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发布 发表于 2018-10-21 14:33:00

沈从文:矛盾的人生,娶到女神却出轨女粉丝


沈从文


情书


沈从文


一个白日带走了一点青春,
日子虽不能毁坏我印象里你所给我的光明,
却慢慢的使我不同了。


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
永远不会老去,
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
我想到这些,
我十分犹豫了。


生命是太脆薄的一种东西,
并不比一株花更经得住年月风雨,
用对自然倾心的眼,
反观人生。


使我不能不觉得热情的可珍,
而看重人与人凑巧的藤葛。
在同一人事上,
第二次的凑巧是不会有的。


我生平只看过一回满月。


我也安慰自己过,
我说: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次数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与张兆和



  与女神结婚

  这是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早年写给妻子张兆和的一段“情书”。当时,沈从文正在上海公学做老师,张兆和则是他的学生。显然,她是一个娇俏可爱、功课一流的“校花”。更重要的是,张兆和家世显赫,父亲张吉友,在安徽拥有万顷良田,热心结交蔡元培这样的教育界名流,投资教育事业,算是名门望族。


  民国时期,男女婚配是讲究门当户对的,作为来自湘西的“穷书生”沈从文,想要追求张兆和这样的富家名媛,可谓困难重重。何况,沈从文虽说有些才气,但当时并没有成名,在张兆和的那些追求者里,沈从文只能属于“候补”。


  沈从文读过两年私塾,正规学历仅是小学毕业,在北京大学做过“旁听生”。幸好,当时并不只是看学历,更重要的是看能力,因为有徐志摩先生的推荐,胡适先生的提携,沈从文才得以到上海公学任教。


  这所学校在当时可是名校,但是沈从文并不是一个好老师。第一次上课时,他的湘西土话很多人听不懂,前排的学生听得不知所云。他的声音又小,后排的学生又听不清。一小时的讲义,十多分钟就讲完了。然后,他窘迫地望着大家,再也无话可说,只好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一行字:“今天第一次登台,人很多,我害怕了。”沈从文没有经过师范培训,不明白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原理,就直接上台讲课,当然,只能败下阵来。


  沈从文第一次上课就上砸了,这些学生里面就有他的“被追求者”张兆和。可以说,在张兆和这样的新女性眼里,沈从文实在没有什么可取之处,更不用说与之展开“师生恋”了。因此,当自卑木讷的沈从文不敢当面表白,只能给她写情书时,张兆和不动声色,只是把情书编了号,然后,始终保持沉默。


  这种沉默对于处于单相思的沈从文来说,是相当可怕的。试着想想吧,如果张兆和直接回信拒绝,可能沈从文就死心了。然而,她只是冷处理,既不接受,也不反对,这就给沈从文留下了一线生机,带来了无尽的相思之苦。


  男女之间的相思是一种病,学校里的风言风语,像涟漪般迅速扩散,都说沈从文因为追求不到张兆和要自杀。看来事情闹大了,张兆和情急之下,只好拿着沈从文的全部情书去找校长胡适先生,当面就说:“老师老对我这样子。”


  胡适先生答:“他非常顽固地爱你。”


  张兆和马上回了一句:“我很顽固地不爱他。”


  胡适先生则表示:“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说,做个媒。”


  张兆和连忙说:“不要去讲,这个老师好像不应该这样。”


  因为是沈从文的朋友,胡适先生当然对张兆和说了一大通的好话,希望她再考虑考虑。而对于沈从文,胡适也写信劝他,不必太为难自己,伤了心也损了名声。可是,沈从文开弓不收回头箭,在以后的三年零九个月里,他发动的主要攻势,便是长篇累牍的书信追求。有一次,情书居然写了六页,算是发挥了作家舞文弄墨的专长。古人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靠着这些情书的表白,张兆和见证了一个男人对她至死不渝的爱恋,最终,也成就了二人之间的姻缘佳话。

  沈从文婚外恋


  张兆和如何被沈从文的痴情打动?流传的资料甚少,总之,那发表过自己独立恋爱观的少女张兆和与沈从文结婚了。那是爱吗?或许张兆和自己也不知道,那也许是女性对爱护和关怀的反应,那是一种被动的感情,绝大多数女人以为那就是爱。


