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之都 发表于 2021-3-25 17:10:25

有什么提高文笔的写作技巧?

有的时候想下笔写一些自己想好好表达的东西 但是发现却写不出来自己想要表达出来的文字 噎在那里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想问大家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野爹 发表于 2021-3-25 17:10:38

本文作者:鍚荼壸
你还在为自己能写出结构复杂、逻辑层次堆积的文字而自豪吗?别傻了,语言简练才是王道。
在这个信息提速,列车提速,吃饭都要提速的时代,快速化的阅读已经是大趋势。没有人会去在意你的用词是否考究,更不可能给你时间让你去炫技,写出一大堆莫名其妙而又脱离故事核心的内容。记住,言简意赅地表达出你想要表达的,永远是你要考虑的第一件事情。
作为一个作者,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把所有肚子里的东西恨不得都一股脑写出来,让读者看到,让读者理解,于是我们的初稿冗长乏味,缺少一切吸引读者的点。然而美国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海明威曾经曰过:「一切文章的初稿都是狗屎。」而海明威本人的作品则向来以文字简练但意味深刻著称,由此可见删改初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所以不要再把辛辛苦苦码出来的字都当做价值千金的宝贝啦,也许它们在读者的眼中一文不值。此时你需要做的,是坐下来,冷静和你的初稿「好好谈谈」,找出需要删改的部分,然后着手去修改。
删改文章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一切内容为主题而服务
所有的文章,都是拥有至少一个主题的,而文章的内容,就是围绕着这个/这些主题不断地推进,让读者一点点地深入主题的核心部位。如果把文章的主题比作一个圈,那么文章中的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都应该被包含在这个圈内,而圈外的部分,我称之为“无效文字”。之所以说它们无效,是因为这些文字对于你要表达的主题或当前的情节毫无用处,甚至还会有破坏性的作用。
要做到语言上的简练,首先要做的,就是对那些有潜在威胁的无效文字动刀。
也许你现在还不能理解无效文字的破坏力,没有关系,让我们来亲身体会一下,你就会明白它们是有多么能让读者抓狂。
我们邀请一下著名的「法外狂徒」张三老师作为例子:
有一天,张三在公交车上盯上了一位大妈的钱包,他趁着车上人多眼杂,便顺手偷来了大妈的钱包。后来大妈报警,张三被民警抓获,由于所盗窃的金额数额较大,张三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通过这样一段简单的描述,我们能够清晰地了解事情的主要情况,也就是主题:张三在公交车上偷钱包被抓了,然后被判了三年有期徒刑。
如果我们把这样一段很简洁但能够直奔主题的故事添上一些东西,效果又会是怎样的呢?
有一天,张三在XX早餐店吃了一根油条一碗豆浆,一共花了五块钱。然后他又去了趟便利店,买了一盒烟,是他最喜欢的华子。抽完烟,张三来到车站,1路和2路人太多了,他没有挤上去,只好去做人少一些的3路。在3路上,张三给一位大妈让了座,大妈坐下后他才发现大妈的钱包很鼓,于是起了歹心。他在心中默念观音菩萨圣母玛利亚保佑,一定要帮他偷到这个钱包。这时候车上上来了几个高中生,复盘着刚才那一把王者荣耀输掉的原因。张三一边听着,一边把手伸向了钱包,当那几个学生说到匹配的路人打野不给力时,张三终于将钱包偷了出来。3路的下一站是商业街,张三喜欢在那个地方偷看漂亮的小姐姐,于是他下了车。下车后,张三用钱包里的钱买了一台PS5,他终于可以玩心心念念的2077了,然后又去开封菜吃了三个大汉堡。没想到刚刚吃饱喝足走出开封菜,便被商业街排出所的民警抓获了。由于商业街派出所的拘留室蹲满了犯人,民警只好把张三转移到附近的另一个派出所。进入拘留室时,张三抱怨为什么被抓进派出所还要扫健康码,民警告诉他这是国家的防疫政策,人人都要遵守。最后,经过一系列审讯,张三累的眼冒金星,而此时关于他的判决也出来了:由于偷窃金额数额较大,他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怎么样?读完了是不是感觉一个头两个大?这么多的流水账,不光我写着累,你们各位看着也累呀。最关键的是,加入了这么多和「张三偷东西被抓」无关的事情描写之后,就连原本想要让大家看到的主题,也跟着变得淡化了。读者的思路被各种无效的文字带来带去,最后落到哪里恐怕谁也说不清了。
这就是无效文字的破坏力,他会在无形之中把你的主题慢慢稀释,最后甚至瓦解掉。
也许你觉得我给的例子太过幼稚,也过于极端,那我们再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看待这种事情的。
以下内容摘自老舍《我怎样写小说》一书:
……所谓一堆事情,乍一看起来,仿佛是五光十色,的确不少。及至一摸底,才知道值得写下来的东西并不多。本来嘛,上茅房也值得写吗?值不得!可是,在生活中的确有上茅房这类的事。把一大堆事情剥一剥皮,即把上茅房这类的事都剥去,剩下的核儿可就很小很小了。所以,我奉劝心中只有一堆事情的朋友们别再以为那就是小说资料,应当先想一想,给事情剥剥皮,看看核儿究竟有多么大。要不然,您总以为心中有一些就能写五十万言的积蓄,及至一落笔便又有空空如也之感。我对老舍先生所说的「给事情剥剥皮」这种说法深以为然。其实我们写文章、写故事所需要的真正的东西,恰恰就只是事情最中心的那个「核儿」,只有它才是直指主题的内容,只有它才是读者需要的内容。任何与主题无关的甚至背离它的文字,我们都应该毫不留情地摒弃掉。当然,关于故事的「内核」,可能是要通过故事来表达一种观点或者是价值观,这种情况下,我们同样可以用简洁的语言来为我们主题背后索要传达的思想核心做一个升华,来让故事的内容更贴近主题,把逻辑形成一个闭环。
依然用张三老师的故事来举例子,假如我们要从失窃者的角度出发,提醒大家注意保护财产安全,我们可以在故事的最后这样写:
那位被张三偷走了钱包的大妈,后来每一次坐公交车,都把钱包揣在了衣服内侧怀中的口袋里。如果是要劝年轻人不要动犯罪的歪心思,那么就可以这样写:
张三在狱中捡肥皂时,时常听身边的狱友念叨一句话:「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总之,不要觉得写得简洁就会降低文章的质量,简练的句子和直奔主题的描写是你永远可以信任的伙伴;反过来说,复杂而冗长的段落也不会是令文章增色的法宝,过多无效的文字只会让你的文章支离破碎。
要知道,作为一个读者,每每把你们写出的冗余内容当做关键信息,最后像是被耍了一般的感觉,可是很痛苦的。
二、拒绝向读者「填鸭」
这个问题是我当初刚开始写小说时经常触碰的一个误区。我在写作时,常常会插入大段的旁白去说明某个背景或是某个人物,后来当我自己回过头来读时,却发现总是难以沉浸到故事当中,阅读的体验十分不好。于是我开始改进,将很多说明的部分去掉,只以叙事作为主体,结果观感果然好了很多。
一些作品的「填鸭」程度,已经到了引起不适的地步。你能想象某部小说的第一章,不介绍主角,不推进情节,光是把自己的世界观和相关设定介绍一番,就用了三四千字的篇幅吗?
不介绍主角,我还能理解,也许您和我一样习惯写一个楔子,交代一下前尘往事。
不推进情节,这我就有点不懂了,小说不讲故事是在干嘛呢?
直接把世界观和设定一上来就硬塞给读者,我只能把这个视作一种「耍流氓」的行为,请问您为什么不直接把小说大纲都摆上来呢?
当然,这只是一种极个别的极端行为,大多数作者有的可能还是和年轻的我一样的毛病,喜欢「在电视剧中间插播走近科学」。其实换位思考一下,这是一种非常破坏阅读体验的行为。读者刚刚沉浸入情节当中,却又被你强行的科普环节给拉了出来,你以为读者大人们很迫切地想知道你给出的这些所谓关键信息,其实他们在阅读过程当中是不会在乎那些东西的。
如果你在你的文中也发现了类似的段落,请不要手软,一个字,删!阅读的节奏感和主题的明确性是同等重要的。
可能你们又会问了,把那些内容删掉,那如何向读者展示作品的背景与设定呢?
面对这个问题,我只好又把海明威老爷爷请出来了。他在写作时,曾经提出过著名的「冰山原则」: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的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似的。
没错,好的背景设定,和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一样,读者是可以「脑补」出来的。就算你的写作水平无法达到那样登峰造极的程度,你也不要一股脑地把全部的背景都写出来,而是要在情节发展到适当的位置时,细水长流般地将它们全部补全。
另外,小说的篇幅也决定了作者「科普」的方式,尤其是短篇小说,更加不可能把全部的背景都写明、写透,只需透露关键的信息就足够了。
在这里要以另外一位美国作家,也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马克-吐温先生举例。他有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名叫《竞选州长》,讲述了一名州长候选人被对方以不当的竞争手段逼得放弃竞选的故事。我要说的是这篇小说的开头,没有过多对人物冗长乏味的描述,也没有任何对前因后果的分析,只是用一句话交待好了故事的背景:
几个月之前,我被提名为纽约州州长候选人,代表独立党与斯坦华脱·勒·伍福特先生和约翰·特·霍夫曼先生竞选。就完了?是的,这就是故事的全部背景。至于说文中主角“我”成为候选人的原因以及这个人物的性格特质等等设定,都被吐温先生融入到了故事当中。当你读罢全文,你自然清楚是怎么一回事。
看到这里可能有些朋友会问:如何区分那些「没头没尾」的文章和那些能让人自然而然地去发散思维脑补设定的文章呢?答案很简单,那些没头没尾的文章就像蚯蚓,从头到脚都是一般粗细,没有给读者的思维留下足够的空间;而那些优秀的文章就像乌龟,虽然头和尾可能会隐藏起来,但是中间的部分是圆的,是足够丰富的,这样圆满的内容足以支撑起看似微小的开头和结尾。因此我们在写作时,一定要把文章规划成乌龟的形状,将所有的信息都融合到文章的内容中去,而不是把他们都一股脑怼到开头处。
总而言之,不要低估了读者的理解能力,也不要把故事和你的设定割裂开来,跟随着你的讲述,读者们自会得到你希望他们得到的答案。切记,强扭的瓜不甜。
三、语句越长,越容易滋生语病
我们现在来谈谈最基本的语文问题:你的文中会不会出现语病?它会不会因为你使用的语句越复杂,而变得越容易出现?
就我而言,答案是肯定的。有时候我在写得忘乎所以之时,就很容易出现语病,而那些复杂的句子更是如此……等等,我好像觉得哪里不对。
看出问题来了吗?「有时候我在写得忘乎所以之时」这句话很明显是有问题的,开头的「有时候」和结尾的「之时」代表了相同的意思,所以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病句,应当把它改成「当我写作写到忘乎所以的时候」,这样一来就通顺了。
这就是我想表达的意思:不要把句子的结构写的太复杂,有时候你自己都被绕晕了,怎能不出现语病?
在我的阅读经历中,经常出现长难句的小说,往往是那些外文小说的中译版本。因为外语,尤其是英语当中有很多的复杂句式和语法,且语序和我们也不尽相同。比如这句:
For a long time after it was ushered into this world of sorrow and trouble, by the parish surgeon, it remained a matter of considerable doubt whether the child would survive to bear any name at all.按照中文习惯的语法和语序应该翻译成这样:「这孩子由教区外科医生领着,来到了这一个苦难而动荡的世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存在着一件相当伤脑筋的问题,这孩子到底是不是能够有名有姓地活下去。」
读起来却是十分拗口,但没有办法,只有这样才可以还原英文原著的意境。但是当我们用母语写作时,我希望你可以尽量避免这样的风格,因为真的,太容易出问题了。
写简单句出现语病的概率并不高,大概和飞机失事且全体乘员生还的概率持平。反倒是那些为了凸显自己语文功底强大,写出各种华丽的满天飞的句子的高手容易出现语句不通的状况。
最后还有一个小问题,如何与自己的初稿“对话”而去发现需要删改的问题呢?这对于一个新人作者的确很难,毕竟情人眼里出西施,看自己的文章觉得哪里都是正确且不可侵犯的。如果这个问题问我这个半吊子,恐怕我也只能回答说「看感觉」这种不靠谱的答案了。为了不误人子弟,我在这里分享一下马伯庸老师的经验作为结尾吧,简单来说,就是去倾听自己的文字:
把想检验的段落大声朗读出来,或者找一个文字转语音的软件,听一遍。阅读文字和倾听文字是两种不同的体验。后者会滤去那些无关的干扰噪点,让文字本身的韵律凸显出来----韵律这东西,是文笔的一个隐藏参数,是串起文字的一条指示线。平时写的时候不太容易注意到,一出声,就清楚多了。就算你不知道文字精炼的技巧,也能从朗读中听出哪里气息不顺、哪里啰嗦重复,哪里的句子磕磕绊绊连你自己都听的不耐烦。剩下的,就是把听着不舒服的地方做修改,至于怎么改,可以无限尝试,以听着舒服顺畅为准。反复听,反复改,纯粹的水磨功夫。对了,干这事儿的时候,尽量找个没人的地方。自己写的东西看是一回事,读出来的耻度可是有点高……除了善于倾听之外,优秀的创作者,也应当善于通过和他人的交流收获更多灵感、通过不断获得反馈打磨自己的创作技能。在此推荐知乎推出的《零基础写作直播课》。知乎盐选专栏资深制作人、真实故事大赛评委为大家直播分享创作技巧:
祝大家下笔如有神!

