衣无缝、水到渠成的,看完后就像口渴的人喝到一杯温水般愉悦。
仍然以刚才的文章为例。它首先开宗明义,之后主要用四个故事和一些总结和议论串联起来了整个文章:
用一个故事引出了为什么觉得跳广场舞的人是命好的人,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分别是不担心生计、身体好、不被家务所累;之后议论,说大部分人都要走上平凡之路;并讲了三个故事(呼应前面的三个原因)来印证这一点;最后总结并升华。
用鱼骨图做的文章结构,大家也可以用这种方式学习好文章的结构
议论与故事相结合,使得作者的论点就显得特别的有说服力,并且有血肉的例子很容易带来共鸣:对呀对呀!我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人,这样平凡、这样小心翼翼过日子的人真的很多!
如果让读者产生很强烈的共鸣,那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让结构服务于立意的目的,其实也就是让读者能够有一种:你说出我的心声的感觉。
3.文风

(1)文风的重要性

这一点也是我最近才意识到的。之前只觉得文章只需要有主题和结构就好了。确立了这两点之后,那不就很简单吗?就像说话一样,你知道自己要说什么了,知道自己要按照什么顺序说出来,那不就可以了吗?
没有那么简单。如果你对自己有比较高的要求的话,那你不仅要先在主题和结构上下功夫,还要在“血肉”方面也就是“文风”方面好好修炼。
一个顶级美女,最不可替代的是她的气质(主题),其次是她的骨架(结构),最后是她的皮相(文风)。美丽如赫本,但我们不会否认年轻时的她比老年的她看起来更美。
文章也是如此。主题、结构好固然可喜,但是文风好也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
那么什么是文风好呢?
文风,度娘说它是“使用语言文字的风格”。
(2)用栗子说明什么是文风好

对比一下这两段文字:
第一段: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要求给抓痒,或是在你写稿子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力避单调。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也不出,连半个小梅花也不肯印在稿纸上!它倔强得很!第二段:
我的猫猫很可爱,它非常喜欢粘着我。有时候我给它吃东西的时候,它就叫的特别欢,我听到了也很高兴。我真喜欢我的猫猫。一对比,高下立见。第一段是老舍先生写的《猫》,全段没有任何“喜欢”、“可爱”、“爱”等形容词,但是一只顽皮通人性的小猫已经跃然纸上,让人不禁想要揉揉它;但是第二篇,很短,但是几乎被“可爱”、“喜欢”等形容词堆满了。虽然堆满了,但是我们完全不能切身感受到主人公对小猫的爱。
所以好的文风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引起共鸣的方法的最好方法是描绘画面:你可别说你到底怎么喜欢你的猫,你再说我也不懂。但只要你把小猫放在我的面前,那我看了就完全明白了。
讲故事也是同理。为什么大家那么喜欢看故事?因为故事最能挑起读者自身的经历与感触,也才能产生共鸣。
四、总结

主题、结构、文风,三者,都不可偏颇。
这篇并没有重点讲如何提高这三点,其实只要有心很容易提高:一是观察、模仿经典文章,二是自己多写,三是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hr/>另外,很感谢大家对这篇回答的喜爱。但是不要只收藏不点赞哦~谢谢大家。
后续有时间我会再谈谈具体怎么提高写作。(2020.5.9)


其他回答:
有哪些歌听了让你有生理不适?

