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8974761 发表于 2021-5-29 07:14:28


《老子》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儿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能够使自己的心灵一直保持阴阳合一的状态吗?营魄就是指人的心灵,灵魂,本性。能够守护自己的心灵保持如婴儿那样的柔软吗?老子后面说到,婴儿之心是阴阳二气最为冲和的时候。在这里老子所以这么问。选择克制自己的私欲之心就是让自己回归婴儿之心,使阴阳二气冲和。私欲之心只是人心的一部分而已。有私欲还有无私欲。两者阴阳相克。老子才这么问。能够把自己内心的杂念全部清除而没有污垢吗?爱民治国能够做到无知吗?后面老子会说到,最上等的知道就是不知道 所以在这里老子才这么问。阴阳合一即归无。阴阳合一所以是不知道,为雌性,空,虚。正因为我们认识到自己不知道了,才会真心的选择去求知。后面依然会举例子说明,正因为是空,才能发挥空的作用。天门开阖,能为雌乎。能够随天门的开阖,选择做一个母性吗?老子用母性化身万物的道理来教育我们选择克制自己的私欲之心。男女结合,孩子是从母体诞生的。这就是自然规律。之前已经说了,大道冲和了就似一个玄妙母性的产门。老子也所以说爱国治民能无知乎。无知就似母性的产门。正因为无知才能化生有知。人一旦自我而站在维护自我的立场上为人就只会认为自己知道而不会承认自己不知道所以才不求改变。人一旦认定了身外物才是人生的一切,于是认为这就是一种绝顶聪明的有知,如何会选择去求知呢?老子规劝众人选择母性,选择不知道,也就是选择对私欲之心的克制而使阴阳合一归空成母性。只有这样才是顺道而为的选择不知道而求知。明白四达,能无为乎?即对阴阳都非常了解了,能懂得去把握吗?
如何能够做到这些呢?老子又提出对私欲之心的克制方法:生之畜之,生儿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我们能够做到生养了万物,生了却不去占有他,不认为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做到了却不依靠这份功劳而要求别人如何顺从报答自己。发挥了自己的长处使别人健康成长了却不主宰别人,不会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一切,没有自己就没有这个世界的想法。这就是这玄妙大道的德型。

718974761 发表于 2021-5-29 07:25:26


《老子》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儿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能够使自己的心灵一直保持阴阳合一的状态吗?营魄就是指人的心灵,灵魂,本性。能够守护自己的心灵保持如婴儿那样的柔软吗?老子后面说到,婴儿之心是阴阳二气最为冲和的时候。在这里老子所以这么问。选择克制自己的私欲之心就是让自己回归婴儿之心,使阴阳二气冲和。私欲之心只是人心的一部分而已。有私欲还有无私欲。两者阴阳相克。老子才这么问。能够把自己内心的杂念全部清除而没有污垢吗?爱民治国能够做到无知吗?后面老子会说到,最上等的知道就是不知道 所以在这里老子才这么问。阴阳合一即归无。阴阳合一所以是不知道,为雌性,空,虚。正因为我们认识到自己不知道了,才会真心的选择去求知。后面依然会举例子说明,正因为是空,才能发挥空的作用。天门开阖,能为雌乎。能够随天门的开阖,选择做一个母性吗?老子用母性化身万物的道理来教育我们选择克制自己的私欲之心。男女结合,孩子是从母体诞生的。这就是自然规律。之前已经说了,大道冲和了就似一个玄妙母性的产门。老子也所以说爱国治民能无知乎。无知就似母性的产门。正因为无知才能化生有知。人一旦自我而站在维护自我的立场上为人就只会认为自己知道而不会承认自己不知道所以才不求改变。人一旦认定了身外物才是人生的一切,于是认为这就是一种绝顶聪明的有知,如何会选择去求知呢?老子规劝众人选择母性,选择不知道,也就是选择对私欲之心的克制而使阴阳合一归空成母性。只有这样才是顺道而为的选择不知道而求知。明白四达,能无为乎?即对阴阳都非常了解了,能懂得去把握吗?
如何能够做到这些呢?老子又提出对私欲之心的克制方法:生之畜之,生儿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我们能够做到生养了万物,生了却不去占有他,不认为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做到了却不依靠这份功劳而要求别人如何顺从报答自己。发挥了自己的长处使别人健康成长了却不主宰别人,不会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一切,没有自己就没有这个世界的想法。这就是这玄妙大道的德型。