李大康 发表于 2021-3-25 17:11:37

看了那么多回答,大多数都在说诗词、散文、韵律....纯文学一类的,如果想刻意练习,从而提高文笔,可能不大合适,我是个写真实故事的作者,那就来说一下故事中的“文笔”吧。


介绍一下我的个人背景:真实故事写作2年,「立秋」平台签约作者,单篇稿费1500,目前是一名写作老师,已经带出5名“千元稿费”,专注非虚构写作方法论。


其实故事能写好的人,并不是比你聪明或是走了多少捷径,而是比你少走了很多弯路。我就不说一些文学上的专有词汇了,尽量讲的接地气一些,让你们读完都有所收获。 ƪ(˘⌣˘)ʃ


————————————————————————


我在新手阶段时,也问过一些编辑,“怎么样提升自己的文笔?”他们回复的很简洁,


“读读写写”,亦或是,“多读多写多思考”,诸如此类。


是不是跟没说一样?!别灰心,之前还有一位合作的编辑是这样告诉我的:


写真实故事中,其实个人风格比文笔更重要,即便是一句很简单的句子,放在不同的语境里,表达的意思也是不一样的。


在后面我自己写作的过程中,也发现,文笔的确没有那么那么重要,最起码在写非虚构文章中,是如此。


所以大家在写作前期,千万不要进入这样一个误区,


①在自己还没确定写哪个类型的文章时,(比如非虚构故事、新媒体、育儿文、自媒体...) 在还没确定文体的时候,就开始盲目的打磨文笔。

②单纯的认为,文笔是要花大力气去打磨的,然后花很多时间去练习“文笔”单项,而忽略了文字风格和语境的用处。

好,知道了误区之后,才能更有效的针对性解决问题,那么,在写非虚构故事的时候,如何提升自己文笔,包括语境、个人风格呢?


阅读+模仿 – 塑造潜意识里的“文笔”



在前期学习的过程中,无论如何都逃不掉阅读的,那我应该阅读什么呢?杂文、散文、小说、唐诗宋词都得去读吗?!


不是,你只需要读你喜欢的、你觉得有趣的文章,如果你觉得那位作者写的文字很符合你的喜好,那就多找几篇过来读。


读这样的文章或是书籍,你可能会随着作者一起进入另一个世界,你会产生另一种思考,直接的问题是:如果你是主人公,你会怎么做?


相比上面这一点,我更推荐读大量不同类型的真实故事:


小人物故事、边缘人物故事、职场故事、农村故事、城市故事...大量阅读,最后你会发现,每一篇,文章的个人风格都不同,每一篇,作者的文笔都赋予了这个故事新的理解。


读完这样不同类型的文章后,能让你看到自己未来更多的可能性。(你也能像他们那样)这样大量阅读的过程中,你知道了个人风格的多样性,


比如:


你看到情侣之间调情还能写成这样,一个窘迫又充满理想化的描写,


我和阿邦没有地方去,准备在桥洞下过一夜,我找来几条破布、衣服,铺在石头上,又找来两条蛇皮袋。

桥洞下有几个流浪汉,他们直勾勾的看着我们,眼神告诉我们:这是我们的地盘。

我躺在阿邦旁边,与海上的夜融在一起。

阿邦满身是伤,嘴巴里面时不时吐出血痰,我看的揪心,他调侃道:“怎么啦?这就开始心疼我了?”

