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lk6lovel 发表于 2021-4-9 07:13:16

你所知道的那些高效率提升写作水平的暗黑技术?

你所知道的那些高效率提升写作水平的暗黑技术?

进群看激情 发表于 2021-4-9 07:13:28

2018年1月11日已更新叙述部分
2018年1月7日已更新用词部分
谢邀。
什么暗黑技术是不存在的,就算有也没有人敢说它能百分百让你提升写作水平。但我答的题就肯定会显得很凶残的样子,而且能给你百分百的提升,干货不单止,还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写作心态上的事情,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烦恼。
————————————
好,开始。
现在大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暂时放下架子……第一因为知乎有很多写得不错的朋友,第二因为写得不错的人,易不自知,遇见比他们强的人也浑然不知。这是生活中抑或技能增长过程中容易忽略的一点,是不是时常忘了来知乎的初衷,不就是和大家一块吹牛皮打屁吗哈哈哈哈。
不好意思笑场了,下面严肃起来,认真看啦。


答:
目前效率最高且最直接能提升写作水平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做得炉火纯青。
而写作当中最简单的事情有以下四个:
一、标点符号
二、用词
三、叙述
四、逻辑


标点符号

这是我一直以来在知乎最不想说的知识点,只因扩展开来是没有尽头的,里面蕴含的规则与灵性随着时代的更迭在改变,还要视不同情境而定,就像我写的这句话,都那么长了,为什么还一直用逗号?
那是因为在表语言情境下,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加粗是想让你们记住一个关键点:人说话的时候,话没有说话,连贯且同属一个内容,只需用逗号分割。逗号的运用和什么是表语言下面会讲到。
标点符号分标号、点号、符号三大类。如今常用标号是括号、书名号、省略号、引号;常用点号是逗号、句号、顿号、叹号、问号、冒号;符号不在本文内容范围内。


标号而言:
——括号重点运用于当前句词注释,一般不夹带文中内容;应以简约为主,不要在括号内长篇大论;
——书名号不会用的自觉回炉重造;
——省略号,取代了破折号部分作用,用于语气、打断、强调、延长等等情景;前后可跟点号,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和“!……”类型是合法的,也可单独用作句子结束处;
——引号分单双,双引号内再次引用话语用单引号,那单引号内再次引用怎么办?就用双引号。单双来回切换,引号最早期就是这样来区分引用层次的;引号周边是否加其他点号,视情况而定,要看你想要表达的句子停顿和语气怎么样,加与不加看个人所需。


点号而言:
——逗号,这世界上最难运用的点号,本质意义是话语的停顿和间断,也用于分割。注意阐述的内容没有说完,同属一个内容,用逗号切分句子,制造不一样的阅读节奏,也就是说为什么一样的内容,不一样的人写出不一样的感觉,除了用词和结构,逗号的推动力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同时,它也可以运用在表语言当中,可通过多种方式达到许多标点号的效果,也是文学创作者常常拿来炫技的文本元素。表语言即是口述语言,像我们把日常生活中说话的逻辑和节奏投射入文本,就产生了表语言,如:日你仙人粑粑,太好吃了吧,这;
——句号,只有一个终极意义,就是这句话结束了。句号用得少,一定是内容杂合了,导致阅读的时候思维失焦,会影响对读者的信息传达;句号用得多,读的时候磕磕绊绊,导致读者思维分散,严重影响阅读体验。因此句号落得漂亮,是一种很难得的能力,它意味着你这个人的思维逻辑不但清晰,且有条理;
——顿号,具有衔接同级词语,使句子表达趋于完整的作用。如:青椒、辣椒、灯笼椒,大伯、二舅、三侄子,给了我迎头痛击,屈辱袭上前额,生活不得始终。
——叹号,表强调、感叹等情景;
——问号,表疑问、反问等情景;
——冒号,表强调、引出等情景,以上三个不再多叙述,有疑问留言即可。


如今逐渐退出创作舞台的标点符号是破折号和分号。并不是说很少人使用它们,而是广大人民的阅读习惯趋于简单化和快餐化,外加逗号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创作者对逗号的运用逐渐成熟,导致破折号和分号失去了原有的地位。但是,破折号不说,但分号我觉得必须学会和掌握,它不但可以分割同类内容的句段,使句子再长也不会轻易被句号收尾,还方便人们对内容进行多方面或多角度的阐述,使句子整体感更加强烈。
分号的适用范围不单单是排比句,还有代替“但是”“可是”“不过”等转折词的作用,所以学会使用分号可以让你的文章条理更加清晰,形式更加饱满,阅读起来也不会显得太累太累赘。想必这也应该给很多同学“重复词太多”的问题提供了帮助,标点符号的运用也是我们避免累赘的一个基本功。
标号的运用需要遵循规范,点号的运用具有主动性,因情景、语气、语境可酌情改变运用方式。
那么,标号和点号哪个更重要呢?
答案是点号更重要。因为标号是游戏规则,而点号是游戏方法,规则固然重要,但想获得高分还是得看我们怎么玩。我们运用标号需要规范,而运用点号就需要技巧了。很多人会说,像是逗号、句号、问号什么的,不就是按部就班么。这话可不能这么讲,举个例子
1.你不就是个人妖吗!有奶子的男生了不起吗!
2.你不就是个人妖吗?有奶子的男生了不起吗?
3.你不就是个人妖吗,有奶子的男生了不起吗。在标点符号的使用当中,以上三句都没有错。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模一样的文字,表达出的语气和语境是完全不一样的,语气强度是1>2>3,语境分别是愤、嘲、淡,这就是标点符号的影响力。
说到这里,很多朋友心想,这些我小学就知道了。没错,这些都是基本功,看似不难,所以才容易忽略。点号的运用,直接和你的写作水平挂钩,它分别代表了你的语言组合能力和句子分割能力,非常直观地体现出你的文章叙述节奏,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节奏。关于阅读节奏我的一篇答案有提过,我引用出来:
阅读节奏是什么东西?
其实就是一个人阅读汉字时的节奏感和流畅感,和语感差不多,但是比语感更要讲究主观上的技巧。而影响阅读节奏最为深远的因素就是点号,以不同层级的停顿,奏出不同的句子色调。那为什么中国人能感受点号的节奏呢?
你能否想起小时候在课堂上大家一起朗诵课文的情景?能否想起老师教我们逗号、句号停顿的情景?我们对阅读节奏的感受力就是在那时候锻炼出来的。所以,没有读过书的人,确实不能品味文学作品,就连最基本的句子也品味不了,你现在也就知道让孩子从小开口读书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这个细节,在知乎文学模块上我仍未见人提到过,或许是我很少刷知乎的缘故。但我觉得很有必要让更多人认识到,不要再把写得烂归咎于用词和叙述,也有可能是连标点符号都用得不够优秀。
标点符号这部分说到这里,不过是尔尔,我要是细写还需要大量的引用和调研。因为工作比较忙,只有周末才能抽空写写答案,所以望各位见谅这短小的篇章。实在要看例子的话这篇文章就是例子,你如果能一口气通畅无阻地看到这里,就已经说明一个问题了,我牛逼。
为了珍惜周末,余下用词、叙述、逻辑三个部分和提升写作的方法,我会慢慢更新,不过如果没人看我就不更新了,等下次答其他题再说吧。
谢谢大家,我先去拉尿了。