无畏前行 发表于 2021-3-22 18:07:37

方法很简单,一招就能搞定:复述式写作法。
这招立竿见影,但被很多人所忽略,要么是瞧不上,要么是懒得做。
读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目的,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读法。
有的,纯粹是为了打发时间,排忧解乏,他们不在意是否有收获,只在意是否吸引人,是否能读得下去。我将其成为快餐式阅读。
有的,是为了通过阅读来汲取营养,收获知识技能,我将其成为功利性阅读。
这两种读法都可以,没有谁高谁低,只要符合个人需求即可。
比如,我平时大部分的阅读行为,属于后者(功利性阅读),有时候心烦意乱时,就选择快餐式阅读。
年前的时候,家父做手术的前天夜里,彻夜难眠。原来的我,对霸道总裁类小说,嗤之以鼻,觉得那是精神鸦片,但为了让自己能够少胡思乱想,竟然也看了多半本,你看,我还得感谢它。
不闲扯,咱说说功利性阅读的方法吧!
功利性阅读,说白了,就是带有目的性的去输入,还要带有目的性的去输出。
很多小伙伴提笔就怕,一写就大脑一片空白,主要有两种可能:
一是平时积累的知识储备少,俗称肚子里面没有墨水。
有的是纯粹不看书,有的是看了等于白看,没记住,知识还是作者的,就光混了个眼熟。
二是平时看的东西多,但是表达有困难,要么是缺乏逻辑,不知道从何说起;要么是眼高手低,总想要一次性写好,不看任何资料,光靠自己从零开始,写出一篇神作。
这两种情况,不管哪一种,我刚才提到的“复述式写作法”都很有用!
读书时,很少会有人不走神,即便不走神的前提下,也很少会有人能够做到时刻主动、积极思考的。
要想有效读书,必须要让自己去思考,想方设法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储备去理解新的知识,这是在吸收,也是在碰撞,碰来碰去,就会有火花,火花就是灵感。
完成思考之后,还需要更进一步,要去主动的使用,先把刚才学到的,自己“闭卷”写下来。
写下来之后,还可以更更进一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是动用网络搜索,找到更多相关的案例资料,来论证刚才所学到的东西。
别着急,做到这一步,你还可以更更更进一步,思考你学习的这些东西,有什么实际的用处,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更更更更进一步就是,别光说不练,真的拿所学到的知识去切实解决几个相关的问题。
大脑都有惰性,既然懒惰,就需要主人刻意调动。以上五条都是刻意调动的好方法。
在复述写作时,不一定非要用电脑,可以使用手机的语音转文字功能,也可以使用蓝牙键盘,这会方便不少。
我很多时候写草稿,记录灵感的时候,都会用这两个工具。
当然,未必五条都做到,哪怕仅仅做到第三条,也会让你的读书效益提高不少。
为了更好的理解第一步,我在这里举一个特别小白的例子,知乎大神太多,别嫌弃我的“土方子”。
比如,我看到一篇文章《吴军:投资中的几个误区》,它是《吴军·硅谷来信》的节选。
在阅读时,可以将“确定有效信息点+读懂+概括”为目标,读完之后,对该章节的文章就有了一个大致的判断和理解的。
文章的主题类型:投资理财类
有效信息位置:四个误区所在段落
有效信息价值和特点:理财投资中的四个误区   理论讲解
如果确定是自己想要学习的,则可以进一步细读。
一边读,一边用醒目的颜色和加粗字号画出有效信息,一边口头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提炼。
如果在某些地方有自己的观点,想法和补充可以用不同的颜色,字体记录下来。
就拿举例中的文章来说,该文的核心观点如下:
■贵金属并不是好的投资选择
短期内,贵金属价格波动大,投资成了“赌运气”。从长期看,贵金属在扣除通货膨胀后容易亏钱。
■专业人士理财不一定就比自己做的好。
用很简单的投资策略,也完全可以比那些专业的团队做得更好。
■买的股票亏钱,并不是不卖出去就没有损失。
