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8974761 发表于 2018-6-30 16:34:44


《老子》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大国应该像海洋一样居于百川的下游,作为天下归附的交汇之所,做天下的雌性。雌性常以静态战胜雄性。雌性以静态居于卑下,所以大国用谦下的态度对待小国,就能取得小国的依附;小国以谦下的态度对待大国,就能得到大国的容纳庇护。所以有的以谦下取得归附,有的用谦下取得庇护。大国不过是想得到小国的拥戴,小国不过是想要依附大国,双方都能满足自己的愿望,大国就应该主动谦下。

这里说到,从阴阳合一的角度上看,上就得选择向下,下就得选择向上的规律。正所谓异极相吸之理。


《老子》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道是万物的保护伞。为什么这么说呢?选择克制私欲之心向善的人把他当宝贝。选择放纵私欲之心不懂得反省的人因道的保护而存在。选择向善而拥有美好的言辞获得别人的尊敬,因为向善的选择而使自己成为人上人这样的回报(人上人,从本质上理解是:因为向善的选择即通过对私欲之心认识和克制,使心境比普遍人越来越高)。因为选择放纵私欲之心而不懂得向善的人,怎么能抛弃他呢?所以,虽然拥有了天子,三公这样尊位的人,即使奉献高车大马再加上大的玉璧,也不如把大道进献给他们。古人为什么把大道看得如此尊贵呢?不正是因为大道能让选择克制私欲之心的人得到自己想要的大智慧,让放纵私欲之心的人能够消除因私欲之心造成的罪恶吗?所以大道才得到天下人的尊贵。

不同的选择造就完全不同的后果。选择克制私欲之心的人把大道当成宝贝,从大道中得到了很多很多。放纵私欲之心的人也无法离开大道更因为大道的保护而存在。圣人更通过对他们的认识使自己成长。这世上存在着这两种人。在每个人的内心也存在着这两种人。圣人通过对私欲之心的克制而得到美好的言辞,对自己的内心更加了解明白使自己的心境不断提升得到大智慧。所以,从个人来讲,人的私欲之心如何能够被抛弃?从社会的角度来分析,这两种人依然起互相促进的作用。圣人通过对他们的认识而使自己成长,圣人又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
总归还是那句话,阴阳不能分割。阴阳只能合一。阴性更是推动社会前行的原动力,不能被抛弃。圣人正因为通过对私欲之心的认识和把握而获得成长,使自己更加美好。社会同样如此。



《老子》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选择克制自己的私欲之心是从小一步步慢慢开始做起的。为与无为一直保持阴阳合一。为即我们内心产生的想法,有了想法就会选择去做。事事都有两面性。我们通过对他们的认识,消除有害的一面做到恰到好处即无为。所以叫为无为。
事,因为私欲之心肯定会找事找麻烦,这里也会产生两面性。探索认识因为私欲之心找上的事制造的麻烦,要把因私欲之心造成的麻烦消除达到自然的阴阳合一即无事的状态。于是有事向无事转换阴阳合一。所以叫事无事。
《道德经》讲述的是探寻心灵问题,通过对心灵的探索了解,对自己的内心明白 ,做到克制有度而获得大智慧的书。我们一定要站在心灵的角度去分析老子到底说的是什么。老子也说了太多关于如何克制私欲之心的方法,如:不争先;不争大;不自大;不自现;不自是……从头到尾可以细细回顾。选择对私欲之心的克制首先得让自己拥有这样的思维方式与心态。有了这样的思维方式与心态而后再谈如何一步步去做。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在选择放纵私欲之心,又如何去做到克制私欲之心呢?这不是在自相矛盾制造麻烦吗?我们一边放纵私欲之心一边又克制私欲之心,这就像我们做到一边哭一边笑一样,如何去做到?关于选择克制私欲之心这样的思维方式与调整好这样的心态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修行的第一步,而后才有下一步。不然,我们一边放纵私欲之心,而后又站在放纵私欲之心的立场去了解如何克制私欲之心,这怎么可能做到呢?这个道理很好懂吧?自相矛盾,南辕北辙的事总是非常常见。
味,同理,可以理解为内心受到外界的干扰,像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意的影响统称为味。内心受到干扰了,依然,我们得选择探索他们了解他们因为私欲之心带来的伤害,选择消除伤害,因此达到无味的状态而阴阳合一。
大小,多少,抱怨与恩德都是一阴一阳的组合。德,之前说了,自然的阴阳合一就是大德。大与小,多与少,怨恨与恩德我们要通过探索认识他们的两面性,把伤害去除,使阴阳合一而拥有大德。因为我们的私欲之心就产生自我之心个人想法,而后会过分的站在这样的立场上看问题和去行为,从而造成对他人的伤害,别人同样也会如此。伤害发生了,我们要做的就是去除伤害,阴阳才得以合一。
要做到这些,同样想要难就得从容易的时候开始做起的,从小慢慢做到大,也就是从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做到的。这也是阴阳之间不断转换的过程。之前说的很多了。现在老子继续重复这样的道理:想要大首先得守着小,从小做起而后慢慢做到大;想要难得守着容易,从容易的入手而慢慢的越来越难;同样,想要聪明,得守着笨,明白了自己笨进行改变使自己变得更加聪明。我们得一直这样做下去;想要做好人,同样探寻因私欲之心而造成的恶,进行改变,使自己更好。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就是真正好人的品质。而且,必须一直这样把阴阳转换进行到底。最后说一遍,人的从无到有,而后一天天长大又一天天变老直至入土归无,整个过程都是阴阳之间不断转换的过程:一,无与有之间的不断转换;二,小与大之间的不断转换;三,年轻与衰老之间的不断转换;四,生与死之间不断的转换;……选择把握阴阳之间转换的规律很重要。
所以说,天下的难事必然是从简单的事开始的,大事必然是从小事开始的。阴阳转换的规律:人生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到困难,从小事到大事。人因为私欲就会相反,急于求成求大。这点一定要克服。
所以说,圣人始终选择克制私欲之心保持这样自然的心态自然的思维方式而使阴阳自然的转换不进行人为向着大看齐,所以使自己成为了大。
老子举了这么多的例子,大的意义就非常广泛了。像有为,大,多,难,放纵对六意的追求,放纵以自我为中心的找别人的问题而产生的怨恨,等等等,这都是大的表现。老子不向他们看齐而选择去克服因他们造成的伤害,所以一直能够使自己的心态平和,身心健康。
诺言许得多了,就不能全部把他实现于是造成不守信用。这是多与少之间的转换,因为诺言许得多,所以造成说话不算话。信用缺失,所以寡信。把事情看得太简单反而遇到更多的困难。这也是阴阳之间的转换。老子在告诉我们,这样的为人方式与心态就要不得了。因为多所以少;因为太简单所以反而困难。而圣人的心态是把容易的看得难一些,依然任何事需要把握个度,正因为这样的心态,所以最终不会遇到困难。