———2018年1月7日———
回来了,昨晚写了一部分太困就跑去睡觉了。早上起来还是一如既往,答案照常上动态,感谢的朋友照常点赞,收藏的朋友也照常不露脸……不过挺合我心意,比较喜欢清静。下面继续更新用词部分吧,对第一部分有疑问的可以提问,我有空会解答。


用词

通过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包括读的一些课外书,我们的词汇量已经足以支撑日常写作了,所以我不会像知乎的其他答主去分享一些眼花缭乱的词汇,就算得到了那些词汇,对写作水平的帮助也微乎其微。大部分人对写作用词的观念已经偏离正确的轨道了,他们以为自己的词汇量越丰富,写作水平就越高,其实这两者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联系。
词汇量只会锦上添花,从不会雪中送炭。
那我们该从哪里入手,加强自己的用词能力呢?这就是现在要讲的主题了。
词语的词性分别有两大类:实词和虚词。实词就是具有实质意义的词,可提供精确信息,可单独成句;虚词是没有实质意义的词,不会提供信息,不可单独成句,但是具有语法意义。我们平常所写的句子就是由实词和虚词构成的,实词提供实质意义,虚词辅助实词,完善语法,赋予句子活力。
常见实词包括: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
常见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
虚实摇摆人:副词。
——名词,顾名思义,如:李小璐、PGone、贾乃亮、帽子;
——形容词,修饰名词,如:浪荡、无知、碧绿;
——代词,指代作用,如:我、你、他;
——动词,顾名思义,如:住、睡、戴;
——介词,完善语法,如:在、把、被;
——连词,连接短句,如:和、如果、但是、不过、与其;
——助词,完善句子结构,表语气,如:的、了、着、吧;
——副词,修饰动词时多为实词,修饰形容词时多为虚词。如:“使劲吹”的“使劲”、“用力砸”的“用力”,可单独成句,实词;“很厉害”的“很”,“好晴朗”的“好”,强调语境,不可单独成句,虚词。
现在大家是不是找到了造句的感觉,例如:他戴了一顶碧绿的帽子……
当然目前到这里还是小儿科,这应该是小学的知识点,了解词性只是为了让大家重温句子到底是由什么东西所组成的。在这个前提之下,大家仔细思考,就能发现改变实词相当于改变实际内容,而改变虚词,却能改变句子的结构和表达,更进一步可以改善句子的阅读节奏。


说到这里我为大家揭开整个知乎文学话题常见问题的真相:为什么我的文章不能让人酣畅淋漓?就是因为虚词用得不够谨慎。所以我们想要句子更加顺畅,朗朗上口,节奏鲜明,第一时间应先检查虚词,再视情况修改删减,反复再三,哪怕改变句子结构,也在合理范围内。
这个改良过程我们称之为“炼句”。
“炼句”博大精深,是每个创作者的内修之道,在戏剧方面犹存甚久。没有经历过“炼句”的人,不懂得句子的精髓,想改句子也无从改起。“炼句”经验越是丰富,对句子的掌控能力就越高,这是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艺术,广泛运用于任何文学体裁。


那么实词是不是就不大要紧了呢?
并不是,实词决定了实际内容,同时也负责了信息传达工作。所以相比虚词,实词更注重传达的内容和效果,也就引出了知乎文学话题的另一个常见问题真相:为什么我的文章总是不够精彩?其实就是因为实词用得不够精彩,这里的实词主要指的是动词、形容词、副词。
不妨先看看下面的例子:
A.爸爸扇了我一耳光;
B.爸爸抽了我一耳光;
C.爸爸甩了我一耳光;
D.爸爸打了我一耳光;以上三个耳光看似一样,其实大不相同。“扇”的主要表现来源于巴掌面积;“抽”主要表现来源于巴掌速度;“甩”主要表现来源于手臂长度;“打”无精准性表现,属广泛性动词,与之类似的还有“看”“去”“动”。广泛性动词可为信息传达提供留白,与精准性动词并无高低之分。
如果看不懂,不妨让爸爸加个道具。
A.爸爸用巧克力扇了我一耳光;
B.爸爸用巧克力抽了我一耳光;
C.爸爸用巧克力甩了我一耳光;
D.爸爸用巧克力打了我一耳光;现在,你就看得懂了。
A的巧克力,好宽;
B的巧克力,好猛;
C的巧克力,好长;
D的巧克力……嗯。


你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景、语境、氛围,使用不同的实词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现在你们思考一下,上面的例子哪个用词是最精彩的?
































答案是“巧克力”。作为实词的名词,我用“巧克力”给大家营造一场轻松的氛围,当大家想象到被巧克力打耳光的场景,不知道为什么就觉得这答主神经病啊!
在选取实词的过程当中,我们往往会产生许多挣扎,感觉这个词不错,那个词感觉也不错,于是摇摆不定,一下子半个小时就过去了。这个抓狂的过程,我们称之为“炼词”。
“炼词”源于古代诗词人创作时的癖好,也因此造就了许多强大的创作者,只因为“炼词”是文字灵性的发源地。我们的文字是否具备灵性,与其是否经历过“炼词”有莫大的关系,所以你才会看见许多人写文章用词僵硬,笼统照搬,最终写得再多还是感觉写不好。这就是一开始我为什么说词汇量从来只会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我想很多人的问题都可以在实词的运用上不攻自破。此外,“炼词”的成果会成为你的毕生积累,成为你创作过程的一个元素,大幅加强你的字词理解能力,也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如此划算、高效地提高写作水平了。
“炼词”和“炼句”从来都是文学创作者在道路上的必修课,伴随着每个人的写作成长历程。从这篇答案开始,你们就可以尽情和各种各样的文字玩耍了。没有写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这是夯实基本功的终极目的。
这部分的后面我分享一下我两年前的炼词成果,这个也是干货哦!
这是2年前还在读大学的时候写的,因为感慨当下大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比以前的书信时代,因此发朋友圈碾压普通大学生的字词理解能力。里面有些词现在我是更好的理解了,当然大家如果有自己的“炼词”成果,不要像我这样拿出来,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不同,很容易惹起纠纷。
那我为什么愿意拿出来?