对于单个股票来说,如果降幅过大,要想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较难。
■购买便宜的股票,看似量多,但并不值钱。
看股票不仅要看它的发行量,还要看它的盈利能力,以及成长率等等很多的因素。
看懂了,会概括了,不代表这些知识就是你的了。
你还需要将这些知识点,充分的利用起来,在合住书的前提下,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达一遍,这就是“复述式写作”。
复述时,如果感没有条理,心中千言万语不知如何下手。
解决方法也很简单,要么是模仿书中讲解的方式,借用作者的解释线路,为自己所用,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一遍。
或是可以使用各种思考框架,比如SCQA、STAR等等。
比如,我套用SCQA结构,用这个思维框架去将刚才阅读的,用自己的话写出来,现学现卖!
情景(Situation):很多人会喜欢买很便宜的股票……
冲突(Complication):这些股票却表现平平……
问题(Question):为什么呢?
答案:(Answer)看股票不仅要看它的发行量……
写作角度很多,可以变来变去的写,非常灵活。
使用思维模型的好处在于,你不用耗费精力去编排讲解的线路,还能够更高效的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但在写的时候,你会发现特别多的问题,比如,刚才举例的,谈到买股票要看发行量,盈利能力和成长率,那么如何去看呢?
每一个问题都是突破的好机会,通过继续阅读或是网络搜索查找资料等方式,再去一个个解决,然后补充到自己的文章当中。
比如,我之前看过一篇关于将社交恐惧的小文章,里面的知识容量不多,基本告诉了我:
社交恐惧并非是一种病,其实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人们都会有自己的交际“舒适区”,面对陌生人和陌生的环境,都会紧张,这是正常的现象。
有的人之所以社交恐惧倾向较为严重,是因为高敏感型人格。
如何着手治疗自己的社交恐惧症呢?可以从三方面改变:扭转负面想法、化被动为主动、不纠结于自己的负面情绪。这些让我很感兴趣,可以算是启发性的知识,帮我扫盲,但也是我的向导。
因为我会在复述式写作时,会有很多新的问题,如:
还想要知道到底什么是高敏感型人格呢?
自己面对社交时,会有各种不自信的负面想法和暗示,应该如何去改变呢?
害怕社交,应该如何去主动迈出第一步,参加一些自己能够胜任的社交活动呢?
当自己因为社交而有较大的负面情绪时,自己应该如何处理呢?从启发性知识上又引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为后面针对性的深入学习提供了明确方向。
在搜索资料,消化信息的过程中,逐渐摸清楚了一条线路,为日后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虚假学习行为”。
这个指的是那些看似在学习,实际上只是提供一些虚假学习的满足感的行为。
这类行为具体表现为两种:
一种是收藏怪。看到好文章后,习惯性收藏,计划有时间后再去细细品读。
我会将收藏夹称之为“冷宫”,别以为你当初信誓旦旦的说会回来,实则你很有可能此生不与其相见。
一种是摘抄怪。只是摘抄好句子和知识要点,将一段话从书籍中搬运到笔记本上,没多大用处,除了浪费钢笔水。
但如果使用上述的复述式写作,效果会好很多。
给大家乱七八糟瞎讲一大堆,家中两个老宝贝客厅跳广场舞,干扰强度惊人!
见谅,见谅,见谅。
对了,我在专栏中持续更新了很多关于内容创业、写作变现的方法技巧,欢迎关注。
<a href="http://zhuanlan.zhihu.com/time588" class="internal">time内容创业
本文作者:time;公众号:time内容创业;
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社背村 发表于 2021-3-22 18:08:07