《老子》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局面安定时容易控制,事情还没有出现苗头时容易谋划,事物在脆弱时容易消解,在细微时容易消散。要在事件没发生的时候就把事情解决了。要在祸乱未发生以前就加以治理。合抱的大树是由小树苗一步一步慢慢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一筐的泥土积累起来的;千里的路程是从脚下起步。对于私欲之心的克制也是从小做到大,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做到的。

要强为定会失败,有把持定会失去。依然,人性的私欲之心需要克服。不能选择以私欲之心的强为,不能任由私欲之心去唯我独尊的占有。因为圣人无为,一直选择把握阴阳做到恰到好处所以就不会失败。不把持,任由自己的私欲之心强力去霸占就不会失去。人们做事情往往在快成功的时候而失败,所以说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还能象开始时那样谨慎,就不会失败。这里说明选择克制自己的私欲之心并一直进行到底的信念很重要。
圣人追求别人不愿意追求的东西。众人都习惯放纵私欲之心,维护自我追求身外之物。唯独圣人选择克制自我,追求对内心的了解明白内心获得大智慧。这是众人最讨厌的追求。众人不稀罕什么大智慧,觉得钱最实惠,而大智慧又不能当饭吃。众人只觉得追求大智慧实在是太没有意义的事了。众人最喜欢的就是对于身外物的追求,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事。而圣人对于稀有的珍宝都不在乎 ,学习别人不愿意学习的东西。众人才讨厌学习克制自己的私欲之心,还要说什么去学习克制私欲之心的道理。众人更喜欢放纵私欲之心和沉浸于对财富的追求而心安理得。圣人从众人的错误中返回正道使自己成长。众人只喜欢放纵私欲之心心安理得。众人不谈什么顺应万物的自然发展,顺应自己的私欲之心就是自然而然,还说什么不敢强为。众人只想放纵私欲之心还觉得自然而然,就是要讲强,这才是聪明。众人只觉得选择克制私欲之心追求柔弱,那是选择被别人欺负的笨蛋。圣人追求自然而然,顺应自然规律而行为,不敢放纵自己的私欲之心不敢强为,追求柔性的大智慧希望造福世界。
这就是圣人与放纵私欲之心的人的根本区别。放纵私欲之心的人坚持自己的选择觉得自然而然心安理得。圣人选择克制私欲之心希望社会阳光普照没有伤害,人人真正富强,认为合乎自然规律而心安理得。

718974761 发表于 2018-6-30 16:36:59


《老子》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古时善于运行大道的人,不是教人民放纵私欲之心成为所谓的聪明的人,而是教人民的内心阴阳合一保持无知空的心境成为所谓聪明人眼中的愚人。
什么叫做聪明?什么叫做愚?立场不同看法自然不同。站在放纵私欲之心的立场,选择克制私欲之心就是愚的表现。而站在克制私欲之心的立场,放纵私欲之心的行为那只是小聪明,所以是智。智与慧是两回事。智是放纵私欲之心的产物。慧来于对心的探索属于心的思考。
统治者带领大家放纵私欲之心,一个个为了自己的私利耍小聪明。社会何其的乱?这可想而知。一个个都为了自己的私欲之心耍聪明,国家所以难以治理。相反,如果带领大家克制私欲之心,那社会自然是越来越好了。国家难以治理的根本原因在哪?就在于人生的选择上。所以说,治国选择放纵私欲之心的方式,这是国家的祸害,选择克制私欲之心治国,才是国家真正的幸福。关于如何选择克制私欲之心,与万物都相反。因为万物都是选择放纵私欲之心的。所以说道与物反。知道放纵私欲之心与克制私欲之心之间阴阳如何转换的规律,这就是玄德。明白了这样阴阳之间的道理,一直把握阴阳合一进行到底,天下就顺应自然归入大道了。


《老子》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江海所能成为百川归附的汇聚之所,是因为它能够处在百川的下游,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想要一言九鼎,百姓遵从,必须自己说话谦下,为人民的身心健康着想;想站在人民之前,必须站在人民后面为人民的身心健康考虑。所以圣人处在人民上面,而人民不感到负担,因为人民时时感受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得到关怀;处在人民前面而人民不感觉害怕,因为人民感受到自己只会受到保护不会受到伤害。所以天下人民喜欢推崇他而不厌弃他,因为他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争得过他。
老子还是用了自然规律和阴阳的道理来讲述如何克制自己的私欲之心使自己获得自然的心态使大家更好。想要自己的地位高,首先要让人民的地位高;想要让自己聪明,首先得让老百姓都聪明;想要把国家治理好,先要让所有人好了,国家才真的好;想要我们的身体器官正常运行让我们获得健康就必须克制自己的私欲之心消除对他们造成不能正常工作的干扰……正因为克服了这所有因私欲之心产生的自大的心理,所以才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正因为自己拥有这样不放纵私欲之心的心态使自己一直成长,所以没有人能够比的过。