因为我足够强大呀!(可爱脸)


2018年1月11日
大家好,初来乍到,我是本文章作者的朋友,因为周末他想去泡温泉,所以拜托我帮他进行这部分的更新。
前两段看完大致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就是基本功,和以前学的一样,不过他没有讲到的东西也很多,我在这也不好说他,毕竟寄人篱下,连写作都写在人家的文章之下,要不是因为交情呢。
下面是已经写好复制上来的,请慢慢阅读。


叙述的本质是“象”与“形”。
“象”,即是自身与世界万物的联系,表示自身对万物的感悟或是万物对自身的反馈,是一种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方式,具有普遍性和发展性。
“形”,即是自身与世界万物联系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包括任何具备实质意义的事物,是一种通过“象”而得以映射入现实的产物,具有特定性。
人类从远古时代就有着强烈的诉求欲,因此才会拿起石头在墙上记下了日常的生活。后经文字规范性的发展,才得以记录在信息载体上,里面的就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观察、探知,以及未知世界对人类的影响,促使人类文明不断壮大,这个过程就是叙述的“象”;这些宝贵的知识和经验,让我们得知这个世界上实际存在的事物,并依据现实事物进行记载,这个记载的过程就是叙述的“形”。而“形”的沉淀和多样会再次促进“象”的发生,彼此交互达成了事物的发展。
“象”可生“形,亦可生“象;“形”可生“象”,亦可生“形,叙述的“象”与“形”多次反复交叉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信息载体,也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文体。
以“象”生“形”——通过探索和研究得知实际存在事物,常见文体是翻译文、说明文、应用文,包括我们学习过任何教科书。
以“象”生“象”——以从前的“象”得知现今的“象”,或是通过“象”引出“象”,让人类产生新的探讨,常见文体是议论文、诗歌、古文。
以“形”生“象”——通过实际存在,引发对世界万物的思考,常见文体是小说和戏剧。
以“形”生“形”——依据实际存在而记载的信息,常见文体是散文、新闻和史书。
打个比方,鲁迅的《孔乙己》是属于哪种呢?
本质是以“形”生“象”,但对于我们今天来说是以“象”生“象”,因为“形”具有特定性,在当下已经失去了及时性,但对社会仍有着深刻的意义。
当今创作的任何作品都建立在“形”之上,但未来是否能成“象”,则是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简单的说就是一部作品能名留千史,就已经足够说明了它的价值和高度。“象”与“形”也是判断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的根本方法,所以分不清一部作品是否为严肃文学,只需要看它本身是否生“象”,或是否成“象”。例如当下极大多数的网络小说都属以“形”生“形”,和史书的历史价值不同,会随着时代的更迭被掩埋。
这方面要展开说会超过常人理解范围,本次阐述目的只是想告诉你们,如果想留下值得品味或具备人世意义的作品,则需要成“象”。反之,只要成“象”,那么你所叙述的事物则会成为这世上不可磨灭的一部分,哪怕只有一个人看得到并生“象”,也足以成“象”。
那么,叙述成“象”最具有代表性的写作方式是什么呢?


写日记。


写日记,是叙述成“象”最普遍的写作方式。它包含了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在长时间的自我探索当中可得到其他人不可得知的“象”,那是仅凭个人所得的不对称信息。从古至今众创作者所保留的习性,其中不少已衍生为完整作品,供后人乘凉。
因此,当我们听到如何加强叙述能力和角度时,只需要把这部分的内容给他们看即可。写好日记,改好日记,日积月累,滴水成河。


很抱歉,狭义上的叙述我不大喜欢讲,因为第一次答题,不知道你们是否能听懂,我也只是一个普通人,没教过书,也没什么高学历,如果你感觉有疑惑,再问作者吧。


(等作者回来继续)

nana831025 发表于 2021-4-9 07:14:10

3个让你开始动手的方法+1个逆天的写作训练手段,再追加1个暗黑技术:打开word,干就完了。
先介绍一下我的写作经历,应该是很具有参考性的:
2016年年底,我开了一个公众号,因为公司倒闭,有很多情绪急需抒发,所以发了第一篇文章(骂公司,骂领导的)
后来...这个号就断更了,但我似乎喜欢上了写作~
于是,在2017年5月份,入职了一家新媒体内容工作,主要就负责内容创作,日更原创文章,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每天8点起来上班,晚上12点还在回复公众号文章留言),没几个月就当上了执行主编。管理公司50万粉丝的大学生账号。
同时,也运营把自己的个人公众号【静静教主】捡起来了。
并在此过程中,成功与得到APP的每天听本书栏目签约,成为兼职作者,得到了很多老师的指点。
2018年,正式从公司离职,开始以写作为生,做自由职业。
在我的这段写作生涯里,最能和大家分享的写作黑科技,出了打开word就是干之外,还有非常非常重要的4点!一个个来讲:
3个让你开始动手的方法+1个逆天的写作训练手段
1/碎片式写作

关于写作这件事,很多人都保持着一种“敬畏心理”。
什么意思?
就是觉得:要写文章,必须静下心来,找个安静的地方,耗费大块的时间进行。
我刚开始写作的时候,也是这么想的。
2017年,我在公司做内容编辑,当时【静静教主】这个号就已经存在1年多了,但基本处于断更的状态。
原因很简单:
工作太忙了,没办法兼顾;
下班太晚了,抽不出时间写作;作为一个写作新手,我心里一直默默地以为:要写出1篇完整的文章,必须老老实实地在电脑前坐四五个小时。
但后来...
当我看到很多忙到起飞的大佬依然能兼顾日更;
当两年之后,我自己的公众号也慢慢走上频繁更新的道路时...
我突然发现:更新快,不是因为可利用的时间多,而是因为擅长碎片化写作。
关于“碎片化XX”,很多人处于抵触状态,觉得碎片化的时间没办法产出系统化的效果。
但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即便你有可以沉浸的时间,你也没有那份能够沉浸的心态 。
打开word,本想用3小时的时间去写作,但中间还是避免不了会打开微信聊聊天,翻翻朋友圈。
这个时候,你还不如“放过”这3个小时
那碎片化写作具体应该如何进行呢?
不废话,直接给案例参考
上一篇原创文章,我写了:跟对领导比选对公司重要
完成这篇文章的碎片化路径:
从这个图里可以看出(请忽略我在厕所写东西),我把写作这件事拆分成多场景,多时间段去做。
不要总想着:哪天我抽个3小时去写文章吧,今天太累了。
不,你没时间,你抽不出来,你就是懒,就是为了拖延
2/目标式写作