718974761 发表于 2021-5-29 07:28:18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当时社会上的人包括现在普遍人都一致认为对于内心的追求只是一种空无,属于没有意义的追求。因此很多人认为将心比心又怎样?做好人又怎样?这只是一种纯粹的虚无,毫无意义的追求,纯属自寻烦恼,没有金钱物质来的实惠。老子所以继续举例子说明空有空的好,希望众人选择来追求。比如车子中空的部分发挥的作用,比如器皿空的作用,比如房子空的作用。因此空有空的好,有有有的好处。当然就是说,私欲有私欲的好,克制私欲有克制私欲的好。人总归不该走极端,怎么把对于克制私欲之心的这份好而不看重的全部抛弃了呢?
一个国家如何看待这个世界,老百姓自然也跟着如何看待;为人父母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孩子于是也会跟着怎样认为……而这个世界究竟是怎么样的?世界无时无刻都不在改变。谁能真正知道?

718974761 发表于 2021-5-29 11:48:02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 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普遍人总喜欢追求好看的颜色,喜欢听美妙的声音,喜欢吃美味佳肴,喜欢沉迷于打猎的爱好之中,喜欢追求难得之货。一味对于这些的追求的后果是:迷了自己的心眼,失了慧眼,从而看不到事情的真相,听不到事情的真相,感悟不到事情的真相,只沉迷在打猎的爱好中失了本性使心发狂,不知道对生命的关爱与珍惜,使自己沉浸在对难得之货的追求使自然的追求被妨碍影响,造就对别人的伤害。而圣人相反,为了守护内心的阴阳回归大道克制这些追求带来的伤害,从而获得了慧眼,使自己越来越好,大家越来越好。归根结底,老子想说明的是,是众人没来选择对内心的探索才导致社会这样的常态,于是伤害才普遍。

718974761 发表于 2021-5-29 11:50:56


《老子》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遇到荣辱大惊小怪,把祸患看得比自己的身心健康还重要。什么叫做遇到荣辱大惊小怪呢?认为受到荣宠就无上尊贵,受到屈辱就无比下贱。得到了要吃惊,失去了也要吃惊,这就叫遇到荣辱大惊小怪。
这里又提到众人喜欢走极端的做法。从自然的角度上看,受到荣宠与受到屈辱都不值得去大惊小怪的。因为阴阳并存,这都是正常现象,只在于自己如何去看待。依然是那句话,荣就是辱,辱就是荣。关键看是什么立场才导致什么样的结果。换句话说,受到荣辱了又有什么值得尊贵的不得了的?这份心思要消除;同样,受到屈辱了又有什么觉得自己下贱了?这份心思要消除。入道就是要我们拥有一颗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得失。得到必然有失,失去必然有得。这都是自然而然的反应,又有什么值得去大惊小怪的?然而人内心因为阴阳没有合一导致分离的状态就这样轻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受到荣宠了就觉得自己尊贵的不得了,受到屈辱了就感觉无比下贱。这种后果又是谁导致的?统治者更脱不了干系。统治者觉得受到他的荣宠地位所以尊贵,反之就无比下贱。于是老百姓也跟着这样认为才有了荣与辱的概念。阴阳分离这样走极端的后果是什么?置自己的身心健康于不顾而看重这些不该看重的。这就好比长短,长又怎样?短又怎样?长有长的好,短有短的好。长有长的不好。短有短的不好。一切皆自然而然。可是人就是这么的在乎。这样不良的心态如何能够让自己的身心健康呢?老子所以说因为这样连自己的健康与生命都不顾了。
什么叫做把祸患看得比身心健康还要重要?我们因为有祸患是因为我们有自己的健康与生命:因为身体包括健康与生命这样理解才具体些。如果没有这些,还有什么祸患呢?我们因为选择去克制私欲带来的伤害就是使自己的心态平和归于自然,所以身是身心健康的意思。老子一直说阴阳合一。内心合一了,心态归正了,身心当然健康了。有了身心健康才有了生命的意义。难道老子在教我们像动物一样的活着吗?肯定不是了。内心阴阳冲和无私无欲了是最上等的善最上等的德行,守护的是人本来的灵魂,老子当然是教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真正万物之灵的人,又怎么会是教我们活得像个动物一样,一辈子没有意义呢?

