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8974761
发表于 2018-6-21 15:23:58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心灵达到阴阳合一婴儿之心的状态了,守护着这样的状态所以心灵寂静。使自己保持这样阴阳合一的状态,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万物从有到无的转换过程。万物归无叫做静。能够使阴阳合一了就回到了性命。因为一阴一阳之谓道,有了道才有了性命。我们要想自己的心态自然,心态归真归正,就必须要选择克制私欲之心带来的伤害懂得把握阴阳。懂得把握阴阳了就能使自己的心灵归空归静,维护这样的阴阳合一就是永恒的大道。明白了这样阴阳合一一直的转换叫做明,明即大智慧。我们明白了使有归无这样一直的阴阳转换就拥有了大智慧。不知道这样阴阳之间的转换就会放纵私欲之心制造伤害。知道了阴阳合一本来的样子,心态正了,虚怀若谷所以能够包容万物,胸怀宽广能够包容万物了于是就能做到公正,能够做到公正了就能当王,王就是天,天就是道。这指的其实孙悟空了。孙悟空乃齐天大圣。孙悟空就是天。道就与天地一样长久,一个人入道了就善于解决问题,一辈子都不会遇到困阻。像孙悟空这点就表现的相当明显,喜欢挑战困难,相信阴阳相克,相信世上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解决了问题阴阳所以归正。这就是长生久视之道。
然而时到今天,也没几人选择向着孙悟空,而是为了钱钱钱。满脑子装着这样一个想法:挣钱。钱只是身外物。钱很重要,可是钱却成了人生的一切又如何能够让自己对自己的心灵能够明?人生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选择问题。老子说孙悟空就是天。孙悟空就是王。可是没人向着这个天这个王,天又如何成为天成为王呢?选择对私欲之心伤害的克制是无害的选择。可是没人来选,这才是根本问题。如果孙悟空成为天成为王了,那这个世界何其的美好就指日可待了。是不是呢?愿意选择就不再是空谈。不愿意选择自然会说他是空谈。
718974761
发表于 2018-6-22 22:16:45
《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最上等的统治者大家知道有这么个人。就像如果是孙悟空当政的话,只管做好自己的榜样,看重后果。如果出现不好的后果进行反思改进把伤害去除回归正道。人性最缺的是什么?是对自己内心的了解,缺的是能够洞察人心的慧眼。人性最缺的是大智慧。这才是做好榜样最重要的一点,而不是把挣钱放在第一位,似乎有了钱就有了一切的认知。次一等的统治者大家都热爱他称颂他。这就像如来,打着多么好的招牌,把自己说的多么多么的好,然而自己造就的严重后果他却看不到;再次一等的统治者,老百姓就是害怕得罪他惹他不高兴的迎合他。这就像玉帝的行为,认为自己多么的君子多么的好心多么的包容然而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无从改正,对社会造成的伤害更看不见;再下一等的统治者,百姓就要辱骂他。
伤害都来自以自我为中心,只站在自己的立场片面的看问题,只看重身外之物。
老子对释迦摩尼,对孔子,对那些暴君都非常了解,所以才有了这四种统治者的类型。他推崇最上等的统治者,即自己的大道,自然而为。
老子接着进行了总结,归根结底是因为信任不够才导致了不信任。信,可以理解为对科学真理真诚的信仰。什么叫科学真理?这里更确切的指大道的阴阳合一。人性的私欲之心只是世界的一部分。这就像长的概念。有长必定有短。我们只是选择私欲之心维护放纵私欲之心的选择当然就只是一种走极端的做法。走极端必然使心灵的天平失衡。心态不正了,信任也就不够了,于是对科学真理也看不到了。由此看来,懂得信任还是一份深深的大智慧。
《老子》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被分离了,大道所以被废了,一个个走极端的选择放纵私欲之心于是才有了所谓的仁义的说法;为了私欲之心的维护与追求才产生了伪智慧;家庭不和睦了,长者用孝要求小辈顺从自己,小辈谈慈爱,希望自己被尊重。国家因此混乱,才有了所谓的忠臣。
总归而言,任何观点立场不同,看法会完全不一样。我们站的角度不同,看到事物的样子也会不一样。老子所以说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一切只是如此而已。既然如此,如果只选择片面的看待问题还要去进行维护是不是就产生恶造就对社会的无穷伤害了?人为所以能够被支持吗?