我遇到过很多「想写作但不敢开始」的小伙伴。
他们之所以不愿意下手,困惑就是:
我也很想写,但我就那么点经历,写个两三篇就没东西可写了。因为怕不能保证输出,所以干脆不去开始。
说实话,这种担忧我也有过,而且即便是现在,我也经常会想:
等我的经历和经验写完了,我该写什么呀,我会不会很快就江郎才尽?但事实证明,这个担忧,仅仅是个担忧而已。
我从2017年更文到现在,断断续续产出了100多篇原创文章,近期原创速度还在加快,基本保持在2天1篇。
在这个过程里,我能保持更新的诀窍其实就两点:
经历写完了,那就再去创造新的经历,写作不是窝在家里,而是要伴随大量亲身实践
别只想着把自己脑袋里的东西挖空,写作并不是只写自己懂的东西,更多的时候要去写自己没有接触过的知识我最喜欢的公众号里,有一个叫大象公会,如果你去看它的文章,会发现,每篇原创之下几乎都有10多篇参考文献。
写作不只是输出的过程,更是逼迫自己去学习的过程。写作不是写自己擅长的,而是写自己渴望学习的。
去年年底,我报名参加了一个社群,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讲如何寻找自己定位的时候:
定位不是去思考自己以前擅长什么,而是去思考自己以后渴求什么。把自己的需求当成定位,你才能有持续努力的动力,才能完成提升。写作,同样如此。
尤其对于写干货类文章而言 ,写作就是学习,你最大的成就感来源于完稿的那一刻。
3/狗屎式写作

千万不要嘲笑这个小标题。
这是句大实话,而且来源于海明威:所有的初稿都是狗屎。
如果有熟人在看的话,应该都知道,我经常跟大家说:
初稿都是狗屎,你们写完一定要交上来让我改,不管写出什么样的东西,吃屎的是我。(噗,这句话这么写出来好恶心...)
在今天这篇文章里,我要说的“狗屎式写作”不仅是指:写完初稿不要嫌弃。
更是指:在写初稿的过程中,不要来回反复修改,不要总是回头看自己创作出的东西有多别扭,加把劲儿“一泻千里”就对了。
我以前写东西,每写完一段,就想把这段修改到完美,结果常常导致第一段修改了N次,下面的内容还没有进行...
这种写法不仅会束缚之后的灵感,甚至大把地浪费了时间。
因为很有可能,当你把所有的内容写出来之后,发现精修过的第一段并不太适合出现在这篇文章里,于是不得不忍痛删掉。
所以切记:初稿的每一部分都狗屎,直接往下拉就完事儿了。
曾经有一个拥有30多年写作经验的作家说过一句话:
我必须得写点儿废话,才能写出不是废话的东西。我们不是作家,所以,更不要对自己过于严格。
4/对照式写作
这招很逆天,我也是昨天才知道的。
昨晚,在知乎上看到大象公会的创始人黄章晋开了live,讲如何成为内容创作高手。
这大概是我买了知乎会员以来,听到过的最有用的课程。
课程中的某一小节里,黄章晋说:
想成为内容高手,“看”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必须靠手动练习才能形成一种肌肉记忆式的反应。
具体怎么练习?
看→拆解→凭记忆组装
先确定模仿的对象,最好你和他有某种内在的一致性,然后大量收集他的文章,反复看,学习他的表达习惯选取几篇模仿学习的文章,把里面的重要信息全部摘录出来根据这些摘录,按照自己的记忆,把文章重新组装出来对比你的作品和原作品的差距,理解原作者的结构安排和语言表达多次反复练习,缩小差距,找到自己的风格
黄章晋说,这种高强度的模仿和对照练习,如果能坚持1年,那么你一定可以成为内容高手。
这套方法和这句话,让我妥妥地想起了富兰克林的写作经历。
他从写作小白到专栏作家只用了1年的时间,也是因为在用这种方法。
详细一点,说说富兰克林是怎么练习的:
他读文章的时候,遇到重点语句会摘抄到一张纸上,每张纸都只摘抄一句话。
当他把这篇文章看完,会把所有的纸都打乱。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重组,输出一篇完整的文章。
输出之后,把自己写的文章和原文对照,一篇文章刻意练习4-5次,直到写出满意的内容为止。好了,接下来你们可以把我的文章当成偶像去拆解重组了,哈哈哈(最后这句简直是今天文章的点睛之笔,开玩笑的哈哈哈哈)
❤ 据说看完点赞的人今年会交好运哦
❤推荐自己其它关于写作技巧的走心回答:
新手如何开始练习写作?看完上面这篇之后,可以再追加一个比较深度的写作技巧文,也是我总结的~ 有比较详细的方法和生动的案例演示:
请戳:
写作是一门可习得的技能吗?算是一篇关于写作的24k金纯干货了!!!
最后,送佛送到西,还要给大家奉上的,是关于提升写作能力的10本优质书籍。
请戳:
有哪些关于写作的书籍值得推荐?看到这里不赞就不合适了哈,多良心的答案呀,哈哈哈哈
————
本文首发于个人公众号:静静教主。一个超走心的「学习、思考、个人成长」账号

1144058650 发表于 2021-4-9 07:15:09

积累写作素材,为什么呢?一是因为它更好被掌握,不像标题技巧、选题技巧等,人们都需要千锤百炼才能很好地掌握。二是因为,优质、准确、恰当、新鲜、有料、精彩的素材,是快速提升文章精彩程度的捷径。
写作素材的八个搜索渠道