  婚后两人的矛盾很快就显现出来,沈从文是小说家,对爱情的追求,多了一层美妙的幻想,心目中的女神实实在在的出现在他的生活中,为他生子,为他操持家务,女神的光环褪去,先前因距离镀上的千万层金光银光也渐渐消失。


  婚后没多久沈从文就遇见了第三者高青子,开始了长达8年的婚外恋。高青子是文学女青年,也是沈从文的铁杆粉丝。与沈从文的第二次见面,她刻意按照沈从文小说里的人物形象打扮自己,向沈从文传达一种无声的信息,敏感多情的沈从文自然心领神会,两人越走越近。


  沈从文情感上受到高青子的吸引,但理智上还是要留在张兆和身边,因此他矛盾而痛苦。他找到林徽因讨经验(你懂的),尽管林徽因同情沈从文的处境,她还是劝他要收束“横溢的情感”。但沈从文并没有听从劝告就此刹车,尽管流言甚嚣尘上,两人来往依旧密切。沈从文有篇小说《看虹录》,讲述男作家深夜探访情人的故事,窗外雪意盎然,室内炉火温馨,心灵早已相通的两人,在愉悦的气氛中放纵了自己。沈从文采用这种极压抑又直白的方式宣泄他与高青子的爱情。


  与长久的婚姻比起来,短暂的婚外恋要脆弱得多,高青子最终选择退出,据说后来嫁了个工程师。
 
  除去他的爱情,沈从文的一生不可谓惊奇,他与许许多多处于那个时期的文人一样,在时代的浪花中飘摇不定。

  但是,他有属于他一个人的风范:平静,沉默,傲然,十分矛盾。




  1、他是坚韧的,是执着的,更是坚强的,认准的理不轻易改变,认准的路也不轻易更改。


  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方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1923年,沈从文孤身入京,求学无门的他只能写作为生。当时,孙伏园当年主持《晨报》副刊,沈从文投稿给他,将自己钻在“窄而霉斋”中写出的东西送了过去。但他的作品并没有像自己想象中那样被夸赞,孙伏园将那些文章当众粘贴在一起,然后说:“你们看,这文章是一团糟,一塌糊涂!”说罢,还将他的稿子扔到垃圾桶。在当时的环境下,他几乎是身无长物的,冬天穿着夹衣,裹着旧棉絮,忍耐严寒。但他也是富足的,贫寒没有击败他,他也没有因为生计而放弃自己的执着。即便是那样的窘境,沈从文依然愿意到图书馆自行摸索,学习各种书籍,提高自己。


  他是坚韧的,是执着的,更是坚强的,认准的理不轻易改变,认准的路也不轻易更改。他择善固执,对写作、对研究坚持不放,他紧紧地拥抱着自己的工作。二十年,五百万字,他埋头于小说,埋头于创作。于潮起潮落中,他选择了沉浮;于万千磨难中,他选择了坚韧 。




  2、沈从文是骄傲的,也是负责的,他不允许自己去忽悠学生。


  沈从文刚到北京时,一口浓重的湘西口音常常使他羞于开口。因此,在接到胡适的邀请后,他内心充满了不安,甚至是自卑。因为那是清华,是中国顶尖的大学,在这种特有的文人气质下,任何人都没有理由不自卑。但内心的傲然、对文学的渴望都不允许他退缩,他接受了这一份邀请。学校很快就安排了课程给他。但即使是经过无数次的准备,沈从文走进教室的那一刻,面对讲台下坐满的学生,竟然十分钟内空无一言。后来终于开口讲课了,原本排演过无数遍的内容,却只供他讲了不到十分钟。


  沈从文是骄傲的,也是负责的,他不允许自己去忽悠学生。讲完后,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今天是我人生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一个内心有些胆怯的青年,在此时却有了如此之大的勇气,或许,正是内心的傲然不允许他如他人般肆意,他的坦言与直率却赢得满堂喝彩。




  3、他为热爱的东西坚持,哪怕这种坚持在别人眼里仅仅是愚蠢的。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总是与众不同的。解放后沈从文的作品遭到全盘否定,这对于走了半辈子文学路的他无疑是灭顶之灾。但是,想法与众不同的他却选择了别于自怨自艾的另一条路——文物研究。