“呸,谁会心疼你。”话音未落,阿邦一把抱住我,把我的头埋在他的胸前,海浪声中,我听见他心脏的跳动的声音。



你看到医院整形医生的日常,竟然能写的这么扎心,特别是那句话,“有脸才有人的样子”。


手术室里没有窗户,不开灯就暗无天日,但一打开手术用的无影灯,置身其间就分不清屋外是白昼还是黑夜。我脚尖一勾,往屁股下塞进一只凳子,便拿起针线,开始收拢患者面部的伤口。

有脸才有人的样子。皮面逐渐盖住千疮百孔的伤口,把脸拼拢回去的过程中,我仿佛看到刘丽一点点攥回了剩余的尊严。

低头认真开工时,我听见门板外面儿童哽咽高尖的哭嚎,那是刘丽的儿子。



你看到描述一个村庄,竟然能写的这么有意境,从远观到具体的矿务局、职工宿舍,一气呵成。


山咀村是辽宁葫芦岛市缸窑岭镇的一个小村,略微起伏的土地小山环绕,村里的平房都塌在地上,抵御冬天无所遮蔽的北风,向南的墙壁则安着一排玻璃,领受阳光的恩惠。

村庄看不出多大近年的变化,只有零星两处楼房。几十里地外的两座矿山,曾经些许给这里带来活气,以后又抛弃了这里,留给镇上一座招牌锈蚀的矿务局,和几幢破敝空旷的职工宿舍楼。

静悦家是村里寻常的一所平房,不同之处是屋内除了南窗下的一溜大炕。

如何有效的阅读文章呢,之前有写过一篇 精读+略读 的方法。


写作是一门可习得的技能吗?

除了阅读,还要去模仿,只有模仿才能让新手高速成长。


在讲具体的方法之前,我来告诉大家,为什么模仿别人的文字,能让自己高速成长?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别人的个人风格已经非常成熟,而这个过程中,我们去模仿的,不只是文字,还有他对情节的编排、他文章里面的框架.....


这都是非常“潜意识”,间接培养了你的审美,模仿好了,受益非常大。(这都是血泪史啊)


你可能会有一个问题,我模仿别人的文章,会不会跟那位作者越写越像,那就不是我自己了呀!


别担心啦,这种现象发生的几率微乎其微。因为我们在模仿别人个人风格的同时,写作的中心思想,还是由你自己主导的。你会一边写,一边加入自己的见解,后期熟练之后,你便有了自己的雏形个人风格。


那,怎么模仿?



★ 选中一段话,用不同的文字表述同一个意思。


比如这样一段文字,


厂子里有一对特殊的夫妻,男人四十多岁,左手在多年前被机器切去了两个指头,干不了力气活,到了这个厂里干一些剩下的边角余料的杂别人活,维持着生计。

去年攒了一点钱 去外面农村带回来一个脑子有点问题的女人,算是成了个家。 工厂里的正常女性无法满足工人们的渴求,断指男人带来的 这个傻子女人,就成了发泄的对象。

工厂里每天都重复着这样的对话: “小四,你敢在这里打你媳妇,我就给你五十块钱。”

“你把钱放 这儿,我这就打。”

于是在宿舍,在食堂,在路上,突如其来的暴力场面总是猝不及防。

男人们乐此不疲,瞪大了眼,女人们则在一旁叹息。

我问他:“四叔,你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啊?”

“你知道吗?这一年,我用她挣了快有五千了,都快回本了。”

“可是她是你媳妇啊,你不是还得和她生孩子,过日子吗?”

“屁,你看看我什么样,四十多了,还是个残废,我生个孩子, 他二十来岁我就是个六十岁的老不死了,我女人又是个傻子, 我生个孩子我对得起他吗?”他夹着烟的手微微颤起来。







仿写后 ↓


我上班的场子里有一对非常特殊的夫妻。

男的四十多岁,左手少了两个手指,据说是因为多年前在做工的时候卡进了机器里,送到医院后没有保住,这么些年干不了力气活,就捡着剩下的活做点,维持着生计。女的是个智障,是男的从边远农村买回来的。两人就这么凑着过日子。

工厂里面做工无聊,男人明显多于女人,常常憋着劲没处使,便想着法地捉弄这个女人。

于是经常性地能听到这样的话:“小四,你要是敢揍你婆娘,我就给你五十块钱。”

小四用左手仅剩的三根手指捏着根烟凑上嘴边,右手掏出塑料打火机点烟。他狠狠吸了一口又吐了出来,缭绕的烟雾中,从嘴巴里飘出的字眼格外刺耳。

“给了就打。”

女人无处可避。于是,在街道上、在宿舍里、在食堂中,时不时回荡着女人的惨叫声。

男人们总是乐不可支。而女人们都在摇头叹息。

我看不过眼。有一次我问他:“四叔,她总归是你老婆,你为什么要这么对她啊?”

四叔从嘴里吐出一个烟圈,劣质烟的味道有些刺鼻,他却丝毫不觉。

“我当初买她可花了不少钱,她活也不能干,不从她身上掏回点本,怎么对得起我每天供她吃喝?”

“你们总是要过日子的呀,以后要是有个孩子…?”

“屁,什么孩子。我又穷又残废,生个孩子怎么养?她又是个傻子……”

四叔声音渐渐低了下来,随手将抽完的烟屁股丢到了地上,狠狠用脚碾了上去。

或者这样仿写 ↓


我的一个远房四叔在厂子里做活,前些年操作机器时候,不小心左手被切断了两个手指,所以干不了精细的活计,只能在厂子里做一些边角剩余的活,勉强维持着生计。

去年听说他去外地,花了一些钱带回来个智商有点问题的女人,勉强算成了个家。

厂子里都是些念了几年学就出来打工的,男人女人们在枯燥繁重日复一日的劳动后也总会凑在一堆儿东家长西家短的互相嘲笑:谁家出了什么丑事,谁家穷,谁家孩子混社会,谁家老婆跟人跑了,都会成为他们的笑料。

“老四,你家那个傻子女人听不听话,我告诉你,女人不听话就得打”。

“他敢不听老子的话?我让他往东,他不敢往西”。

“那你现场给我们打一个,你要是敢打她的话,我就给你40块钱”。

“操,谁说老子不敢打了,你把钱放这我就打”。
旁边的那些男人或嘲笑或观望甚至有的吹起了口哨、拍起了巴掌仿佛有什么莫大的喜事一样。

随后响起的女人的哭泣和嚎叫似乎更是刺激了他们的神经,他们更为兴奋的拍起手掌来:“打的好打的好再打狠一点”。

有的女人会露出一点同情可怜的神色想上前劝阻,却又害怕觉得往外站远了一点。

而这种场景几乎每天都会上演一次,这似乎成了那些男人们新的取乐的方式,成了他们茶余饭后固定的消遣。

关于四叔为什么对四妈这样,他也说过,“因为买她花了几千块钱,就得从她身上把钱赚回来,赚不回来,我不是亏大了,再说了,天天吃饭喝水不要钱?”说完这话,四叔又闷头喝了好几口酒。



我们来看一下,在模仿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思考和行动?