我把素材的搜索渠道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内部渠道,第二类是外部渠道。上面提到的都是外部渠道。
当你想写某个主题的文章时,你首先要做的不是去一些平台上搜索,这是向外求,应该先向内求,也就是求助于个体经验,先思考一下,自己和身边的人有没有合适的素材或者思考过类似的主题。用这类素材写出来的内容更加真实、生动,而且因为你熟悉,所以更好驾驭。
搜索素材应该分两大步:先从个体经验里搜索,再从外部经验里搜索。在本节中,我们讲的八个搜索渠道,前两个属于个体经验,后六个属于外部经验。下面我们将逐个进行阐述。
个人经历思考
这是个体经验的第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前面讲过,写作是对输入进行思考后的输出,你写的任何观点都不能跳脱你的思考。你的思考是怎么来的?源于你读过的书、做过的事、见过的人等。
因此,你写的观点本来就是从你的经历和思考里得来的,那直接从你的经历和思考中挖掘相应的素材才是最恰当的。比如,你写一个关于「情商」的话题,要先从自己的个体经验里检索一下,自己做过什么体现高情商的事,说过什么体现高情商的话,又有哪些显得情商低的经历、表现,情商在你的工作、生活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关于情商你有没有进行过一些思考……如果有恰当的素材,是不是就比网上搜集来的材料更好用?
身边人的经历
个体经验要么来自你自己,要么来自你看到的别人,这里的别人肯定主要不是指陌生人,而是你身边的人。
你可能在很多人的文章里,都经常看到这样的表达:
我有个朋友……
我有个同事……
我有个同学……
我的老板……
我的前任……
我的叔叔 ……
这些其实都是作者写文章时从身边人的经历中检索出来的写作素材。
这是个庞大的素材源,因为每个人每年都要经历很多故事,仅一个办公室里的同事身上就有取之不尽的素材,每个人都是一个行走的素材库。所以你写任何一个话题,都要先检索一下,想想身边人做的哪些事、说的哪些话可以成为你的写作素材。
微信体系
公众号应该是目前高质量文章产出最多的内容平台,这是因为以下几点。
首先,绝大多数公众号每天只能推送一次,不像微博、知乎、网站、论坛等内容平台,每天可以发布很多次内容。因为这些公众号每天只有一次推送机会,所以对此更加珍惜、更加谨慎。另外,公众号推送后不可修改、不可撤回,严格的内容发布机制倒逼公众号运营者提高内容质量。
其次,公众号是目前商业价值最高的内容平台。大家都想通过高质量的内容聚集优质粉丝,以实现商业诉求,而且每个领域的公众号竞争都很激烈,这也倒逼大家在公众号上投入更多精力、生产更优质的内容。
因此,微信体系里最重要的价值就是能搜索公众号圈里的优质文章。基本上你写什么主题的文章,这个圈里都有很多人写过,你可以搜索出来,参考借鉴,但不要「洗稿」、抄袭。
微信体系里也可以搜索朋友圈里大家的分享,同时,如今的微信搜索已经将外部信源纳入搜索范围,也就是说你在微信里能搜到腾讯新闻、凤凰新闻、网易新闻、新浪娱乐等几乎全网的内容,以做参考。
微博体系
对于搜索素材来说,微博也有它独特的优势,只有知道它的独特优势,你才能高效利用。
第一,微博是一个广场,是热点事件最先爆发和传播最快的地方,如果你想搜热点素材,要用好微博。
第二,微博上可以搜索特定公众人物的素材,微信则不能,比如你写鹿晗、吴亦凡、胡歌,你不可能去翻他们的朋友圈找素材,但你可以翻他们的微博。
第三,微博是一个诞生段子、金句素材的地方。
第四,微博评论区是一个素材金矿,尤其是点赞前排,我写文章的时候经常加一个「网友评论/网友怎么看」这样的板块,这就是所谓的 UGC 内容生产模式(UGC 是 User Generated Content 的缩写,中文可译作用户原创内容。UGC 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互联网领域,即用户将自己原创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他用户),同时这也是增加读者共鸣的好办法。
知乎体系
知乎上有很多大 V,其内容质量相对较高,在其内容的生产机制下形成了很多专题。每一个话题都有很多专业人士从不同角度发表观点并解读。每个话题下都有一个「精华」选项,里面关于这个话题的帖子按被赞的数量从高往低排序,搜索效率也比较高。
知乎的特点就是:内容质量高、素材挖得深、搜索效率高。因此知乎也是你绝对不容错过的素材来源。
百度体系
百度的优势就是拥有海量资源,你在百度可以搜全网的内容,信息量巨大。
很多素材可以直接在百度百科里找到,而且内容相对权威,比如你写人物、科普、某个概念等内容时,百度百科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源;如果你搜的正好是热点,在百度搜索页面最上方会有一个方框,里面会显示关于这个热点话题最新的 6 篇文章,你可以挨个点击查看;如果你不是追求特别高品质的图片,搜图片的时候用百度还是非常高效率的,它的图片资源是海量的,因此跟关键词的匹配还是相对精准的。
关于百度就不多讲了,毕竟它是大家使用最熟练的一个渠道。
垂直网站
每个领域都有很多垂直网站,内容相对专业,且更符合你的主题定位,因此在这些平台上搜索效率会比较高。
比如你写创业投资主题的文章时,就可以多去@36 氪、@虎嗅网、@创业邦、@投资界等网站找素材,通常这些网站每一篇文章底部会链接相同主题的其他文章,让你的搜索效率更高。
书和课程
书和各种线上音频课也是非常重要的素材渠道,而且有三个优势。
第一,搜索效率高。比如你写文案干货文章,可以去翻看《一个广告人的自白》《科学的广告》《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文案训练手册》《那些让文案绝望的文案》,或者去找几个讲文案的音频课,这样效率肯定非常高,因为搜索太精准了。
第二,素材稀缺性强。书和课的版权保护相比网上文章的版权保护更好,因此书和课里的很多素材你在网上是搜不到的,也就是说,你能在书和课里找到大家都没见过的素材,这就是你文章的竞争力,稀缺就是价值。
第三,素材质量高。书不是随便就能出的,课也不是随便就能讲的,这两个渠道的素材质量整体上都相对更高。
以上就是搜索素材的八个渠道,下面我们将介绍搜索技巧。
优质素材的六个搜索技巧

本节我们讲一下优质素材的六个搜索技巧。
要有耐心
有些读者可能会想:粥左罗,你糊弄人的吧,让你讲搜索技巧,你说要有耐心,这也算是技巧吗?
这还真是技巧,而且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技巧。写文章最大的套路是什么?真诚。搜索素材最大的技巧是什么?耐心。
不少朋友问我:为什么同样写一个名人,你总是能搜到我们找不到的素材?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smartwms 发表于 2021-4-9 07:15:20

提升文风最好的方法是:


不要在意你的文风,放开了写。


《小说写作教程》里说:你越是满不在乎,你写得就越好。

你在担心自己文风拙劣的时候,方向就变了。


从追求成功,变成了避免失败。


二者的区别在哪里?


后者,你开始担心自己用词是不是准确,逻辑是不是有错误,词句是不是太啰嗦,分段是不是足够巧妙。


你甚至因为这些顾虑而拖延写作,排斥写作,甚至放弃写作。


而就算你开始写了。


你会马上回去修改,一个字、一句话、一段文章,改到你满意为止。


可再一读,洋洋洒洒一万字,辞藻华丽,句式严谨,妙笔却一处也没有。


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剑法的时候问:


“无忌,为师教你的你还记得多少?”