  当时的沈从文,不论晴雨,每天都会跑到博物馆中观察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很多人认为,他只不过是消磨时光罢了;但他是真正的热爱。当时,沈从文在馆里的地位十分低下,家里的住房又极其窄小,仅仅容的下一张桌子,他和妻子只得轮流使用。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沈从文常常到午门城楼下放上一张桌子,鉴定、收藏文物。而且,不论贵贱,只要看到好的文物,他总会想方设法把他买下来。有的东西馆里收藏,有的则又退给沈从文,他研究的时间长了,东西多了,也就分不清到底是私人的还是公家的。结果公家一并收藏了,他也不在意,接着不断收藏。


  文学或文物,他都是热爱的。他为热爱的东西坚持,哪怕这种坚持在别人眼里仅仅是愚蠢的。正如他自己所言: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总是与众不同。




  4、就是这么一个懦弱的人,在生命的最困难时期,却展现了常人所不及的刚强和勇敢。


  在1968年,沈从文被判做“反动学术权威”,划归牛鬼蛇神的“牛棚”。不住的批斗,不停的劳改,让这个本就自卑的人变得有些懦弱,他妥协了,写下了自我反省,写出了批判的学习材料。但在这场无数人丧失了底线,又丧失了生命的运动中,他坚持住了自己的最后的底线:他从未揭穿过谁,亦从未向谁下过黑手,甚至,他比普通人更加勇敢,在巴金处于很不好的时期,他前去探望,写信慰问。一个在磨难前选择妥协、甚至在压力下选择自杀的人,没有人会认为他是勇敢的。但是,就是这么一个懦弱的人,在生命的最困难时期,却展现了常人所不及的刚强和勇敢。


  1946年,汪曾祺到上海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职业,情绪异常悲观,有自杀的冲动。沈从文知道后,一改往日平和的态度,写了一封信给这个自己昔日颇为器重的学生。在信中,沈从文把汪曾祺“大骂”了一通:“为了一时的困难,你就这样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杀,真是没出息!你手中有一支笔,怕什么?”


  相似的经历,沈从文在自己曾经的基础上,以自己的经验和方法教给弟子为人之道。没错,有一支笔,怕什么?汪曾祺就凭着这一句话,安心写文;就靠着这一支笔,走出了自己的人生。潮起潮落的坚守,以这样一种方式传承。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傲然,以这样一种方式继续。




  5、无言,是内心的倔强不愿使自己呈现柔弱;嚎啕大哭,是内心依然有最柔软的部分。


  在倔强中温柔有时候,回头看看,已经独自走了很远的路,又有时,一句话使我们泪流满面;独自行走,是内心的倔强;泪流满面,是因为其内心的温柔。一位记者问起沈从文先生“文革”时的情形,沈从文先生说:“我在文革里最大的功劳是扫厕所,特别是女厕所,我打扫得可干净了。”记者很感动,就走过去拥着他的肩膀说了句:“您真的受苦受委屈了!”沈从文突然抱着女记者的胳膊,嚎啕大哭,很久很久后,沈从文说:“我对这个世界没什么好说的!”无言,是内心的倔强不愿使自己呈现柔弱;嚎啕大哭,是内心依然有最柔软的部分,台前幕后,相辅相成,只念其温柔且倔强。


沈从文与张兆和



  6、伤痛没有使他沉沦,反而激励他前行,他用自己的满腔才情做出对世界痛苦的回应。


  在清醒中孤独西南联大时期,沈从文就喜欢“淘书”。1945年10月5日,沈从文购得中华书局1936年版的《漆器考》,他在书上写下了这样的句子:“从枪声盈耳中购来;书过于简率,不合用;多错误,少材料。”1958年,接周总理的指示,沈从文开始整理和发扬中国古代服饰。没多久,文革爆发,他凭着记忆几经磨难,耗时17年,写成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伤痛没有使他沉沦,反而激励他前行,他用自己的满腔才情做出对世界痛苦的回应。瑞典汉学家马悦然曾经公开说过,1987年沈从文进入了诺奖评选的最后名单,但那一年获奖的人是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


  布罗茨基做了一个名为《美学高于伦理》的受奖演说:“个人的美学经验愈丰富,他的趣味愈坚定,他的道德选择就愈准确,他就愈自由——尽管他有可能愈不幸。”这描述的便是沈从文的人生。沈从文有着敏锐的直觉,但在现实下又不断地否定自我。建国后,妻子张兆和积极地投身到新中国建设,连上初中的儿子也觉得他“冥顽不化”。无法在家人处得到理解,他又寄托于写作,但内心的恐惧让他不断的抛弃。他迷失在自我的世界里。当众生沉醉于一种普遍的理论时,他独自保留了清醒,这一切又使他远离外界。