《老子》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天下人都说我的道大,什么都不像。正是因为大,所以什么都不像。如果象个什么东西,早小的没用了!我有三件法宝,要小心的持守保护它:一是慈爱,二是节俭,三是不敢在天下争先。慈爱,才能勇往无前;节俭,所以才用处广大;不敢在天下争先,才能成为万物之长。现在若舍去慈爱而求勇往无前,舍弃节俭而广为使用,舍去居后而去争先,只有死路一条了。慈善,用它去作战就能胜利,用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天要救助一个人,就用慈善的方法去维护他。

老子推崇大道,崇尚对于人性私欲之心的克制使心灵与自然为一体。自然何其之大?老子的内心所以何其之大。能够使内心如此无边无际的法宝是什么呢?老子进行了总结:慈善,节俭,不敢为天下先。慈善,即守护本性也就是守护身心健康和自然的心态 。我们做事如果是带着这样真诚的态度去做的话,什么事情都好办。这就是天道。因为这样才能使自己懂得如何勇敢;因为节俭才能用处广大;不敢为天下先,即永远克制自己的私欲之心保持不去争先的心态使自己一直保持成长。因为这样才能成为万物之长。这就是自然规律。
如果不是这样做,却是置众人的身心健康于不顾,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讲强动武,后果会怎样?不求节俭,只谈广为使用,后果会怎样?如果不选择站在众人的后面重视克制伤害让自己的心灵成长却是选择为了私欲之心讲强争先要站在别人的前面使心灵的成长停滞制造伤害,后果会怎样?那就只有死路一条。慈善,用这样的方式去打仗自然胜利,用这样的方式防守自然坚固。天要救助一个人,就是用这样的慈善来维护他。唯一,只有大家好了,我才好了。选择克制自己的私欲之心,无往不胜。


《老子》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善于作将领的不人,不崇尚武力;善于用兵的人不发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与敌方对打;善于用人的,对人谦下。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德行,这叫做使用人力的方法,这叫做符合天道的法则,符合古人流传的法则。
私欲之心被选择克制,所以不会崇尚武力,所以不会闹情绪而发怒,所以不与敌方对打懂得劝化众人回归本性于是取得胜利。这就是不争之德。只有选择克制私欲之心才能做到这些。这叫做使用人力的方法。懂得劝人向善回归本性使大家都拥有大能了,大家都发挥正面作用使世界越来越美好,这才叫真正的利用人力。这就是天道和古人流传下来的法则。

718974761 发表于 2018-6-30 16:38:09


《老子》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兵法家说,我不敢主动挑起战争,宁愿后发制人;不敢前进一寸,宁愿后退一尺。这叫做摆成没有阵式的阵式,捋起没有手臂的袖子,抓住没有敌人的敌人,拿着没有兵器的兵器。灾祸没有比轻易与别人为敌更可怕。轻易与人为敌几乎要把我的宝贝丧失殆尽。所以两军势力相当,具有哀痛的一方获胜。

同样,放纵私欲之心不可取。放纵私欲之心就是主动挑事,轻易与人无敌。放纵私欲之心与克制私欲之心本来就是对立的。一旦放纵了,那三样宝贝自然就要丧失殆尽了。


《老子》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我的话很容易懂,很容易实行。天下竟没人懂,没人实行。言论要有宗旨,做事要有主心骨。由于人们的无知,所以才不了解我。了解我的很少,效法我的就可贵了。所以圣人穿的是粗布衣怀里却揣着美玉。

718974761 发表于 2018-7-1 09:05:51


《老子》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也。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知道很多还认为不知道,这是上等的有知;不知道还认为自己知道,这是人最容易犯得毛病。知道这样的毛病改正了所以没有毛病。这叫阴阳合一。圣人正因为知道这样的毛病把这样的毛病当做毛病进行改正所以没有毛病。圣人明白阴阳的道理所以懂得使阴阳合一。
这就像我们会生病一样的道理,知道自己会生病,所以把生病看得平常,及时注意预防和治疗所以没有病。人的内心也是这样的,知道自己的内心会犯毛病及时改正所以没有毛病。不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因为阴阳合一所以回归健康。相反,因为私欲之心就不会认为自己的内心会犯毛病,还认为心理有病是一种不正常的表现,所以不愿意去承认与面对,因此一直使毛病存在着而不愿意承认。
有病与没病,知道与不知道。因为有病所没病;因为没病所以有病;因为知道所以不知道;因为不知道所以知道。阴阳之间的转换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明白了阴阳的道理学习着去把握很重要。



《老子》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当人民不怕权威的时候,大祸就要到来了。不要嫌自己的宫室狭小,不要嫌自己的生活条件不好。正因为不嫌弃自己的生活条件,所以才能满足。所以圣人只求能自知而不自我表现,只求自爱而不自居高贵。所以要抛弃后者保持前者。

因为不嫌弃所以知道满足;因为对内心了解所以不自我表现;因为懂得爱惜自己,所以不自以为高贵。相反,因为嫌弃所以不知道满足;因为对内心不了解所以喜欢自我表现;因为不懂得爱惜自己,所以总认为自己高贵。
老子依然说明因为不同的选择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选择克制私欲之心与选择放纵私欲之心的结果完全不同。美好的心态成就美好的人生。人性的私欲放纵不得,所以要选择克制私欲之心成就美好心态与美好的未来才是唯一选择。