“师父,我都忘光了。”


“好了,你可以上了。”


就是这个道理。


当你不再顾虑招式的对错,任由万事自由地发生,放开心思让不断冒出来的灵感在笔下流淌的时候,你最大的水平才能发挥出来。


陈规俗套的发生,是因为作者不了解他内心的世界。

无法表达内心的想法,是因为内心的想法不够清晰。


你最应该做的是捋清思路,而不是选对用词。


若你的思维受制于对词语、句式、逻辑的顾虑。


也就无法写出引人共鸣的文章。


终于你顺畅地写完了,写爽了。


这时候,再注意自己的文风,按照高票答案那样,把字句捋顺,标点用对。


一篇文章之所以好,主要在于它表达的意思,或者它讲述的故事,而不是它用的词语。


清晰的写作来自清晰的思考,文风有多好取决于内容本身有多来劲。


所以,放开写吧!

lily886 发表于 2021-4-9 07:16:16

提升写作的暗黑技术无非就是掌握方法论。对峙是故事写作的方法论。
对峙有很多种理解,比如说对比,或者落差,或者简单理解为一种修辞手法。我们在是中小学都学过,黑与白的对比,我们党的伟大和国民党的黑暗腐朽做对比。
我理解的对峙,包括整体写作上的对峙,意象的对峙,还有细节上的对峙。
在南周时,我被说是贵报柯南,有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一直都在写杀人和自杀的事情。死亡它是终极问题,代表生命永恒的寂灭或者是一个很鲜活事物的终止,其本身就具有悲剧性或者是情绪感,或者是强烈的意象。
南周写死亡,是写出一起死亡的社会原因,类似拆迁户或者是上访,或者是医疗报销没有给就死去那种。开始的时候,我不懂这些,只是一直在展现他是因什么而死的。这实际上,都是理解匮乏造成的。
展现一个人的悲伤是很容易的,书写一个人的幸福却很难。可能因为我生活在底层,对底层这种人辛苦的打拼或者各种各样的经验会特别熟悉,会有一千种方式去展现他们,对他们开心快乐的时刻却没有那么在意。也是这样的原因,大多数读者习惯悲剧。
读过一些作家对写作的认知还停留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准,常常以煽情的方式去写悲剧,情绪效果会增强,但其实它是一个最差的一个方式。回到刚刚说的,要在整体写作上有对峙,就在于你不能以悲写悲。
我写过的《天亮前死去》是讲有小两口的故事,妻子是患了尿毒症,四年治疗让家里山穷水尽。两口子感情好,丈夫不愿放弃,倾家荡产也一定要把妻子治好。深情所累,妻子却认为自己拖累了丈夫和家庭,于是有一天上吊死了。出差前,编辑跟我说,不要老看着他们这一家人生活怎么艰苦,最后就是怎么死了,像是要写了一个募捐的启示一样。他让我要去多挖掘他们这个家庭,这场疾病给这个带来了什么。
找到这家人后,我发现这家人最打动人的不是女主人为什么要死,而是她有很多理由要继续活下去。夫妻感情深厚,两个孩子也非常懂事,就是朴实家庭的这种感觉。丈夫照顾妻子的最后两个月,正值冬天,但他一直穿着拖鞋。我问他说,为什么只穿拖鞋?他说,妻子患病了之后脾气很大,他怕脚臭会影响妻子的心情,整个冬天就穿了一双拖鞋过去了。
我就类似把这样的一些细节,都在故事中写出来了。把所有的幸福给他们堆积起来,然后以一个悲剧的结尾,因为这个人自杀了。那么整个读者的情绪是从一个很高的地方一下掉到地下,这个情绪的中间值也是最大的。切记不能以恶写恶或者是以悲写悲,煽情的东西是写作的大忌。就像吃肉吃多了一样,不好。
越是写一个悲剧,就越是写幸福的往事,写他们生活当中最温暖的部分。这个过程,写作者类似上帝,面无表情地看着地面的人,越冷悲剧就越锋利,就更能直击人心。因为这个事情本身的色彩已经足够,做太多的延伸,人为的干预只会使悲剧反而削弱。
余华在《兄弟》中,写父亲宋凡平的段落十分动人。他在一个批斗会上被人打断了手臂,满身伤痛地回到家,两个儿子看到父亲手臂晃晃悠悠的,挺好玩,宋凡平就故意垂下来让他们看,晃晃悠悠的。两个儿子也学父亲一样的,把手臂垂下来,晃晃悠悠的。于是,三父子就这样笑成一团。
读到此处,我感觉到极度震惊,作家把残酷、童真和家庭的温馨糅合在了一起,给人一种心肠寸断之感。最无辜和最残忍就这么一碰,你读到那个地方瞬间就不行了,百感交集。造成的情绪冲击是远远超过父亲回家抱着孩子痛苦一场。
这种整体上的对峙,甚至需要用喜剧一样的手法去写一个悲痛的东西,像是王刚写的调查报道《调查组要来了》。完全是用一种喜剧的手法去写上访人被关起来毒打折磨,悲凉之感却在久久萦绕在人心。这其中,你会觉得作者技法高超,毕竟笑中带泪比你痛哭一场,其中况味要丰富得多,当中更能透出人性,也更懂荒诞。
偶尔,我也会去看看韩剧,事实上韩剧编剧就经常使用这一招。比如说韩剧《豪杰春香》其实是一个很烂俗的肥皂剧,但它排二十年韩剧的第一名。里面就讲了一个贫穷、美丽的灰姑娘,一切优秀的品质都在她这个人身上,但是她又在整个故事当中是最卑微或者是最委屈的那个角色。美好的人与事,没有得到合适的命运,造就了韩剧的感人。
再就是《大话西游》,紫霞仙子对至尊宝的感情感动无数人就在于,她并非以愤怒和怨言来对待一个谎言的,而是以信任甚至是毫无原则的信任去对待一个谎言,纵然识穿也不拆穿。紫霞的思维与平常思维被拉开到一个最远的距离,然后展现给你看,就逐渐造成了情绪的张力。
在故事的整体叙事中,将情绪积压或到最后,找到缺口释放,这才是一个成功的书写。落差或者是我们说的这种对峙,是最能够造成这种情绪上张力的。
说完了整体上的对峙,但这只是比较低级的追求,故事最高级的追求是寻找到意象上的对峙。
--------------------------------------更新分割线----------------------------------
拿《系统》打比方,如果说曹筠武就写打四个小时游戏,而不是勾勒出集权系统意象的话,《系统》不会成为一篇成功的特稿。
前面说,写特稿要折射一幅图景,实际上就是一个意象。而就写作本身而言,意象无疑是整个文章美感的一个重要来源,甚至是文章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志。
大家都看过《入殓师》这个电影,其实《入殓师》这个电影中就集纳了非常多的意象,从而触动你内心的某些东西。死亡本身就代表一种激烈的情绪,《入殓师》用一种非常冷的视角去拍这个电影,整体上就做了安排。电影内部,编剧也做了非常多的设计,比如说入殓师每天接触很多死人的尸体,而妻子正在怀孕,回到家他就能看到新生命的孕育。孕育与送别,其实对于这个人内心来说,人非草木,他会始终在进行一种情绪上的积累。
这一点要推荐同事范承刚的《深圳停电两小时》,是讲深圳一次停电两小时的一些故事。文章的开头,他先写了一个盲人,停电的时候他正在帮一个人按摩,然后“呲呲”那种电扇的声音没有了,整个屋子里面沉静了下来,燥热起来,他感到大家的呼吸越来越急促。作者从一开始就有设计,寻找这种对峙:盲人与光线的对峙;习惯了光明的妻子,在停电之后看不见,在黑暗中受到盲人丈夫的引导,从而真实地感知丈夫的不易。
还有哪个坐在帝王大厦的旋转餐厅吃饭的细节,灯光熄灭后吃饭的人看到对面高楼上悬吊的蜘蛛人在外面擦玻璃。正好停电那一刻,旋转餐厅消费的富人与为生存搏命的民工相遇了,贫穷和富裕,劳作和闲适,在这个地方交汇。就停了一下电,作者就寻找到了这么多意象。
停电并不值得讶异,但作者发现了一些永恒的细节,这些细节就算抛开掉这个新闻来看,你也会觉得是有价值的。
故事产生永恒价值的正是这些意象,以及由他们形成的对峙。生与死、善与恶、明与暗、美与丑,需要一颗特别敏感的心去注意,这些意象看似我们要表达一个事件没有关系,但是可以包含它们的。
在要求事实之外,文学价值、美学价值都需要通过意象来完成。因为,意象赋予内容深度,是故事写作对抗时间的基因。
--------------------------------------更新分割线----------------------------------
最后说到细节上的对峙。结合上面两种,对峙就像是编织红线的过程一样,有整体上的,有意象上的,还有细节上的。如是将每一个线头处理得更好,就会产生撞色的效果。
细细节的对峙出现在小处,甚至是一句话内。之前,我写过一个报道是讲矿工伤残的,叫《矿难的伤疤》。矿工王多权瘫痪在床19年了,他躺在一间冰冷的屋子里面,屋内只有炭火一直是鲜红的,这就是温度上的对峙。杨继斌的《重庆最后的文革武斗罹难者墓地》是写沙坪坝的红卫兵墓,其中一个细节是写石头墓碑旁边的小花,他只是写了一句话,其实那句话可写可不写,可是写了之后你会觉得冰冷的死亡和现实当中有一个连接,其中包含了意象和情感上的一些对应。
还有他的《冷静之死》,写警察把这个女孩子从铁轨上面抱起来的时候,女孩垂下的头发很长。平常表述中,去写警察将尸体从这个上面抱起来,随后送往了殡仪馆进行处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尸体垂下长发,你会觉得那儿有一个画面,让你去想想女孩子是不是很爱美,或者她是怎样的一个人,冷冰冰的语言之外就有了温度。
“棉花很轻,大约一个只有三克左右,就像一朵飘来飘去的小云,甚至有风的时候它都会飞走的感觉。”南周记者写新疆采棉工人的生活,用到的笔调也很优美,将棉花的洁白轻柔和飘移,本来这也没什么。但是,当作者通过铺垫,将棉花的优雅和最脏、最繁杂、繁重的劳动嫁接在一起,残酷的生存一下抛到了你面前。
抓取这种内涵丰富的细节,需要作者进到一个采访现场或者见到一个人的时候,全方位的感官都要打开,对温度、光线,动和静,大和小,远近和反差,清晰和模糊,都要瞬间找到对应关系,就像你戴着谷歌眼镜一样的,能把这些信息进入你的头脑当中。当然也不是说什么东西都要去对峙,而这种对峙是和主题的表达相关的,你写这个稿子究竟是为了写什么,当你明白这些的时候,你再把你观察的这些对峙运用进来,用一个你的文章就增色不少,我觉得要用三四个的话,这个文章就完全活跃起来了。
有很多对峙甚至是一种技术上的,非常简单。《冷静之死》中,杨继斌写道:八十多斤的小女孩掉下铁轨的时候,同时一辆车身有50多吨的钢铁火车皮从这边经过,女孩瞬间没有了生息。你会觉得八十斤的一个血肉之躯,50多吨重的一个钢铁的家伙整体的那种感觉,你会觉得这种死亡的凛冽感扑面而来。