你会思考那个片段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一个男人,买了一个老婆,厂里的同事拿他开玩笑,“给你50块钱,把你老婆打一顿”,男人便打了。


更深层次的东西,阶级、人权。想一下,这个女人于这个男人而言,只是泄欲的工具,当初买她的钱,她已经帮男人赚回来了,而那个女人的所有,都是那个男人的了。这样一个阶级,面对这样一件事,也只是笑一笑,他们已经疲了。


我写的角度。看上面那两个模仿,第一个是以第三人称叙述的角度去写,之间有我和男人的对话,贴近了生活;第二个是增加了围观群众的客观描写,而我和四叔的对话,我只用了四叔的解释,说明了原因。


用不同的话表达同样的意思,这个过程中,慢慢你会发现——咦?我写不同的片段,居然都有同样的一套思考问题的模式。 OK,这时候,你的个人风格模型开始慢慢塑造起来了。


培养简约的个人风格,字数控制。


大家试一下这样的一个文字风格,要求:


每句话,完整的表达意思,一个“逗号”算一句话,一句话,不得超过9个字。


例如,我要写我以前练武的地方的描写:


我们练武的地方,在体育馆操坪的一角,现在已拆除建了才常广场。大操坪的西南角,有一座平房,租给私人建了幼儿园。房前是水泥地面,边缘围着篱笆,平时的训练就在那里。小齐来了以后,向幼儿园租了个小杂物房,住了下来。



是不是感觉很不一样,因为原来可以一长句话讲的话,我给它分成了两句话,而这样不紧不慢的方式,更加简约、有韵味,我们也可以用这样一个方法,去培养自己的文笔和个人风格。


再来看一个例子,


太阳斜斜地升上来时,财税所的干部也来了,收屠宰税。手里拿着完税证,现填现扯,遇见没开张的屠户,先等着,或者自家也买些菜,或者踅去面馆吃碗面,回头再来,总等到肉铺开张了,“没进钱,先出钱,生意人忌讳。”老税干教着新税干。



我们在新手初期的时候,完全可以试着用这样的方法,“一句话八九个字”,去写文章,不容易出错,言语流畅.....而新手期间,能明确表达意思,就已经领先别人一大截了。 (这都是我曾经试过且有效的方法)


注意一点,模仿的过程中,模仿的文字越多越好,模仿的越多,你越能感受到作者的思考。


上面两个模仿文章,从而提升自己写作水平的方法,都是我的编辑,在我前期训练我的,我自己觉得还是蛮有效的,练起来,不能停。




前期不断地积累





提高一个人的文笔,最重要的就是持续积累,关键点在持续上,那么积累什么呢?


Ⅰ. 积累你觉得写的好的句式或是能触发自己想象的句子。举个例子,


我自己之前有积累过这样几个句式:


1.这个房间许久没有清扫了,一些蚊虫在上面嗡着。房间里摆满了杂物。靠着西墙,是一张竖起来的木板床,灰色的条纹阴郁暗沉,床边竖着床头架子,一些蛛丝在摇晃着。

2.2013年的秋天,好天气持续了一些日子,屋外野菊花泛滥得到处都是。阳光灿烂得一塌糊涂,明亮的院子,温暖。这些时候,人对这肮脏、苍白的人生多了一些信任。阳光能够照着活着的人,人就有了活下去的欲望。



后面我模仿第一句话,就可以直接这样写:


那个房间许久没有清扫了,墙角布满蛛网,一些蚊虫还在上面嗡着。那个房间,二婶住了三年,最后一次见二婶,她握着我的手,颤抖着喉咙:“我这人命轻,风一吹就会挪窝,飘啊飘的,总没个落脚的地方。”

我加入了人物,但是文字衬出来的氛围还是不变的。


所以大家如果遇见好的句式,能够激发想象的句子,一定要记下来,写文章的时候可以用的到。


Ⅱ. 积累打动人心的好故事


在写非虚构的真实故事中,打动人心的好故事,我一个都不想放过,我曾经为了一篇好的读者故事,跑到河北唐山去亲自采访,(顺便玩了一下) 真的是不能错过,不然太“罪过”了。


那么积累好的故事,对文笔和文字风格有什么帮助呢?


最最“致命”的一点,就是我写作的源动力,这么好的题材,首先我不能瞎写,我要仔细排列、精细化到段落,每个过程我都会以最好的状态去对待它。


那你说,文字——这个贯穿全文的组成部分,我会掉以轻心吗?


不会。我会认真思考每一段,每一句话....这个独立思考过程,对自己的提高最大,不只是提高文笔,更是对于全局的把握,而这样的文章会给你充沛的回馈,基本上一篇都是2000多。


所以,积累好的题材,让自己内心写作的源动力,推动自己去创作,从而去提高文笔。


写——让别人指出不足



我最开始写真实故事的时候,有一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感觉,就是我自己看不出文章的问题,我当时的做法有两个,


1.让别人看+修改。


2.自己隔天看。


推荐第一种。当你写好一篇文章的时候,可以让别人帮你批注,哪里不好,哪里看的奇奇怪怪....


这些点,自己在后面可以凭感觉去修改,这个过程如果有老师辅导最好,不会浪费精力;如果没有老师辅导,那就自己去凭感觉修改,


凭感觉,是一个自我探寻、重视的过程。


修改完了后,再发给那个人看,直到他觉得很流畅就OK了,这个过程记得买点好的给人吃,不然太耗费精神了。


读别人“不好”的文章,总结哪里不好



知错,才能改错。


以自己的写作价值观,去读一些别人写的不如意的文章,遇到问题就标下来,换位思考,是你,你怎么改这个错误。


很荣幸做了小平台编辑之后,审稿了大量的文章,质量都不是很好,这之中也锻炼了自己对于真实故事的审美。


放一段并不好的文章,给大家看看...如果换做我,我应该怎么改。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

忽闻身后异响,不及我转身,便觉有东西撞上我的吉他,可现实却不容许我想入非非,一个趔趄向前,幸好空出的左手忙乱中挽住路灯的大柱子,才不至于跌倒。我回过头——原来是一个结实的炭黑色行李箱从小坡面上滑下来,主人没拉住,才砸到我。

与此同时,那行李箱的主人也在慌忙的暮色中匆匆跑过来,并没有去扶她的行李,而是径直向着我。

“你没事吧?可真…可真不好意思!你有没有受伤?天气有点冷了,你还好吗?”她有点不知所措地焦急道,且不住地向我鞠躬。

这是一位朋友的文段,看下来什么感受?我自己的感觉是:


1.这个根本不是非虚构文章,像是长篇小说的部分,首先文字定位不符。
2.第一人称的“空想”太多,看第二段作者自己的心理描写,内心想法>真实世界。
3.对话性语句矫揉造作,现实生活中没有一个人会说,“可真...可真...”还有后面的一系列问候,都没有必要。


———————————————————————————


其实我们用这么多的方法去训练自己的文笔、个人风格...就是要达到文笔的最高一个层次:




表达准确、抨击人心。




上面模仿的练习,尽量每周都要练,持续下去。


不要问每天应该写多少字,这个问题问的就像,你在和自己的理想讨价还价,写多少字,下多大工夫,取决于你有多热爱。


好了^0^~,真心希望这个回答能够帮到大家切切实实的解决一些问题,我写不了诗歌,不会写词,也不懂什么韵律,所以我只能从真实故事的角度来剖析。


希望你们写的每一个故事,都可以打动人心。


最后,如果你想学习非虚构写作,我可以你给你一本《非虚构,新手常入15坑》, 是我总结的一些新手常入的坑。


哈哈,希望你们早日写出打动人心的好故事,并且赚稿费。

大红的世界 发表于 2021-3-25 17:11:44

1918 年,整个电影工业刚刚起步,技法还不成熟。
苏联有一个年轻的电影导演库里肖夫做了一个实验,他先拍下一个男演员没有表情的脸部特写,然后将这个镜头分别和下面三个镜头放在一起,然后给三组不同的人看,问他们的反应。
第一组观众先看到男人脸部特写,然后看到一碗汤。观众看完盛赞演员的演技,说他眼中充满了对食物的饥渴。
第二组观众先看到男人脸部特写,然后看到一个妇女趴在棺材上。观众还是盛赞演员的演技,说他眼中充满了同情和悲痛。
第三组观众看到的还是男人脸上的同一个特写,然后看到一个抱着玩具熊的小女孩。这次观众还是盛赞演员的演技,说他眼中充满了慈祥的父爱。
于是,库里肖夫发现,一个镜头和完全不相干的另一个镜头剪辑在一起,会产生出第三种含义。后来,这种心理效应被称为「库里肖夫效应」。而这种电影剪辑的手法被命名为蒙太奇。
把两种镜头放在一起,不去解释它的逻辑,在观众那里依然能够产生含义。镜头可以切换得很快,于是呢节奏也就变得更轻快,从效果和情绪感染力上面居然还变得更好。
在写作里面也有一种技法和蒙太奇一模一样,这就是我要介绍的「跳笔」。
跳是跳舞的跳,跳笔,顾名思义就是一支会跳舞的笔。从前面一个场景,迅速跳到下一个场景,中间不给出解释,读者依然可以自行在脑中补足中间的逻辑关系。
跳笔需要频繁分段,大量使用短句,几乎不使用连接词或者过渡句,最终变成节奏很快的轻便阅读。过去在新闻写作里面,这是一个非常好用的高阶技法。今天随着新媒体写作的兴起,跳笔的应用更常见,甚至形成了一种文风。
我们试着把开头提到的蒙太奇案例,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看看是什么样子,你就理解跳笔是什么了。
刚说的第一组镜头,如果用正常的文字表达是这样:「男人呆坐在椅上,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眼前那碗热气腾腾的汤。眼神里都是对食物的渴望。」
那你用跳笔来进行表达的时候,它就会变成这样:「男人呆坐在椅上。眼前的汤热气腾腾。」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依JOLIN林 发表于 2021-3-25 17:12:27