依然,以自我为中心的绝对性的看待问题坚决要不得。
老子在这里依然在继续说明第二章的观点: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的观点。只有选择克制私欲之心带来的伤害使阴阳合一的顺道而为才是能够把国家治理好的唯一选择,不然给社会造就的伤害就无止境了。
这就比如一个人非得认为一米就是长,强制性的选择去维护这样的观点,不认同的人只有被打击。社会为何会乱?伤害为何会产生就显而易见了吧?任何看法只是相对而言。立场不同结果完全相反。一米是长是相对于比一米短的而言的,站在比一米长的角度,一米还能是长吗?同理,关于什么叫仁义?什么叫智慧?什么叫孝慈?什么叫忠臣都是相对而言。如果换个立场看结果同样相反。社会为何这样伤害不断?这都不是这样人为的造成的吗?
同理,像现在的社会只谈搞市场经济一心一意挣钱好吗?正因为如此选择入道又成了空谈。一谈绝对,伤害所以来临。南辕北辙,自相矛盾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然而又有多少人在做着南辕北辙,自相矛盾的事呢?
老子继续说明维护阴阳合一选择大道才是唯一的选择。
718974761
发表于 2018-6-22 22:54:41
《老子》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断绝圣明抛弃智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利益;断绝仁爱抛弃正义,人民就会恢复孝慈;断绝巧妙抛弃了便宜,盗贼就没有了。这三条作为文明教化不行,所以要使人们认识到各自的归属,显现纯素,持守质朴,少私寡欲。
老子依然在规劝众人片面的绝对性的看待问题行不通,不能作为教化众人的方法,这样只会增加无穷的社会问题却不能解决问题。如果断绝了这些片面认为、绝对性的看法,带领众人一起来认识他,全面的看待分析,老百姓就好了,人们也就恢复孝慈,孝与慈阴阳合一,盗贼也就没有了。所以,选择克制私欲之心入道使阴阳归真保持朴素,少私寡欲就行了。这才是能够把国家治理好的唯一选择。
《老子》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其若海,飘兮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选择克制私欲之心带来的伤害使内心阴阳合一回归正道是让自己能够没有烦恼的唯一选择。别人顺从你与不顺从你,相差多少呢?别人说你好与说你坏又相差多少呢?别人害怕的事自己也不得不跟着去害怕,那让自己害怕的事就无边无际了。大家都兴冲冲这样去做如同享受盛宴,如同登台游春。我独自淡泊平静不动声色,混混沌沌,如同个还不会笑的婴儿。独自彷徨,好像无家可归。大家都有余,我独自若不足。我就是个愚人的心思啊。俗人都明明白白,唯独我昏昏沉沉,俗人都精察明辩,唯独我糊里糊涂。恍恍惚惚如同漂浮在大海上,恍恍惚惚如同是无岸可靠。大家都有用,唯独我顽钝鄙陋。我自己与别人不同,只看重天性的滋养。
选择入道的人太少有了。老子把自己的心境与众人进行鲜明的比较,就像现在一个个选择一心一意努力工作努力挣钱一样,这不合大道,私欲之心所以那么重。社会所以不能和谐。
依然,老子继续说明只有选择大道才是消除一切烦恼的选择。别人顺从与不顺从又怎样呢?别人说你好说你不好又怎样呢?然而回归现实,这却是常态。一个个就这样的从众,跟着统治者那样的去做。一个个就这样站在老子的对立面:希望自己被别人顺从,不顺从就不高兴,有着绝对性的好与坏的概念,别人说不好就不高兴,好就高兴。一个个就这样积极的去做。而老子凭借着对阴阳的深刻认识与众人相反,对这一切都无动于衷,保持着婴儿之心如同个不会笑的婴儿,如同无家可归。毕竟与老子这样心境的人太少有了。大家都追求身外物看似富足,而他只追求内心的阴阳合一却看似不足。在众人的立场,老子就是一个愚人的心,视金钱如粪土根本不在乎。不这样选择的人只觉得不可理喻了。金钱是什么?金钱是人类的工具,是用来做好事的而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一个个都觉得自己聪明,对一切都明明白白,而老子却相反,他昏昏沉沉。众人都觉得自己精察明辩,而老子却糊里糊涂。大家都觉得自己有用,而老子就成了无用。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众人的选择与老子是相反的。唯独老子重视对天性的维护。天性就是我们的母亲。因此说,立场不同,看法完全不同。