李大康 发表于 2021-4-9 07:16:21

失恋

ljl7575 发表于 2021-4-9 07:17:00

写作黑技术,迅速助朋友们跨过考试大门,并快让朋友们写的东西变成能看。
黑技术弊端:沉迷其中,自得其满,永不得进步。

黑技术一:提高语感,张开嘴去读书。
道理:我手写我口,我口述我心,嘴上顺溜,笔下顺溜。
弊端:心里不顺溜一切都完蛋。
总结:好在嘴快了,脑子来不及想,有助于提高思维速度。freestyle,仅限于收听小老虎。

黑技术二:改善病句与错词。
道理:病句、错词直接影响文字阅读感,不解释。
弊端:无。
总结:简单有效又直接,问题是你到底知不知道你写的是病句呢?

黑技术三:别把事情说太清楚,留点空,更有人情味。
道理:留白,给人一想之美,余味悠长。主要是省掉那些别人可以脑补的部分,不然显得傻逼。
弊端:小心真没讲清楚。
总结:过满则溢,异常拖沓,常见于新手之间,生怕说不明白,可强迫自己改善絮叨的坏毛病。

黑技术四:换个角度diss丫的。
道理:有效提高逻辑能力,正说反说皆可,且可提高人物塑造时的多角度塑造。
弊端:小心变成死喷子。
总结:撕逼都输,还写作干什么,去学撕逼,撕逼撕的好,写作差不了。

其他黑技术,不予公布,私家珍藏,不可外泄。

iiMessi 发表于 2021-4-9 07:17:23

保拉·拉罗克撰写的《写作之书》是一本终极实用写作指南,它能让你告别废话连篇、词不达意、扭捏作态、枯燥乏味……让你写出的任何文字都更简洁出彩、切中要害、引人入胜。
作者保拉·拉罗克是密歇根大学文学硕士、畅销书及专栏作家、沟通顾问,有30余年写作教学经验。
《写作之书》是一本知识高度浓缩的实用写作指南,形式简洁、内容翔实、极具启发性。本书是作者在教学与实践中总结出的各种写作规范,旨在为所有患“写作困难症”的读者提供真正的“一站式”服务。
虽然这本是美国人撰写讲解英文写作的,但一些写作的原则和技巧是共通的,同样适合中文写作。
01多用短句,文字有节奏