《老子》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勇于胆大的人会错杀好人,勇于胆小的人会放走坏人。这两种方式有好处有不好处。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因此圣人也觉得为难。天的大道是,不争而善于取胜,不说而善于应验,不召唤而让他自动到来,无思无虑却善于谋划。天网之大,网孔虽然稀疏,却不漏失。

什么又是坏人?什么又是好人?好人与坏人之间都是可以进行转换的。使好人与坏人阴阳合一,于是世上所有的人都好了。因为选择克制私欲之心时刻把不好化成好,世上又哪来的坏人?因此说,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圣人也觉得为难。然而因为天无私无欲而保持阴阳合一,万物得以回归本性,所以天网恢恢却疏而不漏。最后,使阴阳合一才是真正的好人。唯一,国家的统治者,只有选择克制私欲之心使阴阳合一回归大道才是唯一的选择。

718974761 发表于 2018-7-1 09:11:28


《老子》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
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人民不怕死,用死来吓唬他们又有什么用呢?如果使人民经常怕死,对那些捣乱的人,我把他们抓来杀掉,谁还敢?国家经常设置着法制机构专管刑杀,如果君王代替法制机构去刑杀,这就是等于要代替木匠去砍木头。要代替木匠去砍木头,很少有不砍伤自己的手的。
如果国家的统治者选择克制自己的私欲之心懂得带领老百姓来守护身心健康而看重死能够选择让自己好好活着(因为看重死所以选择好好生活。这叫做生与死阴阳合一),而后再把那些放纵私欲为所欲为害人的人杀掉,谁还敢作恶?也就是说谁还敢选择放纵自己的私欲之心?大家都选择克制自己的私欲之心了,国家不就好了吗?统治者自己都在放纵私欲之心而害人,而后再又去杀人。这不是在制造问题害人害己吗?

718974761 发表于 2018-7-1 09:33:15


《老子》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
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人民不怕死,用死来吓唬他们又有什么用呢?如果使人民经常怕死,对那些捣乱的人,我把他们抓来杀掉,谁还敢?生死自有天命,而统治者却要人为的去决定别人的生死。这就等于要代替高级木匠去砍木头。要代替高级木匠去砍木头,很少有不砍伤自己的手的。
如果国家的统治者选择克制自己的私欲之心懂得带领老百姓来守护身心健康,选择看重死而让自己好好活着(因为看重死所以选择好好生活。这叫做生与死阴阳合一),而后再把那些放纵私欲为所欲为害人的人杀掉,谁还敢作恶?也就是说谁还敢选择放纵自己的私欲之心而害人呢?大家都选择克制自己的私欲之心而利人了,国家不就好了吗?统治者自己都在放纵私欲之心而害人,而后再又去杀人。这不是在制造问题害人害己吗?所以老子说统治者的这种行为如同代替木匠去砍木头。这样去做很少有不砍到自己的手的。因为这只是在害人害己而已。



《老子》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人民所以饥饿,是由于上面租税太多,所以才饥饿。人民所以难治理,是因为上面放纵私欲之心所以难治理。人民之所以看轻死,是因为上面看重让自己活着而不懂得养护本性,人民所以看轻死。只有放弃一味求生的做法就是厚养生命。这也就是说,不一味的看重活着而是明白阴阳意义使生与死能够阴阳合一守护天性守护身心健康的做法,才是真正厚养生命。
人的生死同样是一阴一阳两兄弟。片面的看重生或是片面的看轻死都不合自然规律。因为统治者看重生,导致人民所以看轻死。如果统治者看重死而向着生与生成为阴阳共同体,老百姓自然懂得生与死的意义明白阴阳之间的时刻转换而归入正道。
还是那句话,使阴阳合一守护本性才是正道,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老子》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人活着时身体是柔软的。人死后身体是僵硬的。万物草木活着时是柔软脆弱的,它们死后 就变得枯槁了。所以僵硬的属于死亡一类,柔软的属于活着的一类。所以军队逞强就会被消灭,树木僵硬就会被摧折。强大要处下,柔弱的要处上。


老子由此说明,选择克制自己的私欲之心获得大智慧,用大智慧治国才是唯一的选择。放纵私欲之心讲强这属于僵硬死亡的一方,不合自然规律。克制私欲之心使阴阳合一属于柔弱,属于活着的形态。柔弱所以胜于刚强。选择克制私欲之心才是合乎自然规律的行为,所以要选择克制私欲之心而不能选择放纵私欲之心。

718974761 发表于 2018-7-1 10:45:44


《老子》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天道的阴阳合一像选择克制私欲之心达到无私无欲的心境不正象拉弓射箭吗?高了就压低些,低了就抬高些,有多余的就减少些,不足的就补充些。天的道减少有余的补充不足的,人道即私欲之心却不是这样,而是减少不足的补充有余的。谁能把有余的拿来补充不足的?只有选择克制私欲之心而有道的人。因而圣人选择克制私欲之心拥有这样的心态:做出了贡献而不依赖,做成功了又不居功更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因为无私无欲而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放纵私欲之心与克制私欲之心就是如此相反。人生终究只源于自己的选择。