1.对白衔接。
即a的上一句话和b的下一句话接起来,a和b可能在同一个场景,也可能在不同场景。
比如:
例1:《叛逆的鲁鲁修》第三集。
卡莲:还是尽快……
鲁鲁修:处理了好。
注:这里将两人的独白衔接起来,虽然两人的意思并不相同(卡莲是想杀掉鲁鲁修这个知情者,而鲁鲁修则想让卡莲相信自己不是zero)。
例2:
《叛逆的鲁鲁修》第22集。
朱雀:必须快点把尤菲找出来……
鲁鲁修:然后杀掉!
同样的,两人的独白各取一半,进行衔接。
当然这个还可以用于喜剧,比如《暗恋桃花源》里面那个著名的串词桥段。
还有这种——
例3:
《叛逆的鲁鲁修》第13集
鲁鲁修:如果没有你。
朱雀:只因为有你。
2.比喻。
比喻要做到本体和喻体有抽象概念的联系,而非具象概念的联系。
例:“未若柳絮因风起”比“撒盐空中差可拟”高明,前者喻体柳絮与本体雪都有轻、白、随风飘的特点,后者则与“太阳像红彤彤的苹果”这种句子没多大的区别。
6.递进式排比
例1:我们的目的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例2: 拥有两个端点的是线段。
拥有一个端点的是射线。
直线没有端点。
齐铭和易遥就像是同一个端点放出去的线,却朝向了不同的方向。于是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每一天,都变得和前一天更加的不一样。生命被书写成潦草和工整两个版本。再被时间刷得褪去颜色。难以辨认。
7.时空交替法(俯瞰法)
过去-现在-未来出现在同一句子中或者不断交替。
例1: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变种: 很多年以后,我站在竖立着一块炼泅石的海岸,面朝大海,面朝我的王国,面朝臣服于我的子民,面朝凡世起伏的喧嚣,面朝天空的霰雪鸟,泪流满面。
那一天,人类终于回想起了被巨人支配的恐怖,和被囚禁在鸟笼中的屈辱。
例2:《九州缥缈录》涩梅谷霸王奋刀
8.宏微观交替法
宏观和微观事件互相映衬。
9.不同反应对比
同样的事件不同人物的反应不同,从而展现其性格。
例:《雍正王朝》开头,面对黄河发大水,太子、四爷、八爷的应对各不相同。
《铁齿铜牙纪晓岚》开头也一样,面对太后大寿,纪晓岚和和珅送了不同的礼物。
10.反差法
条件-结果(目的)反差/敌我反差。
例:穷书生娶到富家小姐,当上开国皇帝;虽千万人,吾往矣。
期望-现实的反差。
例1:卖火柴的小女孩。
例2:《叛逆的鲁鲁修》第14集结尾,夏莉与鲁鲁修在墓碑前相遇。
《叛逆的鲁鲁修》第23集,尤菲米娅在人群的愤怒中死去,而鲁鲁修却在人群的欢呼中建国。
内心-环境反差(见12条反衬法)。
11.正衬法。
12.反衬法
反衬是最常见的手法之一。
以乐衬悲。
例1:热闹是他们的,我却什么都没有。
例2:整条街都是恋爱的人,我独自走在暖风的夜。
例3:祥林嫂之死。
以声衬静。
例:古池塘,青蛙跳入水中央,一声响。
以声写静,透着禅意。
13.回忆法。
人物临死前回忆或者人物回忆逝去的人或时光。
例:路明非默默地看着下方,铁龙般的新干线列车在夜幕下奔驰,是谁搭乘着这样的夜班列车,去向什么样的远方?
耳边似乎有人在说话,是啊,在那个大雨滂沱的晚上,在那问红色的情·人酒店里,那个被认为是哑巴的女孩凑在他耳边轻声说:“我们都是小怪兽,有一天会被正义的奥特曼杀死。”
是啊,你是小怪兽,可小怪兽也有小怪兽的好朋友,孤独的小怪兽们害怕得靠在一起,但如果正义的奥特曼要来杀你,我就帮你把正义的奥特曼杀死。
可是我答应了,却没有做到。
“04.24,和Sakura去东京天空树,世界上最暖和的地方在天空树的项上。
“04.26,和Sakura去明治神宫,有人在那里举办婚礼。,’
“04.25,和Sakura去迪士尼,鬼屋很可怕,但是有Sakura在,所以不可怕。
“Sakura最好了。”
14.侧面描写
通过他人的话或反应来描述角色。
例: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15.打脸。
这个网文里太多。关键是被打脸的人的塑造。
17.突出。
开头突出。开头即说出最重要的信息。
重复(排比)突出。
后置突出。
例:“古池塘,青蛙跳入水中央,一声响。”
18.意象。
通过环境描写或比喻出现大量意象以提高审美。
19.对白。
悬疑句(掉尾句)、累积句、平衡句。
悬疑句(掉尾句):指把核心意思放在最后的句子。能够吸引读者。
例:枪毙了,【他也不敢说出来】。
累积句:将核心字眼放在前面,之后再放发展或修饰的辅助词。
一段话不可能全是悬疑句,不重要的句子用累积句,累积句和悬疑句交替出现以平衡。
例:【他不敢说出来】,哪怕枪毙了。
平衡句:核心意思放中间,两边是辅助词。
20.用词。
动词要有力度和速度。
例:雨【打】在防波堤上。
量词可以用一些较新的。
例:一犁春雨、一泓清泉、千寻浪。
21.环境描写要注意颜色对比、光暗、运动。
22.人物出场。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出场是最标准的范本。
(1)侧面描写。
通过庞士元等侧面描写诸葛亮。
其他比如,王熙凤的“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白色相簿2》里冬马和纱在第一集里是暗场人物,直到结尾才登场。
(2)特立独行的地方。
诸葛亮中午才起床,然后先吟一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3)请求出山。
《大明王朝1566》是先以改稻为桑开头,之后写请海瑞出山。
《北平无战事》则直接写三方势力请方孟敖出山,化用的三顾茅庐。
(4)抉择。
通过人物的抉择展现人物性格。
诸葛亮面临是否出山的抉择。
(5)逆转。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人物要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逆转局势,一下子就可以在读者心中树立形象。
诸葛亮则是在博望坡新野赤壁烧了三把火。
23.缓笔。
在情节紧张时突然停下来或者切换到其他场景。
24.留白。
留下空白供读者想象,通常用来扩大情绪。
例:《叛逆的鲁鲁修》23集,尤菲米娅临死前说,“朱雀,遇见你真是……”,“太好了”三个字没说出口,但情绪却无限扩大。
25.悬念挂壁
每章在悬念最大时(面临突发危机、宣战或开始决战)停下来,吸引读者看下一章。
26.双关
谐音双关,谐义双关。
例:“钱规则”淤河道、堵船关,逆生态发展而行;gong职人员容污、护污,违背廉洁自律基本要求。维护长江沿岸绿色生态,“江湖规矩”要破,背后的保护伞更要打。——新华社评
27.手段悬念。
角色面对困难时已准备好手段但读者却想不出来,从而产生悬念。
28.通往地狱的倒计时。
角色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个任务,否则就会遭遇坏结果。
比如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拆除炸弹。设计巧妙一点的,比如韩剧《信号》,必须在诉讼时效届满前抓到凶手。
29.援军迟迟不到。
在角色最危险最需要援军的时候,援军却被阻拦迟迟不能赶到。
30.伏笔。
(1)语言、道具、细节出现时读者觉得没有用或者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直到最后才发挥作用或者让读者明白这些是在给后面的事做准备。
例1:在故事的开头描写角色屋里挂着一把枪,那么在结尾就必须让这把枪开火。
例2:《流浪地球》的那瓶伏特加。
(2)语言、道具、细节出现时读者以为是a意思或作用,到后面才明白是b意思或作用。
例:《进击的巨人》莱纳那句“回到回不去的故乡”,刚开始读者以为是被巨人占领的希甘娜区。
《进击的巨人》和《红楼梦》一样,都特别喜欢埋伏笔,草灰蛇线,伏延千里。
33.正反变化
正面写了,写反面。要生动,就得有变化。怎样变化呢?无非是说了正面,又去说反面;说了这一面,又去说那一面;用了肯定的语气,又用怀疑的语气。
32.心理描写:直接描写、人物细节描写(包括神态、出汗、细节动作等)、环境描写(环境渲染)、幻觉描写、情绪实写。情绪实写是将情绪等抽象的东西当做实际存在的东西来写,其有动作或者状态。
例:(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吢思 发表于 2021-3-25 17:12:50