所以说能够像看重自己身心健康这样的态度去看重天下的人,才可把天下交付给他,能够像爱护自己的身心健康那样去爱护天下的人才可把天下托付给他。
顺道而为自然百利而无一害,因为伤害已经被选择克制了。老子的世界观其实就这样现实只要选择就很容易做到然而就这样成了空谈。因为众人都选择放纵私欲之心去了。

718974761 发表于 2021-5-29 11:53:38

《老子》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遇到荣辱大惊小怪,把祸患看得比自己的身心健康还重要。什么叫做遇到荣辱大惊小怪呢?认为受到荣宠就无上尊贵,受到屈辱就无比下贱。得到了要吃惊,失去了也要吃惊,这就叫遇到荣辱大惊小怪。
这里又提到众人喜欢走极端的做法。从自然的角度上看,受到荣宠与受到屈辱都不值得去大惊小怪的。因为阴阳并存,这都是正常现象,只在于自己如何去看待。依然是那句话,荣就是辱,辱就是荣。关键看是什么立场才导致什么样的结果。换句话说,受到荣辱了又有什么值得尊贵的不得了的?这份心思要消除;同样,受到屈辱了又有什么觉得自己下贱了?这份心思要消除。入道就是要我们拥有一颗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得失。得到必然有失,失去必然有得。这都是自然而然的反应,又有什么值得去大惊小怪的?然而人内心因为阴阳没有合一导致分离的状态就这样轻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受到荣宠了就觉得自己尊贵的不得了,受到屈辱了就感觉无比下贱。这种后果又是谁导致的?统治者更脱不了干系。之前已经说了,一个国家是怎样看待这个世界的,老百姓自然也跟着这样认为;同理,一个家庭是怎样看待这个世界的,孩子也跟着这样认为。统治者觉得受到他的荣宠地位所以尊贵,反之就无比下贱。于是老百姓也跟着这样认为才有了荣与辱的概念。阴阳分离这样走极端的后果是什么?置自己的身心健康于不顾而看重这些不该看重的。这就好比长短,长又怎样?短又怎样?长有长的好,短有短的好。长有长的不好。短有短的不好。一切皆自然而然。可是人就是这么的在乎。这样不良的心态如何能够让自己的身心健康呢?老子所以说因为这样连自己的健康与生命都不顾了。
什么叫做把祸患看得比身心健康还要重要?我们因为有祸患是因为我们有自己的健康与生命:因为身体包括健康与生命这样理解才具体些。如果没有这些,还有什么祸患呢?我们因为选择去克制私欲带来的伤害就是使自己的心态平和归于自然,所以身是身心健康的意思。老子一直说阴阳合一。内心合一了,心态归正了,身心当然健康了。有了身心健康才有了生命的意义。难道老子在教我们像动物一样的活着吗?肯定不是了。内心阴阳冲和无私无欲了是最上等的善最上等的德行,守护的是人本来的灵魂,老子当然是教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真正万物之灵的人,又怎么会是教我们活得像个动物一样,一辈子没有意义呢?

所以说能够像看重自己身心健康这样的态度去看重天下的人,才可把天下交付给他,能够像爱护自己的身心健康那样去爱护天下的人才可把天下托付给他。
顺道而为自然百利而无一害,因为伤害已经被选择克制了。老子的世界观其实就这样现实只要选择就很容易做到然而就这样成了空谈。因为众人都选择放纵私欲之心去了。

718974761 发表于 2021-5-29 11:55:16


《老子》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大道看不见说他平坦;听不见,说他稀少;摸不着说他微小,用这个三种方式都不能了解大道。所以统称他为一字。说一,就是阴阳合一,上面看不见光亮,下面看不见阴暗,没办法用语言来形容,因为他不是一种物体。迎上去看不见他的头,跟着他看不见他的尾。只能说因为道的产生,才有今天一切的有,能够从放纵私欲之心的有探寻到世界的开始的无,这才是真正的大道。第一章已经说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使放纵私欲成为的有,使这样的有归无,就回到了天地的开始。我们能够选择转换使有归无,于是就明白了大道的规律,真正的大道。

大道是人内心的潜意识,婴儿之心,我们本来的纯真。老子做了这样的形容。不选择克制私欲之心的人总习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看问题,用放纵私欲之心的方式来理解他,认为大道有形,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放纵私欲之心那叫有,克制私欲之心是使有归无。明白了这样的规律这样的从有到无的转换过程就懂得了世界的开始,这才是真正的大道。人生的终点就是人生的起点。这就像地球绕着太阳转了一圈又开始下一圈;就像地球的自转了一圈又一圈…什么又是终点?什么又是起点?一切仅此而已。