《老子》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能攻破坚强的力量没有谁能胜过水的。没有别的东西能代替它。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没有人不知道这样的道理,然而却没人这样选择这样去做。因此圣人说:承担全国的污垢,才算得国家的领导。承担全国的灾祸,才能当天下的王。正话好象是反话。
自然的无私无欲却成就了万物,担任着最大的责任。他守护着自然的阴阳合一使万物得以健康成长成熟而无所求。而人的私欲之心却相反。他造就阴阳的分离使人无法健康成长更别说成人,最后只成为了私欲之心的奴隶没有责任却要称大。正所谓大爱大则,小爱小则,无爱无则。统治者顺道而为,承担一国所有的不好拥有这样的大责,而后才会选择向着好的一面转化,因此阴阳合一。这就是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道理。因为弱所以强,因为柔所以刚。这是自然阴阳之间的转换。正话因此成了反话。反话却成了正话。
统治者维护了所有人的本性也就做到了承担的一国的所有的污垢与灾祸,这才是一个真正的领导者。因为所有的污垢与灾殃已经被承担了,所有人也就向着大道看齐而回归正道回归本性。污垢,灾祸与好的一面阴阳合一。正言若反如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大智若愚的道理一样。正看上去就像是反的,柔弱其实就是一种刚强,大智看上去就是笨笨的。
老子一直在讲述自然的阴阳之道。从头至尾说了很多了。这里依然是阴阳之间的关系。如何使阴阳顺道而为的转换,统治者只有守着全国的污垢与灾祸而后众人也跟着这样去做,因此大家一起向着好的一面健康的一面去转换于是国家就越来越好。这才是合乎自然规律的行为。反之,统治者推脱责任不愿意承担这些不好,只造就了对私欲之心的放纵,这叫使阴阳分离的做法,于是大家也都跟着推脱责任不愿意承担不好而放纵私欲之心。国家因此只有无限矛盾,大家又如何能够好呢?因为不好了所以好。因为只觉得自己是好的,健康的,聪明的,又如何使阴阳进行转换?这就如我们肚子饿了才会选择吃饭,饱了就不会选择吃饭的道理一样。这就逆道而为了。老子在这一章继续强调,想要好就得守着不好而进行不断的转换。统治者想要天下好,自己就得守着全国的污垢与灾祸而进行转换。
不同的选择结果就是这样不同。唯一,把握阴阳顺道而为很重要。


《老子》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引发仇怨。化解了大的仇怨必然还剩下小的仇怨。那怎样才是真正好的做法呢?所以圣人虽然拿着放贷的契约却不向人讨债。这也就是说圣人只管做好自己,只管顺道而为守护自己的健康和别人的健康把他当成一种最大的责任而对人无所求,保持这样的心态。而无德的人即放纵私欲之心的人却相反:只管放纵私欲之心不做好事却向别人讨债。天道不会有私心和谁攀亲,只让选择克制私欲之心向善的人得到他。


718974761 发表于 2018-7-1 10:49:32


《老子》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回想过去的社会:国家小人少。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看重死亡而选择守护本性好好的活着而不向远方迁移;虽有船车,没有乘坐的必要;虽有武器装备,没有陈列的必要。使人民回复到结绳记事的状况。吃得香甜,穿的美观。住的安逸,过得欢乐,邻国之间互相看得见,鸡鸣犬吠的声音互相听得着。而人民直到老死,都不互相往来。
眼前社会,人的私欲之心泛滥,社会伤害不断一片黑暗的常态,而这样没有伤害简单淳朴的社会还是让人不禁向往。
原始社会好吗?人心淳朴当然好。当然也有他的不好,因为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这世界有得总会有失,有失总会有得。如果能够克制人性私欲之心带来的伤害,归入正道,那么这个世界将是何等的美好呢?社会的伤害只是人的私欲之心造就的。想要世界美好,必定解铃还须系铃人,还要靠人类自己去创造。这更是老子内心的一份深深的向往。
在这里希望能够与世上所有人一齐真心祝福:愿所有人一齐努力,明天肯定更美好!世界肯定更美好!


《老子》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能够懂得信任本性的语言不顺从私欲之心所以不美丽好听却真实而不虚伪,顺从私欲之心而看似美丽好听虚伪却不真实的语言却不懂得对本性的信任 。懂得为善把握阴阳合一的人明白阴阳存在的道理所以不与人争辩,不懂得为善而放纵私欲之心的人总有那么多的绝对性的看法而喜欢争辩。明白大道的人不追求所谓的知道而让自己真正知道,贪图所谓知道的人不明白天道所以只是一种无知。圣人不积累把自己所有知道的都拿来与人分享,给与别人,自己得到的于是更多。天道使阴阳合一没有私欲之心只谈克制伤害带来好处而不伤害。圣人的为人之道只谈克制自己的私欲之心带来的伤害而无私无欲,却不放纵私欲之心而以自我为中心的唯我独尊的伤害别人。


718974761 发表于 2018-7-5 15:51:42

关于西游记的解读,我因为再次读了道德经,现在对西游记的解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因此准备重新上传。以前写的现在感觉不怎么好,现在进行的修改感觉更好一些。从小因为我特殊的人生经历,对于外在我一片空白,习惯了一个人。我的人生是极度不健康的。现在关于对西游记和道德经的解读,源于我从小到大的经历。儿时因为环境的深刻影响导致心理极度的不健康,身心交病,心结重重,不知道为何,心理非常难过每天都会想到用死来解脱。然而死太容易,更觉得对自己太不负责任和这样死了毫无价值。因为责任与价值因此一心一意的只能选择自己的心灵之旅,探索自己的内心问题使自己不再如此难受。终于,内心的问题一个个解决了,然而我已经没有选择把所有的精力都花费在了这上面。从小感觉被家人嫌弃,而今却众叛亲离,就因为我不健康的人生导致单项的人生选择,似乎没人理我。一个个只会反问:谁像你这样想?没人像你这样想只说明你就是错的。对我而言,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认为自己的选择并没有错。如果我的选择错了又如何能够让自己活到今天?我绝对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更相信每个人都会希望自己越来越好。既然这样,只说明,大家的理想其实都是一样的。既然这样,我只希望每个人都能够简简单单健健康康快快乐乐过一生而不是单单为了钱而活。这样有什么不好呢?社会会一直进步。人心肯定越来越强大!祖国肯定越来越富强!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一心一意挣钱努力赚钱才是人生的一切,其余什么都不要。这样的人生真的有意义吗?

