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神磊磊:内容创业时代需有“真功夫”
自称“以读金庸为主业,靠读金庸养家糊口”的王晓磊被认为是“当今自媒体写作的才华担当”,他笔名六神磊磊,曾为时政记者,如今坐拥千万粉丝,文章脑洞大开,诙谐间却能针砭时弊,篇篇阅读量十万加,经常刷爆朋友圈,让人大呼过瘾,创造了自媒体写作的奇迹。最近他的新书《六神磊磊读唐诗》出版,音频版也于近日正式上线。六神磊磊应郑州松社书店之邀来到郑州,并接受记者采访。他说,任何一个行业,别看密密麻麻都是人,努力往上一点,人就少一大片。学问的境界有“真学、真懂、真信”。“对金庸、对唐诗,我是真学了,真正下功夫去读通透,读通透了才能写的有趣,才会有人愿意看。”随着“六神磊磊读金庸”公众号的走红,王晓磊更习惯于大家称呼他为“六神磊磊”。公众号里的磊磊充满了侠气,现实生活中的他,戴副黑框眼镜,娃娃脸,更多些书生气。
左手金庸右手唐诗
王晓磊曾做过时政记者,后辞职专职打理自己的公众号“六神磊磊读金庸。”王晓磊说,自己很感谢做记者的经历。“记者生涯中,我见过很多不同层次的人,也见证过很多故事,这让我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
王晓磊很擅于“蹭热点”,他说这应该是记者的本能。“既然学了新闻,做了新闻,就希望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
王晓磊因为夏天爱被蚊子咬而不得不经常涂了满身的花露水,结果,周围的人就用花露水的牌子给他起了这个外号。后来,他干脆以此为笔名。很多人认识“六神磊磊”是从他风靡微信圈的“金庸武侠时评体”开始的,他擅长用信手拈来的武侠和历史典故,犀利点评社会现象、时事热点、世间百态。
王晓磊说,所谓的“信手拈来”其实是下了真功夫的。王晓磊从初二开始读金庸,据他粗略计算,他读了十几遍金庸的作品。而在更新文章时,他更是为了某处细节不时地翻看金庸的作品。
从读金庸到读唐诗,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王晓磊说,“读唐诗的人不一定爱金庸,但爱金庸的人一定爱唐诗。”在金庸小说里,经常有唐诗乱入。“比如《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到了赵敏的绿柳山庄,中堂挂的字是唐元稹的《说剑》:白虹座上飞,青蛇匣中吼。杀杀霜在锋,团团月临纽。”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金庸作品已经化为“骨血”融入到了王晓磊的身体里。而王晓磊对于唐诗的储备也是从小开始的。“我小时候读的第一本正儿八经的和唐诗有关的书是《唐诗选集》,至少看了一年,每天都看,有空就看。这本《唐诗选集》里大概有四五百首诗。我现在记得最牢靠的就是这四五百首。”
因着金庸,王晓磊又燃起了读唐诗的激情。“唐诗有着丰富的内涵,有我们想象不到、真正好玩的东西。”而决定出版解读唐诗的书后,王晓磊发现自己在知识上还很不成体系。他习惯于去咖啡店写作,两年多的写作时间里,每次都背着一大包书,常常只是要为了引用书中的某句话。
平视经典“翻墙”读唐诗
有些读者觉得对待像唐诗宋词这样的经典应该严肃待之。但王晓磊却不这样认为,对待经典,不应该低层次地仰望,最好以平视的角度去看。他说,《红楼梦》诞生后很长时间不是经典,而是女孩们在闺阁躲着看的书。又如,唐朝时李世民、虞世南也在不停写诗,但真正引爆唐诗寒武纪的是王勃、杨炯这些当时所谓的“小人物”。
“唐诗宋词就像是花园,我自己就像是那个翻墙的人,对于不敢、不想进去的人,我可以帮他,从里面折几枝花拿给他看,让他知道,原来这里面有这样美的花。”不过,王晓磊也说,他的作品或许不能陪大家很长时间,但走的这一段,能引着人进正门。
在他的《六神磊磊读唐诗》中,诗人王维通过一场“选秀”博得了大唐公主的青睐,诗人们也“刷着朋友圈”、喝酒撸串、在人世间策马奔腾。在幽默风趣的“六神体”中,作者把一段段诗歌的起承转合、爱恨情仇娓娓道来,带你领略大唐精彩绝伦的诗歌江湖,让我们在忍俊不禁中重温最温暖、最风雅的唐诗记忆。
安心码字像蚂蚱一样不断努力蹦跶
“是的,这一生,我终于没什么成就。年轻的时候,我也轻狂过,但和李白呀、高适呀、岑参呀、王维呀相比,我真的差远了,他们都好有才!不过,对朋友,我做到了仗义、友爱、感恩、有始有终;对粉丝,我做到了坚持更新。我写了一千五百多首诗,我做了一个小号该做的事。”
这是“六神磊磊”的一篇成名作《猛人杜甫:一个小号的逆袭》的一段话,这篇文字写出了杜甫的诗歌被后人认知和认可的过程。而这段话套用在王晓磊身上也是适用的。
对于王晓磊来说,从开公号到爆红、从辞职到写书,从拿工资的记者到月入百万的自媒体人,这几年,他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始终不变的是他一直在写作。他觉得,这一切的变化让自己实现了看书、写字的理想,因此日子过得很开心。
“我觉得一个写字的人,随时要做好被人忘记的准备,我们都应该是一只蚂蚱,但是必须是一个不停地学习,不停地充实自己的蚂蚱,我们要努力地蹦达着,然后静静地等待秋后的到来。”
内容创业时代,很多公号都在融资,但六神磊磊却说自己还不需要,“我自己做的这些事情,暂时还不需要很多钱。”来源:大公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