我觉得呆伯特漫画系列漫画作者,斯科特·亚当斯,对于写作这件事,说的最好:
不要把写好当成一个目标,而要建立一个“写作系统”来搞。

既然写作是一个系统,所以它是“可以持续优化”的;又因为是一个系统,所以你可以对这个系统进行各种写作技术的测试。
而写作的技术,其实完全是公开透明的,不像什么“商业核心技术”,还得藏着掖着。
01

比如说,最基本的描写,和说明,写作的技术,就是“秩序”。
时间,从过去到未来;空间,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逻辑,从结果到原因,从思维链条的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
所以,写作最最基本的要求,是把事情讲清楚,而要想把事情讲清楚,你的思维本身就应该是有条理的。
在这个阶段,不管你用了什么词语,不管你会不会把事物写得动人,都不要怕——时刻牢记,你在为你的“写作系统”打下最坚固的根基,慢一点没有任何问题、词语粗糙也没什么问题。
很多人这个基础没打好,逮着就写,看的人非常头大,脑子里面乱糟糟的,甚至一度怀疑写的人是不是脑子有毛病……
当然不是有毛病,我初高中阶段见过很多特别聪明、脑子反应特别快的人,但是就是因为思维实在是太跳跃了,东一榔头西一锤子,别人根本不知道这家伙究竟想要表达个啥。
02

有秩序了,脑子清晰了,你就可以研究测试写作技术的第二阶了:修辞。
所谓修辞,最简单的,无非是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反复、设问……等等。作为一个初阶选手,那些高等的修辞手法就没必要多研究了,现在是一个半书面半口语化写作的时代,过多的修辞反而显得文绉绉的,太装逼。
这也是写作开始对“创造力”有要求的时候。一开始你的比喻可能很无趣,但是不要在精神上过多惩罚自己,你要把它当成一种可以持续改良的技术来搞。比较笨的办法,就是直接用别人的比喻,慢慢用出感觉。
广泛意义上的修辞,就是让文章变得“鲜活”,所以,你现在可以改进你写作系统的基础——描写,让更多细节呈现出来,一个人,他的衣服、神情、瞳孔的颜色、食指的细微抖动……一件事情,它发生时的天气、环境,每个人的动作、眼神、说话的语气……
写完之后你自己读一读,整个情景是不是跃然于眼前,很有画面感?
如果是议论文,那么,你的推论之间,是不是讲得清楚了?衔接地是不是特别紧密?为了增强客观的说服力,你可以引用权威的资料、证据、数字、图表;为了增强主观的说服力,你可以使用排比、反复、反问,让你的语气强烈而具有感染力。
这个阶段建议参考几本“教材”,比如说王鼎钧的《讲理》——
王鼎钧 - 《讲理》
03

上面两阶都搞熟练了,你的写作,也算是入门了。
你可以思考更抽象的问题了,也就是第三阶:结构。
什么叫结构呢?就是一篇文章的内在抽象逻辑。一篇好文章的结构,思绪跑得再远,总是围绕在一个中心上。
拿议论文来说,你在写之前,就要弄明白:你想讲的,只有一件事!
这件事像是树根一样,向上生长出很多小事,或者说,分论点。每个分论点,都从某一个方面,在讲这件事/总论点。
比如说,大论点:电子游戏没有增加犯罪。
你可以先从正面,结合材料,写写美国自从电子游戏普及之后,青少年犯罪率的问题,证明这两者没有关系;然后从反面,结合材料,给出了:电子游戏不仅没有增加犯罪,反而还使得犯罪率降低了。
正面+反面,就是一个非常通用,也非常有用的结构,足以应付大多数情况。
这里面要注意的一点是:你的材料来源只要是准确可靠的,你就应该支持你的倾向,写作并非是绝对客观的科学研究,你关注的是你结构的基本稳定性、逻辑清晰性。
还比如,常见的“总分结构”,或者树形结构。
比如说,美国为什么要打伊拉克?——总论点是:美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打的。
然后,你可以从经济上讲,石油啊、贸易啊,之类;政治上的地区安全、地缘政治;然后是文明层面上的,美国基督教文明天然的“无限扩张性”、文明的冲突之类的;然后是直接原因上的反恐需要。这些小论点,又可以继续作为局部的“大论点”,借用各种材料与论述来证明之。
04