站在众人的立场,老子就成了这样的状态。实际上是吗?站在老子自己的立场上说,老子对这一切尽收眼底太明白了。他知道站在众人的立场,众人如何看待他,才描绘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而站在他的立场上看,他拥有洞察他人内心的能力,只是因为不同的选择而导致何种结果。他对内心太了解了。众人并不了解他,而他却能了解众人。他站在世界至高点看世界,而众人却在山脚下洋洋自得,却因为外在让自己极度高兴又让自己极度忧愁。
一个个对内心都这样的不了解,还要认为自己多聪明。就因为这样的心态造就了对社会多少的伤害,然而一个个都不得而知还要认为自己精察明辨。一个个都不愿意回归正道的学好,而一个个把好坏却分的清清楚楚向着所谓的好看齐。老子所以说他们是俗人。
私欲有私欲的好要保留。私欲有私欲的不好要选择遗弃。阴阳合一了社会才会美好。只为了私欲而活,一心只为了身外物而忙碌一生。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就带领着老百姓如此的选择又如何能够让国家强大呢?
718974761
发表于 2018-6-22 23:09:31
《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伟大的道德只遵循大道。像众人所认为的好就是好吗?人们总要选择绝对性的看待问题因而造就的无穷的伤害却不得而知。
大道的存在恍恍惚惚。他只遵循阴阳合一的做法,伤害显示了一定要去除。老子因此反复强调劝化众人不要如此片面绝对性的看待问题,不能放纵私欲之心。大道遵循人性的独立自主所以是阴阳合一。他维护自己的独立自主和维护别人的独立自主。像众人这样绝对性的看待问题只会使内心受到干扰而无法独立自主,于是对外在的看法才这么的在乎。
大道看不见摸不着,然而确实是存在的。说白了,他就是我们的潜意识。老子能够感受到他的存在,更感受到了他的规律。从古至今,他知道众物会是这样,靠的就是这个大道。
心被扰了,老子从小到大就通过这样的选择让自己这样健康的成长着 ,时刻守护着本来的心使心保持着阴阳合一的状态。他就凭借这样的心境来感悟大道,明白了自己生来最真实的心。
想要让自己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选择亲身去体会就能深刻明白。而现实最重要的就是因为没人来选择所以没人懂。大道这样美好的选择于是就成了不现实,只成为了空谈。
718974761
发表于 2018-6-23 22:11:52
《老子》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老子用世界万物皆相对而矛盾的存在的阴阳合一的道理讲述阴阳合一的重要性。因为委屈而选择保全,因为弯曲而自然向直的一方发展,因为有低洼才会有盈满,因为有旧的才会有新的,因为少了才会想要多,因为想法多追求多充满了头脑而不化解成少就会使自己迷惑。这都是自然规律。所以圣人保持对阴阳合一的守护为天下式。不自我表现,不以自我为中心的绝对的看待问题,使自我与无我达成阴阳合一因此对内心明白;不自以为是,不认为自己就是对的,因为阴阳乃是形影不离的两兄弟,对的也是错的,错的也是对的,于是一直不断的使不好的转换成好的,使自己永远保持这样阴阳合一的心态而深刻明白阴阳的道理;不自我夸耀觉得自己有本事,只谈默默的去做,善于反省自己的错误进行改正把每件事做好,重视好的后果因此有功劳;不自高自大而为人谦逊,深藏不漏,一直保持探寻自己和别人的错误进行改正的做法使阴阳合一所以才能保持长久。正因为不这样去争所以没有人能够争。圣人就这样保持着一直的成长永不懈怠。古时所说的委屈才能保全的话,怎么能是空话呢!这才是真正能够使阴阳得以合一而回归天道的根本做法。
再比如说因为我们吃的被消化了吸收了,废物排出去了,能量消耗了所以饿了,饿了就会选择吃饭,吃饱了于是又进行自然的消化吸收排解,能量消耗这样反复循环的过程。这就是阴阳不断转换的过程:比如饱了,饿了……还有冷了热了不断的转换过程;病了健康了阴阳之间不断的转换等等等。这才是大道的本质。阴阳之间的转换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人心也该顺应这样的规律,不自以为是,不认为自己就是对的,不认为自己有本事有功劳,不自高自大,不自我显耀,选择克服这些自是争先争功显耀自己的的德行使自己心态平和,这才是大道。
《老子》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想法少才合乎自然。因此风不会刮一早晨,暴雨不会一整日的下。谁让他做到此的?天地。天地尚不能使它长久又何况是人呢?