718974761 发表于 2018-7-6 13:31:49


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孙悟空就是每个人的本性,每个人一生来最原始的心。他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他就是初始的大道。因此叫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诗曰: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此处就说,盘古开天辟地,发明万物。到底是不是呢?想要知道真正的真相就看一场心灵旅途来一场西游让我们一起寻找真相吧。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人的内心世界。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则西蹉;申时晡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譬于大数,若到戌会之终,则天地昏缯而万物否矣。

    再去五千四百岁,交亥会之初,则当黑暗,而两间人物俱无矣,故曰混沌。又五千四百岁,亥会将终,贞下起元,近子之会,而复逐渐开明。邵康节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到此天始有根。

    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子会,轻清上腾,有日有月有星有辰。日月星辰,谓之四象。故曰天开于子。又经五千四百岁,子会将终,近丑之会,而逐渐坚实。《易》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至此,地始凝结。

    再五千四百岁,正当丑会,重浊下凝,有水有火有山有石有土。水火山石土,谓之五形。故曰地辟于丑。又经五千四百岁,丑会终而寅会之初,发生万物。历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至此,天清地爽,阴阳交合。

    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寅会,生人生兽生禽,正谓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曰人生于寅。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大概就说明,由无极生太极,无极就是宇宙,太极从无极中划分出来形成混沌。混沌就是太极。混沌初开,而后慢慢划分天地。天地各自阴阳合一而后两者又阴阳合一叫做阴阳交合,这叫一生二。二生三,即由天地两大阴阳组合化生物种。三生万物,由物种化生万物包括人。天,地,人三才于是定位。









    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曰东胜神洲,曰西牛贺洲,曰南赡部洲,曰北俱芦洲。这部书单表东胜神洲。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











孙悟空出生在东胜神洲的花果山。一个非常好的地方。人之初,性本善。人性的出生地居住地当然特别,作者做了详细的刻画。







真个好山!有词赋为证,赋曰:

    势镇汪洋,威宁瑶海。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水火方隅高积土,东海之处耸崇巅。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凤双鸣;削壁前,麒麟独卧。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一条涧壑藤萝密,四面原堤草色新。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驾座金阙云宫灵霄宝殿,聚集仙卿,见有金光焰焰,即命千里眼、顺风耳开南天门观看。二将果奉旨出门外,看的真,听的明。

    须臾回报道:“臣奉旨观听金光之处,乃东胜神洲海东傲来小国之界,有一座花果山,山上有一仙石,石产一卵,见风化一石猴,在那里拜四方,眼运金光,射冲斗府。如今服饵水食,金光将潜息矣。”玉帝垂赐恩慈曰:“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









玉帝此时对悟空的认识是:孙悟空属于天生地长的,是天地之精华,不值得奇怪。玉帝看似非常慈悯,有他好的一面。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都在松阴之下顽耍。你看他一个个——

    跳树攀枝,采花觅果;抛弹子,邷么儿,跑沙窝,砌宝塔;赶蜻蜓,扑八蜡;参老天,拜菩萨;扯葛藤,编草未;捉虱子,咬圪蚤;理毛衣,剔指甲;挨的挨,擦的擦;推的推,压的压;扯的扯,拉的拉,青松林下任他顽,绿水涧边随洗濯。

    一群猴子耍了一会,却去那山涧中洗澡。见那股涧水奔流,真个似滚瓜涌溅。古云:禽有禽言,兽有兽语。众猴都道:“这股水不知是那里的水。我们今日赶闲无事,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去耶!”喊一声,都拖男挈女,唤弟呼兄,一齐跑来,顺涧爬山,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但见那——

    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

    冷气分青嶂,余流润翠微。潺蔽名瀑布,真似挂帘帷。

    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又道:“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好猴!也是他——

    今日芳名显,时来大运通。有缘居此地,天遣入仙宫。

    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但见那——

    翠藓堆蓝,白云浮玉,光摇片片烟霞。虚窗静室,滑凳板生花。乳窟龙珠倚挂,萦回满地奇葩。锅灶傍崖存火迹,樽罍靠案见肴渣。石座石床真可爱,石盆石碗更堪夸。又见那一竿两竿修竹,三点五点梅花。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象个人家。

    看罢多时,跳过桥中间,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石猿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众猴把他围住问道:“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众猴道:“怎见得是个家当?”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倒挂下来遮闭门户的。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间一块石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这里边——

    刮风有处躲,下雨好存身。霜雪全无惧,雷声永不闻。

    烟霞常照耀,祥瑞每蒸熏。松竹年年秀,奇花日日新。”

    众猴听得,个个欢喜。都道:“你还先走,带我们进去,进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也都进去了。









正所谓出生牛犊不怕虎。孙悟空保持本性当然就没有这么多的想法,很轻易的就跳进了水帘洞。像其他的猴子被环境影响了,想法就多了,胆量也小了。这就很像孩子小时候天不怕地不怕的本性:我只想了解世界,哪有那么多的想法?