写作,是一件低进高出的事情。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还在追问“有什么提高文笔的写作技巧”,就说明我们还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对目前的写作并不满意。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文笔”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在哪里?这就是我通过自己的写作经验和审稿总结出来的一点心得。


具体到一篇文的语言修辞(也就是所谓的文笔)上,“堆砌辞藻”和“平淡无奇”是最常见的两个问题。并且在矫治其中一个问题的时候一不留神就会跑到另一个问题去了,也就是所说的矫枉过正,到底该如何平衡这两个问题?


首先表明我个人的一个观点,好的文章一定是雅俗共赏的,当然如果追求小众,自然就不在这个问题之列。
而雅俗共赏的文章必然有两个特点:语言上不晦涩的,但意象上是绵长的。那么我们就此可以理解为,优秀的文章应该是用通俗的文字构造出完整丰富的意象。
譬如,“大漠”,“长河”,这些词并不生僻,但是组合在一起就有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蕴。
“直”和“圆”,也是再简单不过的字。


分析起来很简单,但是我们应该怎么学习和练习了?
一, 先做减法,再做加法
对写作还不成熟的人来说,非常容易咬文嚼字,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往往是:我们需要形式上的修饰来掩盖我们文字功底的不足,就像一个紧张的人用夸张的动作来掩盖内心,又像一个暴发户戴上大金链子显示自己的富足。
因此,在言语修辞上做减法的第一要务是,判断自己的写作是否真实?
写作者对写作“真实”的感受是临场型的,如果我们的写作不真实,我们自己是可以感受的,阅读者也是可以直接感受到的。所以堆砌辞藻非但不能掩盖我们的功底,反而暴露更多。
不真实的表现通常有两种:
一是虚构;
二是夸张。
具体的判断方法:
一字一句阅读自己的文章,看看哪些词句是不属于自己内心的,是为了“要”这个词的刻意行为(卖弄)。
这些字词句,是从我们脑子里(记忆)来的,还是心里(感受)来的?
我们必须要正视的一点是,打动人心的必然不是文字形式,而是文字对情境再现引发的共鸣。
卖弄最通常的表现形式:
成语俗语的运用,名言诗句的引用,以及那些看起来光鲜的词语的使用,更有甚者会生造……我们不妨尝试把这些部分拿掉,看看影不影响我们的表达?这就是做减法。
1, 大胆删减
文章的第一要务是“合格”,即便没有多少出彩的地方,首先要保证少失误。
具体做法就是,对文章进行大幅度删减,大到段落,小到句子,更小到修饰。只要不影响意思的表达,尽可能找到可以被舍弃的。
2,找到最合适的字词
最著名的是福楼拜的“一词说”,“你所要表达的,只有一个词是最恰当的,一个动词或一个形容词,因此你得寻找,务必找到它,决不要来个差不多,别用戏法来蒙混,逃避困难只会更困难,你一定要找到这个词。”
提供一个参考的反思角度,我们这样书写(不真实)是为了显示出“深刻”,“专业”吗,而事实上这样的东西恰恰是写给外行看的,外行看热闹,过度的词藻只是文字的假象。
譬如,我们用“风驰电掣”这个词,在语境中这个词真的贴切吗?还是说只是我们觉得它更高级而已,“迅速”这个词可不可以替换它,这样的琢磨过程就是要找到那个唯一合适的词。
3,斟酌做加法
当句子被精简到最后,只剩下了传情达意的朴素文字,再去增加修饰或者替换。这个做加法的过程,也就是扭转文章“平淡无奇”的过程。
写作也是一种匠人式的工作,你要打磨它们,而不是——我无暇多想,只是如此写下来了。


二,语言修饰的两大误区


1, 细致不等于真实
很多人为了使情景显得真实,会采用非常细致的描写方式。事实上,如果我们把握不好细致的度,往往就陷入了“堆砌辞藻”的误区,细节过度本质上也是堆砌。
判断方法:带着写作目的的细致才是有效的。
无区别的精致描写,会导致文章无法聚焦,觉得你写得很好,但是什么印象都没留下来。
在运用细节之前,我们要清楚细节的目的:人物性格,情节推动,例证观点……一旦偏离了目标的细节就容易让读者产生游离。在这个前提下,你应该在细节描写中找到自己的发力点。
最典型的例子,鲁迅《祝福》中描写祥林嫂。
“她已经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眼睛间或一轮显示还是个活物”,“间或一轮”就是细节,写作目的也明确,读这样的句子一定会对这个人物印象深刻。
口诀:真实不同于细致,细致不等于修饰。
有时我们为了营造真实就会流向细节,而表现细节往往是用一系列修饰来完成,譬如形容词,程度副词等。成熟写作的标准,恰恰就是把修饰放在恰当的位置(内容和形式的结合)。


小技巧:描写尽量形象化。
细节描写的目的是让事物让我们能够产生五感印象或者思考,也就是共情共鸣。
与之对应的是,表达笼统的看法,或评判,说理(言之无物,强说愁,都是笼统的表现)。不是说不能有抽象的表达,而是说抽象的内容通过感官来形象化效果更好。
譬如,
“小张已经长到了180斤”和“小张已经长成了两个我”,后者就形象多了。(看起来180斤更确切,但实际上堵着对于180斤的感受是书面的,是不具体的。)
譬如,
“小张鼾声如雷”和“隔着两个房间都可以听到小张的鼾声”,相信但大部分写作者会选择“鼾声如雷”,成语嘛有文采,但效果呢。


一个细节能调动某种感官,那么它就是“形象”的。“两个我”和“两个房间”,都是形象的;
如果它还能传递作者的某种思想或评判,那么它就是“有意义”的。胖,鼾声大,就是要表达的目的。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来:形象+意义。
<hr/>

2,简洁不等于平淡
放弃华丽的词藻之后,我们如何用朴实的语言实现理想的表达效果,这就是真正展现文采的时候了。所以,文笔不是文字本身带来的,而是我们组织运用它们的智慧。


方法:运用隐喻
隐喻,就是发现原本没有关联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诗意。形式上表现为文采,效果上表现为神秘感,来源是想象力。
过程就是把两件没有关联的事物拿来对比,去把它们之间的关系找到。(这一点在这个问题的回答里已经有人提到——跳笔)
误区:要注意两件事物原本“没有关系”这个前提,譬如说,“月如钩”“月色如银”这样的句子,这是本来就有关系的——外形,这样的文字写出来,最理想的状态是写得“合适”,并不能令人眼前一亮。
要诀:像与不像之间产生的张力就是我们产生创意的地方——这是会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譬如,“寂寞如雪”,“寂寞”和“雪”都是平常之词,组合到一起之后文字功力就显示出来了。


训练:处理好一对关系——
感性写作和理性写作/直觉写作和主动创作


很多人遇到写作瓶颈的原因,就是不愿意离开舒适区。舒适区是直觉写作方式,只不过不同的人的舒适区不一样,有人习惯讲道理,他们的直觉写作方式就是理性写作,有的人情绪敏感,喜欢抒情描写,那么他们的习惯就是感性写作。
训练隐喻的写作方式,就是要强化创作的能动性,我们所说的写作的张力,正是来源于理性和感性之间的冲突。在具体的文字写作中,我们就应该找到那些原本朴实无华的词句之间的联系:
形象上的联系和内在的关联。形象上的联系是直观的,内在的联系则需要理性思考得来。
(还是回到了前面所说的“形象+意义”上来了)


这里列举一个例子,阿多尼斯的诗歌,非常明显地体现了这个特征。(这是我在另一个回答写的关于阿多尼斯的诗歌,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你有没有因为一句诗喜欢上一个诗人?