  沈从文美文欣赏:



图源百度

时间


  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时间证实一切,因为它改变一切。气候寒暑,草木荣枯,人从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时间,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


  常说到“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生前世界没有他,他无意义和价值可言的;活到不能再活死掉了,他没有生命,他自然更无意义和价值可言。


  正仿佛多数人的愚昧与少数人的聪明,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以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个几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活下去等待死,死后让棺木来装殓他,黄土来掩埋他,蛆虫来收拾他。


  生命的意义解释的即如此单纯,“活下去,活着,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因此次一等的聪明人,同次一等的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虽更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然而生活得失取舍之间,到底也就有了分歧。


  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大别言之,聪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现状,保证习惯。(在世俗观察上,这两种人称呼常常相反,安于习惯的被呼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却成愚蠢家伙。)两种人即同样有个“怎么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的打算,要从人与人之间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即或择业相同,成就却不相同。同样想征服颜色线条作画家,同样想征服乐器音声作音乐家,同样想征服木石铜牙及其他材料作雕刻家,甚至于同样想征服人身行为作帝王,同样想征服人心信仰作思想家或教主,一切结果都不会相同。因此世界上有大诗人,同时也就有蹩脚诗人,有伟大革命家,同时也有虚伪革命家。至于两种人目的不同,择业不同,那就更容易一目了然了。


  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原来如此如此,却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发生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象傻头傻脑,历史上的释迦,孔子,耶稣,就是这种人。这种人或出世,或入世,或革命,或复古,活下来都显得很愚蠢,死过后却显得很伟大。屈原算得这种人另外一格,历史上这种人可并不多。可是每一时代间或产生一个两个,就很象样子了。这种人自然也只能活个几十年,可是他的观念,他的意见,他的风度,他的文章,却可以活在人类的记忆中几千年。一切人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这种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


  话说回来,事事物物要时时证明,可是时间本身却又象是个极其抽象的东西,从无一个人说得明白时间是个什么样子。时间并不单独存在。时间无形,无声,无色,无臭。要说明时间的存在,还得回过头来从事事物物去取证。从日月来去,从草木荣枯,从生命存亡找证据。正因为事事物物都可为时间作注解,时间本身反而被人疏忽了。所以多数人提问到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时,没有一个人敢说“生命意义同价值,只是一堆时间”。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个真正明白生命意义同价值的人所说的话。老先生说这话时心中的寂寞可知!能说这话的是个伟人,能理解这话的也不是个凡人。目前的活人,大家都记得这两句话,却只有那些从日光下牵入牢狱,或从牢狱中牵上刑场的倾心理想的人,最了解这两句话的意义。


  因为说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同懂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异途同归,完全是为事实皱眉,却胆敢对理想倾心。


  他们的方法不同,他们的时代不同,他们的环境不同,他们的遭遇也不相同;相同的是他们的心,同样为人类向上向前而跳跃。


  一九三五年十月



图源百度


  沈从文经典语录


  1、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湘行散记》


  2、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


  ——沈从文《雨后》


  3、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


  ——沈从文《边城》


  4、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总是与众不同。


  ——沈从文《边城》


  5、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


  ——沈从文《致张兆和情书》


  6、有些路看起来很近走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永远走不到头。


  ——沈从文


  7、一个人记得事情太多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体会到太多事情也不幸。


  ——沈从文《边城》


  8、人事就是这样子,自己造囚笼,关着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来崇拜。生存真是一种可怜的事情。


  ——沈从文《边城》


  9、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


  ——沈从文《边城》


  10、生命都是太脆薄的一种东西,并不比一株花更经得住年月风雨,用对自然倾心的眼,反观人生,使我不能不觉得热情的可珍,而看重人与人凑巧的藤葛。在同一人事上,第二次的凑巧是不会有的。


  ——沈从文《沈从文家书》

阴阳五行-高斌 发表于 2018-10-21 16:51:04

{:4_107:}

阴阳五行-高斌 发表于 2018-10-21 16:51:10

{:4_104:}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沈从文:矛盾的人生,娶到女神却出轨女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