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石猿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猿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有诗为证,诗曰:

    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

    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







此诗的大概意思是:猴王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本性,只不过是假借他的名而已。他就是大道,一粒通往大道的仙丹,我们初始的圣人主人。只不过因为看不见所以不知道,真正认识了也就明白了。人就是由猴子进化过来的,他就是我们的本性,是我们真正的主人,也就是现在心理学讲的潜意识。







    美猴王领一群猿猴、猕猴、马猴等,分派了君臣佐使,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合契同情,不入飞鸟之丛,不从走兽之类,独自为王,不胜欢乐。是以——

    春采百花为饮食,夏寻诸果作生涯。秋收芋栗延时节,冬觅黄精度岁华。

    美猴王享乐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众猴慌忙罗拜道:“大王何为烦恼?”猴王道:“我虽在欢喜之时,却有一点儿远虑,故此烦恼。”众猴又笑道:“大王好不知足!我等日日欢会,在仙山福地,古洞神洲,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王拘束,自由自在,乃无量之福,为何远虑而忧也?”猴王道:“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

    众猴闻此言,一个个掩面悲啼,俱以无常为虑。只见那班部中,忽跳出一个通背猿猴,厉声高叫道:“大王若是这般远虑,真所谓道心开发也!如今五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猴王道:“你知那三等人?”猿猴道:“乃是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







孙悟空就这样在本性的驱使下,就有了人生最高的追求,人活着的最大意义是什么?如何能够让自己的心灵与天地同在?也就是说如何能够使自己长生不老保持婴儿的本性与天地同寿呢?于是就有了一场心灵之旅。



阎王象征玉帝的皇权,在玉帝的统治下强力决定别人的生死。入道修行就要选择突破玉帝的这份专制的束缚。生死由自然掌控由自己的本性掌握不由玉帝阎王的专制所控制。











猴王道:“此三者居于何所?”猿猴道:“他只在阎浮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内。”猴王闻之,满心欢喜道:“我明日就辞汝等下山,云游海角,远涉天涯,务必访此三者,学一个不老长生,常躲过阎君之难。”噫!这句话,顿教跳出轮回网,致使齐天大圣成。众猴鼓掌称扬,都道:“善哉,善哉!我等明日越岭登山,广寻些果品,大设筵宴送大王也。”

    次日,众猴果去采仙桃,摘异果,刨山药,抃黄精,芝兰香蕙,瑶草奇花,般般件件,整整齐齐,摆开石凳石桌,排列仙酒仙肴。但见那——

    金丸珠弹,红绽黄肥。金丸珠弹腊樱桃,色真甘美;红绽黄肥熟梅子,味果香酸。鲜龙眼,肉甜皮薄;火荔枝,核小囊红。林檎碧实连枝献,枇杷缃苞带叶擎。兔头梨子鸡心枣,消渴除烦更解酲。香桃烂杏,美甘甘似玉液琼浆;脆李杨梅,酸荫荫如脂酥膏酪。红囊黑子熟西瓜,四瓣黄皮大柿子。石榴裂破,丹砂粒现火晶珠;芋栗剖开,坚硬肉团金玛瑙。胡桃银杏可传茶,椰子葡萄能做酒。榛松榧柰满盘盛,桔蔗柑橙盈案摆。熟煨山药,烂煮黄精。捣碎茯苓并薏苡,石锅微火漫炊羹。人间纵有珍羞味,怎比山猴乐更宁!

    群猴尊美猴王上坐,各依齿肩排于下边,一个个轮流上前奉酒奉花奉果,痛饮了一日。次日,美猴王早起,教:“小的们,替我折些枯松,编作筏子,取个竹竿作篙,收拾些果品之类,我将去也。”果独自登筏,尽力撑开,飘飘荡荡,径向大海波中,趁天风来渡南赡部洲地界。这一去,正是那——

    天产仙猴道行隆,离山驾筏趁天风。飘洋过海寻仙道,立志潜心建大功。

    有分有缘休俗愿,无忧无虑会元龙。料应必遇知音者,说破源流万法通。









孙悟空向南赡部洲进发,去学习长生不老之术。人性的初始就是仙就是圣,只是对自己并不认识。选择探索内心使心灵与自然为一体,对自己真正了解了,对世界也就更加了解了,于是就真正成仙成圣了,因此内心就真正豁达开朗,无忧无虑。









    也是他运至时来,自登木筏之后,连日东南风紧,将他送到西北岸前,乃是南赡部洲地界。持篙试水,偶得浅水,弃了筏子,跳上岸来。只见海边有人捕鱼、打雁、诞蛤、淘盐。他走近前,弄个把戏,妆个掞虎,吓得那些人丢筐弃网,四散奔跑。将那跑不动的拿住一个,剥了他的衣裳,也学人穿在身上,摇摇摆摆,穿州过府,在市廛中,学人礼,学人话。朝餐夜宿,一心里访问佛仙神圣之道,觅个长生不老之方。见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正是那——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南赡部洲也就是我们国家的人一个个都是如此的选择。



悟空看到我们中国人一个个:谁在选择保持天性?谁在选择探索内心,寻找人生的最大意义?谁在选择追求佛仙神圣之道,保持婴儿之心使自己长生不老,使自己身心健康,幸福快乐?一个个都是被欲望牵着鼻子跑,追名夺利,不知满足,或是被迫生存,一个个都心安理得,子子孙孙都这样继续下去。这到底是因为什么?一个个都为何如此?人生在于选择。那为何只有孙悟空如此选择?其他人为何与他相反。这也是作者的疑问。到底为什么呢?毋庸置疑,孙悟空就是作者自己。西游记就是作者的心灵之旅。继续跟着孙悟空往下看吧。









    猴王参访仙道,无缘得遇,在于南赡部洲,串长城,游小县,不觉八九年余。忽行至西洋大海,他想着海外必有神仙,独自个依前作筏,又飘过西海,直至西牛贺洲地界。







悟空来到西牛贺洲。这指的是他的心灵层面。我们的内心就是一个世界,与外界是相通的。







登岸遍访多时,忽见一座高山秀丽,林麓幽深。他也不怕狼虫,不惧虎豹,登山顶上观看。果是好山——

    千峰排戟,万仞开屏。日映岚光轻锁翠,雨收黛色冷含青。枯藤缠老树,古渡界幽程。奇花瑞草,修竹乔松。修竹乔松,万载常青欺福地;奇花瑞草,四时不谢赛蓬瀛。幽鸟啼声近,源泉响溜清。重重谷壑芝兰绕,处处蒨崖苔藓生。起伏峦头龙脉好,必有高人隐姓名。

    正观看间,忽闻得林深之处有人言语,急忙趋步穿入林中,侧耳而听,原来是歌唱之声,歌曰:

    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苍径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美猴王听得此言,满心欢喜道:“神仙原来藏在这里!”即忙跳入里面,仔细再看,乃是一个樵子,在那里举斧砍柴,但看他打扮非常——

    头上戴箬笠,乃是新笋初脱之箨。身上穿布衣,乃是木绵拈就之纱。腰间系环绦,乃是老蚕口吐之丝。足下踏草履,乃是枯莎槎就之爽。手执瑽钢斧,担挽火麻绳。扳松劈枯树,争似此樵能!