这里又说到人的想法多不合自然规律的做法。
正因为想法多,所以追求多。于是一个个都追求各自所相信的而得到各自所相信的。因此追求大道的同于大道;追求德的也同于德;追求失的同于了失。追求大道的,大道也乐意得到他;追求德的,德也乐意得到他;追求失的,失也乐意得到他。总而言之,因为信任不足了才导致了各自的不信任,于是产生了这么多各自的追求。
人生其实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大道。然而因为人的想法多而导致了形形色色的追求而走上各自所相信的路。一个个就这样远离大道而走上小道上去了。
《老子》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再次强调:踮起脚跟走不稳;故意跨大步走不远;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对内心明白;自以为是自认为自己就是对的不能显示自己的真本事;自我显耀显示不出自己的功劳;自高自大不能长久这样的自然规律来说明,只有克制这些不合自然规律的做法选择阴阳合一回归大道才能使内心平衡而回归本性。这些对于大道而言都是多余的行为。万物都讨厌的,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为什么说万物都厌恶的?因为这些属于阴性,是要被克制被承载的。他们是使我们心理不能健康的本质原因。这些就像我们身体的病菌一样。任病菌肆无忌惮了,我们就要生病了。只有把病菌克制住了使他们发挥正面作用,我们才能得以健康。
718974761
发表于 2018-6-25 15:10:10
《老子》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自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一种物体由一阴一阳的组合而形成所以叫混成,在天地生成前就生成了。无声无形一直保持着阴阳合一的状态而不改变,一直这样使阴阳保持着合一的状态而永远不停止,可以看成是天下的母亲。因为世界万物皆来于大道,所以可以称为世界万物的母亲。我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自己把他取名叫道,并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大到无边叫做逝去,逝去叫做遥远,遥远可返回本原回归本来的阴阳合一。因此是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这比如我们人体。由细胞组成组织,由组织组成器官,由器官组成我们人体。各个器官都正常工作了,我们就表现出了健康的状态。而细胞就是各自阴阳合一的整体。这就是一个世界;由细胞组成组织又是阴阳合一的整体。这又是一个世界;由组织组成器官,这又是阴阳合一的整体,仍然是一个世界;而这些器官共同组成我们的人体。一个人又是阴阳合一的整体。这依然是一个世界;由相同血亲的人组成一个家庭。这也是阴阳合一的整体,也是一个世界;由无数家庭组成一个国家,同样是阴阳合一的整体构成一个世界;人的生理是一个世界;人的心理也是一个世界;生理与心理阴阳合一又构成一个世界。再比如我们的潜意识也是阴阳合一的整体也是一个世界……
老子说到,人法地,即人与地达成阴阳合一组成一个世界;地法天即地与天达成阴阳合一构成一个世界;天法道,天与道达成阴阳合一构成一个世界;道法自然即阴阳合一成自然的样子构成一个世界。一阴一阳之谓道 。道就是一阴一阳构成的世界。道是最大的,因为世界万物皆来源于道。
老子由此就告诉统治者,要想把国家治理好,唯有让自己有意识的向着地与地达成阴阳合一的整体。这样说,要学习的东西就太多了。地可以说是地面上的一切物体。探寻他们是如何使阴阳合一的而后跟着去学习。比如我们的各个器官无时无刻不在尽职尽责的工作。要说人法我们的器官也可以这样说。像我们的器官有任何私欲之心吗?一个个都在默默无闻的发挥自己的功能而毫无所求。因为大家是一个整体。谁不能正常工作了,我们就不健康了。对于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也是一样的道理,统治者与老百姓是一个整体。只有统治者好了,大家才跟着好了。如果统治者放纵私欲之心能够让大家好吗?一个国家可以视为一个人。统治者就好比我们的大脑。如果我们的大脑搞专制,谈安排,放纵私欲之心于是造就器官不能正常工作,于是我们就要受累了甚至活都活不成了。私欲之心能够被放纵吗?私欲之心的克制不重要吗?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如果不能克制自己的私欲之心那么对社会造就的伤害将会是何其的巨大?这是可以想象的。因此说人也是一大。