718974761 发表于 2021-5-29 11:56:13


《老子》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古代善于做士人的人,精微神妙,心神与大道相通,深不可识。正因为不可识,故勉强的对他作一些形容。好像是冬天过河,又好像是害怕四邻,端庄的像个客人,又好像是冰雪在融化。敦朴像未凿的玉石,空旷像大川深谷,混混沌沌像个浑浊。谁能保持浑浊,静下来徐徐让他自己澄清。谁能长久安静不动,静中生动焕发生机。保有大道的人不要盈满,正因为不盈满,所以才能保持天性如旧而不重新造就。
这里老子就说到一个人使自己回到人之初心境的状态,私欲之心归无达成阴阳合一的表现。不盈满就是指私欲之心所带来的伤害被克制到恰到好处的状态,好一半,坏一半坏被承载向着好的一面看齐,所以阴阳合一不盈满。这就是大道本来的样子,人之本性本来的样子。我们潜意识本来的样子。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打开内心所有的心结,绝对性的想法,还有情绪的释放。所有心结打开了,情绪释放完毕,心灵归空于是回归自然本来的自己,也叫天人合一。克制私欲而成人,克制私欲达到阴阳合一所以是天人合一。


718974761 发表于 2021-5-29 20:23:52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心灵达到阴阳合一婴儿之心的状态了,守护着这样的状态所以心灵寂静。使自己保持这样阴阳合一的状态,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万物从有到无的转换过程。万物归无叫做静。能够使阴阳合一了就回到了性命。因为一阴一阳之谓道,有了道才有了性命。我们要想自己的心态自然,心态归真归正,就必须要选择克制私欲之心带来的伤害懂得把握阴阳。懂得把握阴阳了就能使自己的心灵归空归静,维护这样的阴阳合一就是永恒的大道。明白了这样阴阳合一一直的转换叫做明,明即大智慧。我们明白了使有归无这样一直的阴阳转换就拥有了大智慧。不知道这样阴阳之间的转换就会放纵私欲之心制造伤害。知道了阴阳合一本来的样子,心态正了,虚怀若谷所以能够包容万物,胸怀宽广能够包容万物了于是就能做到公正,能够做到公正了就能当王,王就是天,天就是道。这指的其实孙悟空了。孙悟空乃齐天大圣。孙悟空就是天。道就与天地一样长久,一个人入道了就善于解决问题,一辈子都不会遇到困阻。像孙悟空这点就表现的相当明显,喜欢挑战困难,相信阴阳相克,相信世上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解决了问题阴阳所以归正。这就是长生久视之道。
然而时到今天,也没几人选择向着孙悟空,而是为了钱钱钱。满脑子装着这样一个想法:挣钱。一个个的钱奴房奴……钱只是身外物。钱很重要,可是钱却成了人生的一切又如何能够让自己对自己的心灵能够明?人生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选择问题。老子说孙悟空就是天。孙悟空就是王。可是没人向着这个天这个王,天又如何成为天成为王呢?选择对私欲之心伤害的克制是无害的选择。可是没人来选,这才是根本问题。如果孙悟空成为天成为王了,那这个世界何其的美好就指日可待了。是不是呢?愿意选择就不再是空谈。不愿意选择自然会说他是空谈。

718974761 发表于 2021-5-29 20:25:59


《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最上等的统治者大家知道有这么个人。就像如果是孙悟空当政的话,只管做好自己的榜样,看重后果。如果出现不好的后果进行反思改进把伤害去除回归正道。人性最缺的是什么?是对自己内心的了解,缺的是能够洞察人心的慧眼。人性最缺的是大智慧。这才是做好榜样最重要的一点,而不是把挣钱放在第一位,似乎有了钱就有了一切的认知。次一等的统治者大家都热爱他称颂他。这就像如来,打着多么好的招牌,把自己说的多么多么的好,然而自己造就的严重后果他却看不到;再次一等的统治者,老百姓就是害怕得罪他惹他不高兴的迎合他。这就像玉帝的行为,认为自己多么的君子多么的好心多么的包容然而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无从改正,对社会造成的伤害更看不见;再下一等的统治者,百姓就要辱骂他。
伤害都来自以自我为中心,只站在自己的立场片面的看问题,只看重身外之物。
老子对婴儿之心对释迦摩尼,对孔子,对那些暴君都非常了解,所以才有了这四种统治者的类型。他推崇最上等的统治者,即自己的大道,自然而为,也就是人之本来,婴儿之心,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心猿,人之本性。
人之本性皆向上向善。由此可见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老子接着进行了总结,归根结底是因为信任不够才导致了不信任。信,可以理解为对科学真理真诚的信仰。什么叫科学真理?这里更确切的指大道的阴阳合一。人性的私欲之心只是世界的一部分。这就像长的概念。有长必定有短。我们只是选择私欲之心看到这样选择的好处却看不到不好的地方而维护放纵私欲之心的选择当然就只是一种走极端的做法。走极端必然使心灵的天平失衡。心态不正了,信任也就不够了,于是对科学真理也看不到了。由此看来,懂得信任还是一份深深的大智慧。
页: 1 [2] 3 4 5 6 7 8 9
查看完整版本: 解读《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