“什么是玫瑰? 为了被斩首而生长的头颅。”
“你和他之间有何区别? 他屈从于已经存在的黑暗,我屈从于尚未存在的黎明。”
“风,没有衣裳;时间,没有居所;它们是拥有全世界的两个穷人。
“我让自己登基,做风的君王。”




掌握了这个方法,我们完全就可以在几个平淡的字词之间发挥创造性,营造出语境来,不再需要过多的华丽修饰。


误区:既不能牵强,也不能太浅显。
不能为了隐喻的效果而强行制造关联,写出来的效果应该是让阅读者觉得“我竟然没有想到,竟然如此贴切”。
不能太浅显的意思就是两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所有人都可以看出来,这就失去了意义。


最后回到一个说烂的问题上——
多看多写,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
学习提升文笔的技巧,并不意味着你找到了通往文采的捷径,而只是告诉你应该朝向哪个方向努力。写作低进高出,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艺术,你有多坚持就有多热爱~
<hr/>来自一个文字手艺人的微薄经验~
与君共勉,欢迎交流

嗳☆SaSa☆ 发表于 2021-3-25 17:13:18

没有持续、大量、优质的输入,你的思考和输出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写什么都有心无力。写作,是对输入思考后的输出。因此学好写做,要先保证输入。
现在很多人工作已经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时间,输入的频率肯定是远远跟不上输出频率。如果你这样想,说明你把输入定位的狭隘了,很多人认为读书读文章才是输入。我认为:万事万物。皆可输入,皆可输出。
其实这是一种强大的输入思维。为什么很多学习高手,他们的学习效率那么高?因为他们有一个开放的思维,深处这个世界中,万事万物都是他们的输出入学习对象,觉不仅仅是阅读的时候才是输入。而且,他们的这种开放思维,让他们脑子里的知识可以随时与万事万物做链接,知识之间一旦产生链接,就会变成一张强大的知识网络,这个网络越织越大,这是你保持持续输出的系统能力和系统资源。
所以我们可以重新定义一下输入能力:输入能力,就是你从万事万物中吸收能量碰撞出思考的能力。
根据这个定义,给大家梳理一些增加输入的几条路径:
一、工作生活中,看见即输入。
比如我在街上走,我会想,这条街和街上的每一个店,多么像一个公众号列表,没一个店名字和装修风格都是公众号的名字和头像,然后我就从新媒体传播的角度,来看这条街,我会思考公众号的头像以及名字的重要性。
比如我去海底捞吃饭,我一边吃,一边观察她们的服务。思考每一个服务细节为什么这么做。这样做能给我什么不同的体验,为什么海底捞的服务员能做到这样,跟什么有关,企业文化,还是激励机制,这些输入,就可能变成我之后文章素材的一部分。
比如我在工作中刷文章,刷朋友圈,刷各种网站。我都会重点去看评论区,评论区其实是一个素材金矿。它会经常诞生很多段子手,也常常会迸出很多金句尤其是点赞前排的热门评论,有时候还能引起不小的话题,你看到了就输入了,我写文章的很多精彩观点,都是在一些文章的热门评论里看到。


二、工作生活中,听见即输入。
看是一种输入,听也是。我们一天大概有30%的时间是在听。但绝大部分被我们听到的东西,通常就是“左耳进。右耳出”并没有被我们输入。如果有效利用。你就又多了一种重要的输入方式。
怎么通过听进行输入呢?不需要刻意的去寻找听的对象。只要对周围的声音稍微留心一点就可以了。
比如你今天听到了同事对一件事发表了看法,隔壁办公司有人因为什么吵架,同事的抱怨,大家午饭时讨论的话题等,这些都是你“听来”的输入。你听到的这些,可能会让你产生思考和想法,也可能成为你的写作素材,帮你找到新的写作主题。
我经常在地摊听陌生人吐槽、扯淡、吹牛逼,那里面听到的素材最大的魅力就是真实,接地气。在那里收集的素材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
比如我在文章中写过一个职场上最忌讳的事情有哪些?这篇源于我职场的所见所听。同事每次的吐槽,我都会一边,一边思考,在这个倾听的过程中,我积累了许多素材。后来我对这些听到的素材进行整理,最终拓展成了一篇文章。所以,我听同事的吐槽说过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输入的过程。
职场上最忌讳的事情有哪些?三、与人聊天。主动索取信息
真正懂的抓住一切机会输入的人,都是“信息索取型”的人,尤其与人聊天时。工作中认识一个同事是做社群运营的,每次饭点时候都会一起去吃饭。
路上,我只要给他聊天,基本上就是在问他问题:
“你们今天,跟用户接触过程,有没有遇到什么有意思的用户呀?”
“像你这样的运营,往上晋升一般都是怎么个情况,需要哪些提升哪些运营能力?”
“社群运营主要平时都是做什么的呀日常的工作都会围绕哪些核心重点?”
“你们的专业能力,必须需要靠处理一次一次的不同活动案例积累么?有别的好办法吗?”
我就这样问,还问较多在他看来可能很小儿科的问题,但是他都很愿意回答,而且回答的都很认真。
我平时就是这样输入的。其实任何时间都可以处在输入状态,任何事情都可以变成学习对象,只要你的心是渴望学习的,并不是说你必须要去读书听课。就像刚刚举例中说到的我的聊天扯淡,你有没有发现同样都在家聊天。性质完全不同,你们很多时候一聊天就是纯扯谈,特别是两个人不认识,就尬聊一些有的没的,过程中逮住机会都恭维对方一下:
“你这个牛逼啊……”
“那你很厉害呀……”
“我觉得一般人都不行……”
“没有没有,还是你那个比较厉害……”
“其实说简单也不简单,说难也不真难……”
“都很无聊的……”
你看你们这样,一个小时过去,聊天的内容没什么信息量,更谈不上信息密度。你回忆一下,我是不是一直在问问题?
输入不仅仅是读书,也可以读人,每个人都是一个行走的图书馆,每个人身上都有你值得学习的地方,他在做着很你完全不一样,我们平时又没有机会接触的工作,你难道没有好奇心么?你难道不想给自己拓展一下认知范围么?
如果你想,就不停的发问,坦诚的发问。
比如有一次在理发店,理发的半个小时我基本上也是在不停地问:你们店开了多少年了?整个城市有多少家?你们一般新招一个人会做哪些培训?你们休息的时候一般都干嘛?你们一天大概有多少客人?平时那个时间段会比较忙?
这就是信息的索取,不是闲扯淡。理个发就能学到很多东西。
任何时候,你都可以把一个无营养的聊天扯淡,转变成一个有意义的“信息索取”。


四、观影听歌等,主动制造关联
我在电影院看电影时,大家都觉得开场前的广告都很烦,我就会很认真的看,这些广告的投放选择是怎么形成的?是不是根据这个电影的受众人群来选择?线下这种大屏幕广告,多少秒更合适?什么样的品牌喜欢在电影院投放?这个广告用的是什么技巧?是制造向往,还是解决麻烦?这就是在跟我学过的其它知识关联。
我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会有意识的记一下牛逼的台词,我会有意识的观察电影的摄影布局,我会有意识的思考编剧是如何架构故事的,导演是怎么体现人物性格的。这就是在往写作上关联。
当我听一个歌时,我会想,这个歌词中的这句话太棒了,或许都能变成一篇文章的题目;这首歌的评论区的段子太多了,哪些段子我今后写文章的时候能用得上,我截图收藏一下。
看电影,听歌,看演讲,看话剧,看采访,看展览,看综艺等等,都要在其中主动制造跟你的写作相关的关联,没准很多东西都会变成你之后写某个主题的重要素材。一切东西经过你的处理,都会变成你写作的素材。