《老子》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老子依然讲阴阳。重与轻达成阴阳合一,静与躁达成阴阳合一。而重是轻的根本,静是动的主宰。为什么这么说呢?老子所以说圣人出行不离开所需的车马随从。虽然受人瞻仰的光荣,但安然处之不在乎这些东西。
谁都爱这些被众人瞻仰的光荣都想去得到,然而圣人并不是为了这些光荣而活而拼搏的,只是因为一颗自然无私无欲的心所以并不在乎这些,能够选择去追求而后又能做到不在乎不看重。为什么一个大国的君主要把天下看得比自己还轻呢?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又为何如此的只看重自己却看轻天下呢?看轻了天下就失去了根本,以自我为中心任私欲而轻举妄动就失去了主宰。
老子依然由此说明阴阳合一的重要性。那如何去合呢?这里就说到了重为轻的根本,看重重,使轻向重看齐与重阴阳合一。静为躁的主宰,看重静,使躁向静转换与静阴阳合一。因此上一章说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顺序。
像私欲之心就得向自然的无私无欲看齐而阴阳合一,自我就得向无我看齐而阴阳合一。后面还会说到阴阳合一是以负阴抱阳式而存在着的。阴就得被承载而向阳看齐与阳达成阴阳合一。所以重,静,自然的无私无欲,无我就属阳性,而轻,躁,私欲之心,自我就属于阴性,需要被阳性承载并向阳性看齐因而才达成负阴抱阳式。
再比如阳光与黑暗。阳光属阳,黑暗属阴。阳光与黑暗的组合于是黑暗就被阳光承载而显示阳光。
这一章老子就在讲述负阴抱阳式的使阴阳合一的自然规律。同样,选择克制私欲之心使心态平和,拥抱自然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统治者应该向这边看齐,而不该看重自己的私欲之心而轻视天下自然的健康,同样不能任自己的私欲轻举妄动而远离大道。由此说明以身轻天下的做法不合自然规律。
《老子》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因为懂得了阴阳之道,善于行为的人看不出痕迹,善于说话的人没有漏洞;善于计算的人不用筹策;善于关闭的人即使不用门栓也打不开,善于打结的人即使不用绳子也解不开。其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掌握的阴阳之道才做到的。
因此圣人因掌握的阴阳合一之法善于救人而没有被遗弃的人,总是善于救物而没有被遗弃的物,这就走上了拥有大智慧的路。
圣人带领着众人,众人跟着走上了大道做到了对于心灵的守护克制了因私欲而带来的伤害,世上没有伤害了,所有人自然被救了。所以说圣人善于救人。对于物的维护的道理也是一样的,物也被救了,没有被抛弃的物。人人都回归本性守护自然的天性,真正成为万物之灵的人。一个个都心怀大爱精神与天地同在,所谓到达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世界只会越来越美好,哪有被弃的人,被弃的物?人人都拥有大智慧懂得救人懂得救物了,当然就没有被遗弃的人和物。相反,对于只会放纵私欲之心的人也只懂得如何放纵别人的私欲之心而不可能懂得克制。选择不同,结果就会如此的天壤之别。为什么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克制与放纵是对立的。那么选择放纵的人与选择克制的人就成了对敌。当然,老子乃大道中人拥有最高级的善念,因此一直都是苦口婆心的规劝,对大家为何如此不懂很明白。放纵私欲之心的人于是自然无法明白大道之理。
因此善人是不善人的师表,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鉴。依然,善人与不善人阴阳合一很重要。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时刻保持着探寻错误并改正的态度向着本性看齐一直做下去才能使阴阳一直合一。否则即使得到大智也会使心迷茫。这是很玄妙的。
《老子》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老子继续讲述阴阳之理。
知道什么是雄强,却要选择持守柔弱,做天下的川溪。做天下的溪流,常德就是指雄与雌就这样一直持守雌而向雄看齐而阴阳之间不断的转换过程所以大道的德行不离身,这样就复归于婴儿之心天真的状态。婴儿及心是最柔软的。水也是最柔软的。柔弱就像水像婴儿及心。大河滚滚向西流永远不会停止。对于阴阳的把握也是一样的道理。有了川溪才有了海。选择持守川溪的心态当然重要。