萨默塞特·毛姆曾经说过:“把文章写简单与把文章写好一样困难。”
短句更利于读者理解,据语言学家统计,句子的平均安全长度大概是20个字左右。也就是说,文章里可以有很简短的句子(短到只有1个字),也可以有中等长度的句子(12-18个字),还可以有长句(18到25个字)。
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要善于用短句,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不拐弯抹角。
大家可以对比下面两个句子:
小A今天在公园玩耍的时候看见一条色彩斑斓长相可怕而且很可能有毒的虫子。
小A今天去公园玩,看见一条虫子,它色彩斑斓长相可怕,很可能有毒。很明显,通过拆分,下面这句话更简单明了,易于阅读。而上面的长句修饰性词语过多,很像逐字逐句从英文翻译过来的句子,读起来很吃力。
短句能让文字变得简明扼要、通顺易懂、自然流畅,使读者只读一次就可以理解而不需要一遍遍地反复阅读、绞尽脑汁地猜想作者意图。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舍弃长句,长句作为点缀,可以适当使用增强语气和情感。
长短句搭配使用,使文章错落有致,整体有节奏和韵律,读者的阅读体验也更加轻松愉快。
02当心行话和网络词汇

我们写出来的文章不是自嗨型日记,你希望你的文字被更多的人阅读,就需要兼顾大众的阅读理解能力。
如果不是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在其他时候提及自己专业领域的行话,都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
据说白居易每做一首诗,自己反复吟咏,觉得可以之后,再拿去念给不认识字的老太太听。如果老人听不懂,他马上又回去修改,这样反复数次,直到老太太能听懂为止,所以白居易的诗流传极为广泛。
好的文章一定是具有普适性的,即使是科普文,好的文章能用浅显易懂的日常用语去解释晦涩的专业术语,让所有人都能看得懂。
现在网络上每天都会出现新词和流行词,它们虽然不像行话一样小众,但背后的梗和演变过程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频繁使用网络词汇也会让读者不能理解你的文字。
况且网络词语更新很快,现在流行的词汇过一段时间就不流行了。好的文章会有一段时间的传播周期,网络词汇用在文章里会影响文章的生命力。
03开头引发好奇,抓住读者眼球

伏尔泰说:“成为一个惹人厌烦之人的秘诀便是说出一切你知道的事情。”
写文章也是这样,文章开头卖个关子留个悬念,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后面再解答读者的疑惑,就会让读者的阅读体验非常愉快了。
菲兹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开头是: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
读者看到这个开头就会产生思考:父亲到底说了一句什么话呢?“我”又为什么独独对这句话念念不忘呢?
带着这两个疑问,读者就会很有兴趣看接下来的文字,等待作者揭晓答案。
我曾经看到过一篇跳出率很高的文章,文章开头是这样写的“那天下班,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春城的盛夏凉爽宜人,蓝天白云分外动人。”
我们不难分析出这篇文章跳出率很高的原因,开头太过文艺,风景描写无法吸引读者。
一篇好的文章必须有一个好的开头,读者才会选择看下去。如果开头无法吸引读者,即使后面的内容再精彩,也无法呈现在读者面前。
04文章快写慢校

写文章是作者思想的输出,一篇好的文章是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所以写的过程不宜拉得过长,使文章不连贯,拼凑感强。
以下几个步骤可以帮助你一气呵成,快速写完一篇文章。
1.确定文章选题
你写这篇文章主要想表达什么观点,你的价值观是什么,态度是什么。
2.收集文章素材
你要用哪些材料来证明你的观点,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分几段写。
3.确定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开头设计一个什么机关吸引读者注意力,结尾如何提振情绪引发读者评论转发。
4.设计金句
提前设计好在文章结论处使用的金句,直截了当表明立意,又朗朗上口便于瞬间记忆,为文章增彩。
完成以上4个步骤,就可以坐在书桌前快速写完一篇文章了。
文章写完不要立刻发表,自己将文章多读几遍,或把文章拿给朋友阅读。
如果我们不能一口气读完,哪里的措辞让自己都感觉别扭,就一定要修改这些地方。
何其芳说“古往今来,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
好的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千万不可忽视修改这一步。
写作的本质在于实现表达和交流,无论是做自媒体,还是做工作报告,亦或者在朋友圈里分享今天的见闻,能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写作之书》这本书给我的启发特别大,按照这本书里介绍的方法,我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在日常交流中,我都更能清晰的表达我自己。
相信这本终极实用写作指南也会让你有所进步!

大鹏都会飞 发表于 2021-4-9 07:17:45

「写作技能」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我认为写作技能有三个构成要素(图表 6)。



储备表达方式
第一个是「表达方式的储备」。也就是说如何把所想表达出来。例如词汇、修辞手法、有效的表达方式,等等。这些只能靠储备。
我的做法是,看书的时候,把觉得「写得真好」的句子摘抄在小本子上,走到哪儿带到哪儿,一遍遍地反复看。这样一来,这个表达方式就变成自己的东西、内化于心了。
还有,灵活运用同义词词典。估计很少人会有同义词词典,但这却是一个非常便利的工具。也有同义词词典的 APP。在这类 APP 中,输入自己要使用的词进行检索后,与其意思相近的词就会全部跳出来。我用的就是「角川同义词词典」的 APP。
例如,输入「管理」进行检索,就会跳出以下同义词:支配、左右、统率、统帅、统治、控制、制约、统括、约束、把握、掌管、司令、主持、主宰、差遣、掌握、管辖、所辖、直辖、主管、总括、总揽、总理等。光是知道还有这些词语就是个开心的事,同时,还可以选择最贴切的词语来表达所想并使其成为习惯,这对于写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没有程序(运用能力)就写不好文章
写作技能的第二个要素就是「造句方法」,也就是「基本技巧」。大家也许有读到过,句子尽量简短、归纳法、演绎法等说法。基本技巧是必要的。例如,长的修饰语尽量相隔远一点,主语和谓语尽量靠得近一些,等等。没有这些基本技巧,就写不出易懂的文章。
但是,这些基本技巧也只不过是零件。零件固然重要,但如果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零件,也就写不出完整的文章。在这里,就需要掌握第三个要素,也就是「程序(运用能力)」,即归纳想法并将之精练成文章的过程。本书中,将对这个「程序(运用能力)」进行详细说明。
只有掌握了这三个要素,才能真正拥有「能写」的自信。书店里摆着的关于「写作技能」的书中,大多数讲的都是第一个要素——表达方式的储备以及第二个要素——基本技巧(图表 7)。例如,有很多类似《成年人的文章礼仪讲座》的书中会这样总结: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这样写。经常出现的有:「知道了」和「我明白了」(此处原文使用的是日语中「知道」的敬语——译者注)。这时应该使用哪一个?「知道了」较为失礼请不要使用,而应该使用「我明白了」等。也许并没有很多人注意到,这类书中讲的就是这些细微的技巧。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你所知道的那些高效率提升写作水平的暗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