五、已输出的,可以再次输入。
假如你写废一篇文章,你会怎么处理它?我想大多数人可能都会删掉或者不管。其实这些写废的稿子也能作为我们输入的来源,它们是有利用价值的。
你写文章,是对输入处理后的输出,可能这篇文章写得不好,但它附着了你的思考路径,可能还会有一些可以再利用的观点和案例,这些都是可以被你再次输入的。
当你写了一篇自己都看不下去的文章时,当你写文章写到一半就放弃不写时,当你投给公众号的稿件石沉大海时,千万不要将你辛苦写出来的文字删除,也不要放任不管。
你可以将它们收集整理起来,没事翻一翻,想一想当时的思路和感觉,有哪些观点和案例比较不错,写得不好的地方是什么问题等,这些都可能帮你找到新思路。你从一篇写废的文章上得到的新东西的过程,就是一个输入的过程。
除了废稿,你的成稿也可以进行再次输入。写得好的地方继续保持,不足的加以改正,温故而知新。
点个关注不迷路!【运营站】不定时分享职场类、运营类干货,你一定用得到!
亨利·米勒说过一句话:艺术家是什么?就是那些长着触角的人,知道如何追逐空气中、宇宙中涌动的电流的人。
其实写作者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每天脑子里想着要写点东西,那么你就会浑身长满触角,你会认真的观察生活,听人讲话,问人问题,更投入的看电影、看视频等,因为你需要时时刻刻的积累素材,所以你养成了时时刻刻的输入习惯。
更多关于从0开始写作的操作细节可以参考如何成为一名好的内容运营?这篇回答!
如何成为一名好的内容运营?如果你刚开始写作,思考如何迈出第一步,可以参考刚开始写作,有什么好的建议吗?这篇回答!
刚开始写作,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如果你想找几本提升写作能力的书籍,可以参考可以推荐几本提升写作能力的书籍吗?这篇回答!
可以推荐几本提升写作能力的书籍吗?以上5条路径就是今天想要分享的全部内容啦,虽然没涉及到具体的操作细节,但它们都是我认为我做内容运营能够走到今天的关键,也是我花钱学来的知识。
点个关注不迷路!【运营站】不定时分享职场类、运营类干货,你一定用得到!
运营站

快乐小蜗牛 发表于 2021-3-25 17:13:50

我也有这个问题,想写一个好故事,并已经有一定构思,但坐在桌子前,却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但是我和题主不一样,我不认为这是文笔和技巧的问题,文笔和技巧是工具,光有工具是建不了大厦的。你必须有建筑材料,就是内容。
那么有内容就可以了吗?前面也说了,我有一定构思却还是一个字都写不出来,这又是为什么呢?我反思自身终于找到答案,原来我内心想盖一栋大厦,而我的能力只够起一座茅房,所以下笔才如此的艰难。
那么知道了问题所在,写就是了,必须从茅房盖起,以后才有经验盖大厦的。
理是这么个理,可是问题却又没这么简单。我害怕的本质其实是自我否定,我不敢接受自己不优秀,那就是不敢接受正真的自己,而一天不接受这个事实,我就一天都不能去创作,不能去变优秀,陷入这个死循环。
“那么该怎么做呢?”
这个问题,我用各种形式问了一遍又一遍,无论别人怎么回答,我都没有因此而改变,因为别人的答案是没有用的。
你必须和你真正的自我对话,你必须接纳那个不怎么优秀的你,并获得他的支持。只有这样你才能写出不怎么优秀的句子,不怎么优秀的文章,然后慢慢地变优秀起来。
文笔与写作的技巧,学出来的极其有限,练出来的近乎无限。
越努力越幸运,祝你勤奋!

2072 发表于 2021-3-25 17:14:21

鄙人从小喜欢读书,阅读之余一时手痒自然也会写点东西。用钱钟书先生的话来说,也是“瞥观疏记,识小积多”目前累积的个人长篇小说有三篇,约55万字。另有诗文百余篇。所以对于这个问题可以简短地回答一下。
广泛地读书肯定是前提,读书的内容也要广泛:小说,散文,杂文,社评,官方通告,学术论文,学术书籍等等都要读。小说的情节,散文的修辞,杂文的借题发挥,论文的引据论证,学术性书籍的知识专业性等等都是提高你写的文章的耐看性的加分项。
再来是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沈复的《浮生六记》,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怎么写出来的不用我多说了,因为人类的认知体系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建立在:感知到(看,听,触,闻,尝)-联想-表达这样一个体系上。虽然说范仲淹没去过岳阳楼就写出来《岳阳楼记》,大刘没去过三体星就写出来《三体》,问题是你扪心自问看看,觉得自己是范仲淹还是大刘?如果不是,那么你先丰富好自己的生活阅历再来写作不迟。
接着就是勤练笔,除非你是一个天生的作家,否则在你成名之前,写上100万的废字那是再正常不过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多写才能找到文字排列时的规律和感觉。王羲之学书能把一池子水染黑,怀素写字能把秃笔集齐一大缸,你不是个天才你就老老实实多写吧。
最后是对自己以往所写的东西进行复盘,然后多做一些阅读理解。写文章单纯追求文笔而不注重结构和逻辑顺序其实是最大的问题。你写的东西终归是要给别人看的,别人看你的东西第一段写天地玄黄,第二段写东西南北,第三段写春夏秋冬,第四段写金木水火土这是有条不紊,那你第一段写天,第二段写西,第三段写秋,第四段写水你让别人怎么理解?
以上就是鄙人对该问题的一些个人见解。

小航爱elva 发表于 2021-3-25 17:15:07

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写作步骤
在上一章中,我们大致浏览了写作流程中的六大步骤,它们排列在写作转盘的不同位置。在本章中,我们将细致地了解每一步,观察它们在写作流程中起到了什么用。为简单起见,在这里我是按照线性顺序列出的,但要记住,你想从哪里开始就可以从哪里开始。
第一节 写作的准备

1.明确你的目标


当你坐下来要写点什么的时候,你要很明确地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你希望达到什么目的。
乍一看,你写作的目标是不言而喻的,大部分情况下也的确如此。如果要写贺词,你的目的就是让对方得到应有的祝福。如果要写唁函,目的就是给对方以安慰。但有些时候,明确目的比看上去更加复杂。如果你搞不清自己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就很容易会走上歪路。
比如说,你打算申请一份工作,要完成你的简历需要附一封求职信。写这封求职信的目的是什么?是想要找工作对吗?但求职信能帮你找到工作吗?不,它不能,它只是找工作这个流程中的一小部分。影响录取的因素有很多:你的简历、证明人、面试中的表现等等。所以当你写求职信完善简历的时候,你的具体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写求职信有两个目的:一是促使你的读者仔细翻看你的简历,二是争取让他们给你面试电话。一般来说,人事主管有一大摞简历要看,每份只会看十秒钟,这是很现实的。如果你能在求职信里写些能激起对方好奇心的东西,那他很可能会认真看你的简历。求职信也让你有机会表现那些简历里没有的东西,或者直接点出为什么你的经历很适合这份工作。这些都能让人事主管把你的简历放到备选范围里,而不是直接扔进废纸篓。
你也看到了,世上有两种不同的求职信写法,一种的目的是「找到工作」,另一种的目的是「给读信的人一些信息,争取让他们面试我」。第二种情况显然更现实,更能突出重点,实际上也更容易撰写。
让我们再来看看投诉信和电子邮件。当我们写投诉信的时候,一般都很愤怒,也不愿意在投诉上花太多时间。你写信的目的是什么呢?可能只是发泄一下?而如果写信的目的不只是发泄,那就需要仔细想想自己想得到什么。你是想退货还是换货?是想得到道歉还是解释?是打算重新结算还是重新购买?一旦明确了目标,你就能向读信的人提出明确的要求。如果你没有提出要求,对方怎么会知道你需要什么呢?还记得那句老话吗,付出就会有回报。可能它并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如果你不付出,收获的机会可能会很小。
仔细思考写作目的能帮你搞清该说什么,以及怎么说。有趣的是,这样一来你的读者也会更加轻松。如果你也有过收到大量简历的经历,你就会知道一封周到、工整且有针对性的求职信会让人感到多么轻松。如果你负责接收过投诉信,你也会知道对方提出清晰的需求,比满纸愤怒的羞辱更能解决问题。让读者更加轻松,你也更有可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努力思考你的写作目标是一个很好的写作起点。但如果你是从其他步骤开始的,比如你是从写提纲、写初稿开始的,那么你可以将这一步视为检查的过程,看看目前为止写了些什么,检查一下写出来的东西有没有准确地表明你的目的。在进行最终检查的时候,也要牢记你的写作目标。在修改最终稿的时候,问问自己有没有表达清楚,读者能不能领会你的意思,有没有向对方提出具体的行为要求。
2.了解你的读者


除私人日记之外,所有的作品都是有读者的,你的作品需要指向这些特定的 读者 。有时,读者的需求和期盼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说,要预测一封唁函读者想看到什么并不难,看菜谱或是驾驶指南的人通常目的也十分明确。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有什么提高文笔的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