有了上面三阶的“写作系统”,就可以通过长时间的打磨,出好文章吗?
不,你还需要两大系统,一个,叫“素材系统”;一个,叫“分析系统”。
素材系统,我推荐印象笔记,读过的书,可以通过marginnote这样的应用,整理到印象笔记里面;每天的灵感、网上看到的好文章、好故事、好笑话,都可以直接提交给系统。
读了很多书,为什么写作还是很困难?
因为读过的书,没有转化成素材,还只是文字、道理本身,没有为你所用。而所谓“文思如泉涌”,没有素材,那最后写出来也只是空洞的说教。
另外一个更重要,也就是分析别人怎么写的——分析系统。
你的写作系统包括秩序、修辞、结构,别人的文章,也完全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来分析。
怎么分析呢?我建议一篇文章/一本书,最少读两遍。
第一遍,跟着作者的思路走,不要分心,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仔细聆听作者想给你传达什么东西、沉浸式地体验故事的发展与起伏;第二遍,从创作形式的角度,分析作者的写法、用词、修辞、结构、逻辑,仔细观察那些好的地方,究竟是好在哪里。
总之,第一遍,是“体验内容”,第二遍,是“分析形式”。
很多人读东西,完全是两种混着、交叉着来,最后顾此失彼、不见森林,啥也没学到。
分析系统用得多了,你的阅读,自然就敏感起来了。见得多了,你自然就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开头、这样结尾、这样设置悬念。
读过很多书,但是没有阅读的“分析系统”,没有对文字本身的“间离”,自然是很难写出东西的。
05

当然存在很多高阶的写作技巧:
先做加法,再做减法,让长句短句化、文字极简化;多用主动的动词,少用被动语态,让文字凌厉逼人;关注大众心理,写出“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观点;写一个具有“诗性”的标题,一下子就抓住了人;煽动情绪,并且控制情绪的变化节奏;用词精巧准确, 画面感极为丰富,简直堪比看视频;……
但你要知道,这些,都在“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如果你的故事本身就是动人的、如果你的观点本身就具有冲击性,你只要负责把它讲清楚,就成了。
看过很多书,最大的坏处,就是“心气变高了”,欣赏水平不同于常人,对文字的苛刻程度,也高于常人,也就越难从头开始,写出个令自己满意的东西。
但其实:阅读和写作,完全是两码事的!
就像吃东西,和下厨做菜一样,这两件事涉及的心理活动,简直是南辕北辙。
阅读要向上发散,让思维炸裂、运动;但写作,则是要沉下去,一凿子一斧子,造出一个结构来。
所以啊,不妨用3个月——半年的时间,仔细打磨一下你的“写作系统”,从基础打起,一点点测试。
相信我,你会在这个过程里面,感觉到系统的建立,以及系统的逐步优化的。
**
感谢阅读。更多好文,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号:罗文益,ID是:wenyidehua