前一章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意思就是说我们要选择看重重把轻向重看齐而与重阴阳合一,我们要看重静而使躁向静看齐与静阴阳合一,也就是说我们要看重无私无欲,把私欲之心向无私无欲看齐而与无私无欲阴阳合一。这里说到明白了无私无欲,选择持守私欲之心,使私欲之心与无私无欲时刻保持阴阳合一。说的再明白一些,人的自我之心,欲望是不可能消失的,但是要被承载。我们更该有这样的心态知道这样阴与阳之间的关系,时刻明白自我之心,欲望的存在是自然而然的,只是向无私无欲转换更重要,所以我们要选择持守他。
老子继续说明阴阳合一的道理教导我们如何拥有自然的心态。我们明白什么样才是真正的好人,但时刻知道自己不是个好人,因为私欲之心是本能,犯错所以不可避免。好人与坏人的本质区别就是好人坚定探寻错误而改正的态度。这就是一份自然的心态。时刻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行改正而回归本性。而回归现实,人一旦自我就会不求改变,一听到反对意见马上心生火气,于是为了维护自我只拿自己好的一面说事而对别人发起攻击却看不到自己不好的一面和别人好的一面这才是常态。人为了欲望爱耍小聪明爱占小便宜而自认为无比聪明这也是常态。纵容欲望的人必然也会习惯纵容别人的欲望。道就与此相反。
所以知道什么是洁白,却选择守住污黑,作为天下的法式。向洁白看齐又要持守污黑,这就是自然表现出来的样子:大白若辱,大智若愚,大成若缺,……颜色越白却越显示黑色,越是拥有大智越看似笨拙,天地之大却看似不全……守也可以说是因为这样自然的阴阳合一导致这样的表现。亲身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就使心灵回归大道的初始入了无极。
知道什么是荣耀却选择守持屈辱,就使心灵虚怀若谷。拥有了虚怀若谷的心境,使自然阴阳合一的德行就充足了,于是心灵回归自然的淳朴。大爱大责。小爱小则。无爱无则。能够拥有承受屈辱并一直保持自然的劝化及改正的态度,内心何其强大?胸怀何其宽广?人间风气又会何其质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这种质朴如果分散了只成为了器具,圣人们用它们于是发挥他们的长处。所以,大的器具是完整的。
这就像自然存在的一切物体,各自发挥各自的功能一样,这只是小的制作,功能所以是非常有限的。大道使阴阳合一成就没有尽头的功能,他是不能分散的。既然不能分散,我们就得一直保持克制私欲之心,一直把探寻错误而改正的态度永远进行下去而没有停止了一天而成就大道这样最大的功能。这也就是说我们的成长应该像自然一样永远不会停止才是大道。如果停止了就只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小的制作发挥小的功能却不是真正的大道。这在西游记里就表现的非常细致了,比如一个个的神仙都有自己的宝贝,这就是小的制作。为什么有这些小的制作?因为一个个神仙都选择不继续前进了。只有老子的宝贝金刚镯和芭蕉扇最厉害。而金刚镯的克星又是芭蕉扇。老子所以谦虚地说:如果青牛连芭蕉扇一起偷了,他也没办法了。当然,从自然的角度,青牛不可能离开自己的主人又谈什么他也没办法呢?这只不过是说,芭蕉扇比金刚镯更厉害。老子的金刚镯来自于芭蕉扇。这也就是说,老子的大智慧来自于大道,人的一辈子是极其有限的。一个人再有本事都没办法与自然相提并论。
718974761
发表于 2018-6-26 13:47:00
《老子》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想要以私欲为中心的去对天下进行治理,我认为是做不到的。天下属于神圣的东西,不能去治理。治理就会坏了他,想要把持占有就会失了他。所以一切事物有前行的有后随的,有的要吹冷风,有的要呴热气,有强壮的有瘦弱的,有的该上去,有的该下来。所以圣人要去掉极端的奢大的过分的措施。
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个性与特性,所以又谈什么治理而想要他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想要用治理的方法去做定然会坏了天下,因此造就对社会的无穷无尽的伤害。关于这个问题就有无数的事实证明了。再谈如果想要把持占有他必然失了他。你只用强力的方式使别人被你统治,别人必然反抗,于是战乱无数,血流成河,因此又谈什么去把持占有呢?正因为这样,圣人就要选择去掉这些因私欲之心而引起的极端的奢大的过分的做法。只有大道的无为而治才是唯一的选择。