ahexiaoyang 发表于 2021-3-22 18:08:41

不是。结构基本决定了你的文章最终大概会长成什么样子,一个好的文章结构,也能提升文章的水平。
如何搭建一篇文章的框架

很多人写文章都有一个习惯,即提笔就写,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这样写会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1)你很容易写着写着就跑偏了,最终写出来的文章跟你最初的设想偏离很大。
(2)你会写得很慢,甚至写不下去。
(3)你的文章最终可能变成了逻辑混乱的碎碎念、流水账。
如何避免这种「管不住字」的情况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写文章之前先搭建好文章的框架。
建一座大楼,不能没有设计图就直接开始砌砖建墙,写文章也是如此,文章的框架就如同房屋的设计图一样重要。事先搭建好文章的框架,作用在于确立文章的写作主题和行文方向,让你的表达更有逻辑,主题更加明确,而且因为你的写作有了方向,你知道每一步该写什么,你的写作效率会更高。
搭建一篇文章的框架,可以分三个步骤来进行。
确立写作主题
建房子第一步是画设计图吗?不,第一步是想清楚你要建一个什么样的房子。写作,也不是一上来就列提纲,写作的第一步是先确定主题,也就是你要写什么,这是搭建文章框架的第一步。如何确立主题?
理想的情况是,主题非常确定,我们可以直接列提纲。但现实往往比理想状况复杂得多,第一步我们通常只能确定一个大概的主题方向。确定大方向之后,我们要梳理出几个立意,最终我们综合考量才能把这篇文章的核心立意确定下来。
举个例子,我写过一篇文章《我见过情商最低的行为,就是不停地讲道理》。这篇文章的主题方向是怎么来的?我看梁宁的一篇文章中有一部分大概讲的是「管人的本质就是管理情绪,很多创业者管人的能力很差,是因为他们只会一招——不停地讲道理。」
我看到这个观点时,非常有共鸣,特别想写一篇文章,于是我根据这个观点,列出了一些立意。
一流的老板,不讲道理
管理的本质,就是管理情绪
情商高的人,最不讲道理
根据这些立意,我又琢磨出一些东西,比如不讲道理,本质上是不讲事实、不讲逻辑等,因为人是情绪动物,事实和逻辑是正确的,但未必是有效的,基于此,我又想到了几个立意。
情商高的人,总是先道歉
情商高的人,不讲道理讲人性
情商高的人,不跟爱的人讲道理
列完这些立意,我就开始梳理,其实所有不讲道理讲情绪、讲人性的状况,都是情商高的表现,而这种高情商体现在各种人际关系上,不仅是老板做管理,在爱情关系、亲子关系中也有体现,所以我最终的立意就是「情商高的人,最不讲道理」。后面我希望这个立意更吸引人一点,使用了标题技巧中的激发危机感,把这句话表达成了「我见过情商最低的行为,就是不停地讲道理」,这句话就成了这篇文章的主题,也是标题。
新手写文章,因为没有丰富的经验,脑子里也没有存储大量的素材、观点,所以更多的时候是摸着石头过河,先确定一个大方向,在混沌中找到秩序,找到那个确定的点,甚至有必要阅读一些相关的文章素材,从中找到一个相关立意,最终再综合确定要从哪个立意着手。
经过长期的写作练习后,你熟谙人性,理解目标用户的痛点、需求,同时你在自己的写作领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观点和素材,这时候你就有可能一开始就能直接确定一个非常好的立意。
根据你对主题的理解列出提纲
确立主题后,接下来就是根据主题列提纲,也就是列你这篇文章要写哪些部分,每一步写什么。如何列提纲?
我给大家总结了 14 个思考方向。
(1)问题——发生了什么事情/新闻?有什么痛点/需求?
(2)是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事/观点/方法/概念等。
(3)为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为什么要讲这件事?这个观点为什么是这样的?你可以用哪些概念、道理、观点、事例去解释它?是进行正面论证,还是进行反面论证?
(4)怎么做——你可以写如何做一件事;如何使用一个概念;给出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5)分解——把一个整体拆分成很多部分。
(6)并列——当你论证一个观点时,你可以找同一个层级但不同维度的案例进行并列论证。
(7)递进——时间的递进、空间的递进、程度的递进等。
(8)关联——这件事和其他哪些事有联系?这个人和其他哪些人有联系?这个概念和其他哪些概念有联系?
(9)过程——一件事是怎么发展的?
(10)转折——一件事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意料之外的改变?
(11)对比——两个人的对比、两件事的对比、两个观点的对比、不同时间的对比等。
(12)结果——一件事的结局是怎样的?
(13)反思——从一件事、一个人、一个新观点中反观自己,你得到了什么。
(14)意义——这件事的发生带来了哪些价值?去做一件事有什么价值?学会并正确使用一个概念、观点、方法会得到什么价值?
以上是我总结出的 14 个思考方向,你可以根据你的理解继续添加,甚至你可以直接梳理出你的一个列表来,这些点相当于思维模型。抛给你一个写作主题时,你可能什么都想不出来,但对照这个列表你一下就能想到很多可以写的东西。
比如我写《我见过的情商最低的行为,就是不停地讲道理》这篇文章,这个主题是一个很细的点,我列提纲时的思考方向就是如何论证它,论证它的思考方向就是找同一个层级但不同维度的案例并列论证,比如老板和员工、父母和孩子、爱人和朋友这些维度,这四点就是并列视角。
比如我写的《如何科学安排假期,做真正会休息的高手?6 000 字干货给你讲透》,这是篇典型的讲方法论的文章,所以我列提纲时要用到的思维模型是这样的。
问题——大家的痛点:不会休息,越休假越累;
为什么——越休息越累的原因;
关联——哪些概念可以解释这件事?被动娱乐、主动娱乐、心流、自控力、边际效应等;
怎么做——给大家提出科学休假的具体建议。
根据这些思维模型,你可以列出很多值得写的点,列好了之后,再梳理一下,一个初步的提纲就出来了。
搜索素材,根据素材补充、完善提纲
第二步做完之后,你有了一个初步的提纲,这个提纲是根据你的理解直接写出来的,肯定不够完整,更不算完美。怎么解决呢?大家一般列完一个大概的提纲之后,就要开始在多个渠道、用多个关键词搜索素材了。在搜索素材的过程中,不同的素材会给你不同的启发,你可以根据这些启发补充、完善提纲。
列提纲就是列观点,也就是列出你的思考。你的思考是怎么来的?基于对素材的理解。进行第二步的时候,我们直接去思考,其实依靠的是素材中的个体经验部分,即个人经历和身边人的经历。所以,进行第三步的时候,我们要调动外部经验来弥补个体经验的不足。
比如我写《成大事者,都有个被忽略的特质:有仇必报》,一开始根据个体经验我并没有写第三点「报仇成本高,赢家不报复」,这个点就是我在搜索素材时看到了王烁老师讲的「超级合作:赢家不报复」,受此启发,我觉得很多人不报复的原因就是觉得报仇成本太高,所以我有必要在提纲里再加一点,给大家讲讲为什么报仇成本高,也要去报仇。
比如我写《真正会聊天的人,懂得把优越感留给对方》,其中有个大的论点是「如何才能自己少展示优越感,把优越感留给对方」,我用 5 个点来论证,第 5 点「自己秀优越感时,记得你还有同行人」就是我看到黄渤在 46 届金马奖颁奖典礼上的表现时激发出的新思考。
为了避免写得慢、没主题、没逻辑,我们在写作时要先定主题,再根据对主题的理解列提纲。为了让提纲更完整,我们需要在搜索素材时不断补充、完善提纲。
如何写开头,让人想要继续阅读

我们在前面讲了写作者和阅读者的天然矛盾,其中一个矛盾是,作者一定认为自己的文章值得看,希望被更多人阅读,但对读者来说并非如此,他们不一定非得看你的文章,他们随时可能把它关掉。
广告学大师大卫·奥格威曾经说过,阅读标题的人数是阅读正文人数的 5 倍。读者点击你的文章,是你选题做得好、标题起得好。所以,如果你的文章标题能吸引读者点进来,你就成功了一半。如果这时你的开头又足够精彩,能吸引读者,那么读者就会继续阅读下去,反之他就会直接关掉你的文章,哪怕你后面的内容再精彩,也没了被人看到的机会。
因此,写开头的核心目的就是让读者继续往下看文章。如何写出让人想要继续阅读的开头?有三个技巧。
激发好奇
这是爆款文章开头最常用的一种技巧,好奇心是人类共有的天性,如果你能在开头想办法激起读者的好奇心、探索欲,他就一定会往下看文章以寻求答案、解答疑惑。
1.提个读者忍不住去思考的问题
《为什么越学反而越蠢?碎片化学习是个骗局 》的开头。
所有当代人都面临两个问题: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该怎么解决?
2.讲一个反常的事或颠覆的观点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写作困难是因为书读得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