《老子》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用道辅助君王的人,不用兵力在天下逞强,这事容易得到报应:军队驻过的地方,就会长满荆棘。大战之后,必定有荒年。善于用兵的只求有个 好结果就行了,不敢用兵来逞强。有好结果了,不要自高自大,有好结果了不要夸耀,有好结果了不要骄傲,有好结果了要看成是出于不得已,有好结果了不要逞强。事物壮大了就会衰老,这就叫不合自然规律的行为,逆道而为必然消亡。
老子在这一章强调放纵私欲用强力的方法辅佐君王治国祸害无穷。有道的人就不会这样做。对于用兵力,老子也不是完全持反对的态度,毕竟天还要打雷刮风下雨也有他的好处。不用兵力是不可能的,但是一定要明白用兵的目的,注重好的结果。这就是说把兵力发挥正面效果,克服伤害。逞强,自高自大,夸耀,骄傲都是私欲之心的产物,都是要克服的。做事情保持恰到好处才是最重要的。伤害越小越好。物壮则老,是谓不道。这是自然规律。强壮了就会走向衰老。倚强制人所以就会走向灭亡。最后还是柔弱胜刚强。用大智慧治国无往不胜。人的私欲之心所带来的伤害是一定要选择克制的。人所以不能逞强,自高自大,夸耀,骄傲。要向好的结果看齐,伤害越小越好,这些就是让自己走上大道拥有大智慧的方法。只有选择克制了才会让自己去转换而拥有大智慧。正所谓相信自己行,一定行。
718974761
发表于 2018-6-26 14:08:39
《老子》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兵器是不吉利的东西,谁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仰仗它。君子平时以左边为上,打仗时就以右边为上。兵器是不吉利的东西,不是君子的东西,不得已而用它,看轻一些为好。胜利了也不要看成是美事。如果看成美事,就是喜欢杀人了。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了。吉庆事以左边为上,凶丧事以右边为上。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就是说用办丧事的规矩来处理。战争杀人众多,要带着悲痛的心情参与,就是战胜了也要用办丧事的规矩来处理。
这一章就更明确的老子对于兵力的看法与态度。有道的人不仰仗用兵力,那兵力是不是就不需要呢?兵力如同用大骂的方式辅助教育,确实也是无法避免的。天都要打雷下雨,兵力能够彻底杜绝吗?当然不能。不过,一定要适可而止,注重好的结果去除伤害发挥兵力的积极作用才是最重要的。喜欢用兵就等于喜欢杀人,当然就不好了。同样,喜欢大骂就等于喜欢伤害,这就不好了。天要打雷下雨所发挥的还是积极作用。用兵应该也是如此。
《老子》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没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霖,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一直保持阴阳合一虚无的状态是天地的开始,这份朴虽然微小,而天下却没有谁能支配它。侯王如果能守着它,万物将会自动归从。比如天地阴阳相合,雨得到降临。人们没有指使它,它却自然均匀。从大道中产生的万物有了名称,名称也就是有,知道适可而止使有归无的不断循环。相比而言,道为天下的样子,就像河流与江海之间的关系一样。百川归海永远循环不断。这才是大道本来的样子。
大道因为一直保持阴阳合一的状态所以才会永恒守常。
第一章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就是指大道阴阳合一虚无空的状态。由大道产生了万物所以叫有名也就是有。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不断的从有到无的反复循环。和百川一直归海的道理是一样的。
说到底,人只有选择克制自己的私欲之心回归本性自然而为,才是唯一的选择。我们选择克制自己的私欲之心不自我了,不一心为了身外之物而忙碌了,于是就是使有归无的不断循环而对内心真正了解,因此拥有了大智慧。这就是大道。
只有选择大道才能使社会远离伤害越来越美好。只有选择大道才能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只有选择大道才能让我们对自己的内心越来越了解对世界越来越了解。只有选择大道才能使我们抛开因私欲之心造成的困扰远离烦恼。
718974761
发表于 2018-6-26 14:18:27
《老子》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了解别人算是伶俐,小聪明,对自己的内心深刻明白是大智慧。能战胜外人的人算做有力,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大。知道把握自己而懂得满足的人才是真正的富有,坚强力行执着于自己对大道的选择的人有志气,不失掉人之本性的人长久,因为本性才是我们本来的住所。身死而精神不消亡的人长寿,也就是说,精神能够与天地同在的人长寿。
大道讲述的就是顺应自然规律自然而为。万物来源于大道,我们的心灵当然要选择克制自己的私欲之心而回归大道。这才是我们的本性,我们本来的样子,真实的自己。能够了解自己,把握自己守护自己的本性才是真正的富有与强大。一个国家所有人都这样做到了才是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
《老子》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广大普遍,充满了每个角落。万物依赖他而生存而它不推辞,万物因他而健康长大而他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养育了万物而不自以为自己是万物的主人,就这样保持着没有私欲之心,可称为渺小;万物依赖他而存在而他不以为是万物的主人可以称之为伟大。正因为他从来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成就了他的伟大。
大道与人就是如此的相反。人因为私欲之心总是爱争功;总是爱占有;总爱自以为是;总认为自己聪明甚至无所不知;总认为自己有本事;总自认为是谁的主人要求别人顺从听他的;总认为自己付出了多少,要求别人回报;总有那么多的想法,那么多的是非;总因为私欲之心无法使内心平衡;总认为自己很伟大;总认为自己何其的好;总爱找别人麻烦;总爱倚强制人……因为私欲之心,人的想法于是何其多?内心因此是何其的复杂,何其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何其的多?因此又如何能够使内心平静,使家庭,社会得以和谐?选择克服这些因私欲之心带来的困扰选择入道因此是何其的重要?
我们的内心很简单,这个世界于是就是这样简单。一切皆自然而然,我们需要做的只是选择克服自己因私欲之心带来的伤害做到不伤人伤己即可。人生很短暂,我们要学习珍爱生命,健康的活着好好的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相反我们的内心因为私欲之心的困扰被搅得这么复杂,这个世界于是就这么复杂。这只是在伤人伤己而已。大道无私无欲,没有什么想法,于是简简单单,没有烦恼。天下本无事,于是只是庸人自扰之。
718974761
发表于 2018-6-26 14:24:49
《老子》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掌握了大道,天下的人都会来归附。天下人都来归附又不去伤害,从此天下就太平了。音乐与美食,能使行人停步。道要说出来,却淡的无味。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用它用不完。
大道又如何用言语表达呢?说出来淡的无味。他看不见,听不见,用起来却无穷无尽。
人的私欲之心总是渺小的。懂得了对他的克制,方法就无穷无尽了。用强力使人屈服得到的肯定是反抗不如用阳光给人温暖使别人自主归从。
《老子》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增强它;想要废弃它,必先兴盛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与它。这叫做精深的预见,柔弱会战胜刚强。鱼不能离开水,国家的好武器不能拿出来给人看。
老子依然在用阴阳之道来解释阴阳之的关系。唯一阴阳合一才是自然规则。想要收敛,削弱,废弃,夺取却用强力的方式必然不可取。因为强力必然带来伤害。只有柔弱才胜刚强。鱼离不开自己赖以生存的水,人同样离不开自己赖以生存的大道。而且,就算是自己真正有能耐,也不能让别人太了解自己需要有所保留。一个国家当然更是如此。私欲之心的克制使阴阳合一所以是一直要保持的。选择克制自己的私欲之心带来的伤害使阴阳合一回归大道才是人生的唯一选择。只有自己这样做到了而后带领别人这样做到才能无往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