    猴王近前叫道:“老神仙,弟子起手!”那樵汉慌忙丢了斧,转身答礼道:“不当人,不当人!我拙汉衣食不全,怎敢当‘神仙’二字?”猴王道:“你不是神仙,如何说出神仙的话来?”樵夫道:“我说什么神仙话?”猴王道:“我才来至林边,只听的你说:‘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黄庭》乃道德真言,非神仙而何?”樵夫笑道:“实不瞒你说,这个词名做《满庭芳》,乃一神仙教我的。那神仙与我舍下相邻。他见我家事劳苦,日常烦恼,教我遇烦恼时,即把这词儿念念,一则散心,二则解困,我才有些不足处思虑,故此念念。不期被你听了。”猴王道:“你家既与神仙相邻,何不从他修行?学得个不老之方,却不是好?”樵夫道:“我一生命苦,自幼蒙父母养育至八九岁,才知人事,不幸父丧,母亲居孀。再无兄弟姊妹,只我一人,没奈何,早晚侍奉。如今母老,一发不敢抛离。却又田园荒芜,衣食不足,只得斫两束柴薪,挑向市廛之间,货几文钱,籴几升米,自炊自造,安排些茶饭,供养老母,所以不能修行。”









樵夫因为要侍奉老母又因为没有兄弟为了生存所以不能选择学道。世人为何如此,不能把探索内心放在第一位呢?这是一个原因。
悟空打听菩提祖师的住处。







猴王道:“据你说起来,乃是一个行孝的君子,向后必有好处。但望你指与我那神仙住处,却好拜访去也。”樵夫道:“不远,不远。此山叫做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个神仙,称名须菩提祖师。那祖师出去的徒弟,也不计其数,见今还有三四十人从他修行。你顺那条小路儿,向南行七八里远近,即是他家了。”猴王用手扯住樵夫道:“老兄,你便同我去去,若还得了好处,决不忘你指引之恩。”









道在哪里?道就在自己的心里。悟空就是真道。然而,悟空现在也不知道自己才是真道。这也就是说,我们想要了解自己就必须通过与外界的接触,通过与外界的接触发生矛盾而后反观内心,消除伤害而达成阴阳合一。悟空所以需要寻找别人的指引与帮助。

这时,悟空仍然沉浸在自己的思维当中叫他同去,希望他指引。每个人都有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习惯吧。樵夫再不耐烦的解释了一遍,叫他自去。悟空只好一个人去了。这时意识到自己的一个问题了。这就是一念即一个自我的产生。







樵夫道:“你这汉子,甚不通变。我方才这般与你说了,你还不省?假若我与你去了,却不误了我的生意?老母何人奉养?我要斫柴,你自去,自去。”

    猴王听说,只得相辞。出深林,找上路径,过一山坡,约有七八里远,果然望见一座洞府。挺身观看,真好去处。但见——

    烟霞散彩,日月摇光。千株老柏,万节修篁。千株老柏,带雨半空青冉冉;万节修篁,含烟一壑色苍苍。门外奇花布锦,桥边瑶草喷香。石崖突兀青苔润,悬壁高张翠藓长。时闻仙鹤唳,每见凤凰翔。仙鹤唳时,声振九皋霄汉远;凤凰翔起,翎毛五色彩云光。玄猿白鹿随隐见,金狮玉象任行藏。细观灵福地,真个赛天堂!

    又见那洞门紧闭,静悄悄杳无人迹。忽回头,见崖头立一石碑,约有三丈余高,八尺余阔,上有一行十个大字,乃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美猴王十分欢喜道:“此间人果是朴实,果有此山此洞。”看勾多时,不敢敲门。且去跳上松枝梢头,摘松子吃了顽耍。

    少顷间,只听得呀的一声,洞门开处,里面走出一个仙童,真个丰姿英伟,象貌清奇,比寻常俗子不同。但见他——

    骛髻双丝绾,宽袍两袖风。貌和身自别,心与相俱空。

    物外长年客,山中永寿童。一尘全不染,甲子任翻腾。

    那童子出得门来,高叫道:“什么人在此搔扰?”猴王扑的跳下树来,上前躬身道:“仙童,我是个访道学仙之弟子,更不敢在此搔扰。”仙童笑道:“你是个访道的么?”猴王道:“是。”童子道:“我家师父正才下榻登坛讲道,还未说出原由,就教我出来开门,说:‘外面有个修行的来了,可去接待接待。’想必就是你了?”猴王笑道:“是我,是我。”童子道:“你跟我进来。”







悟空也是菩提祖师的本性,对于悟空的来到菩提祖师自然有感应。









    这猴王整衣端肃,随童子径入洞天深处观看:一层层深阁琼楼,一进进珠宫贝阙,说不尽那静室幽居。直至瑶台之下,见那菩提祖师端坐在台上,两边有三十个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

    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美猴王一见,倒身下拜,磕头不计其数,口中只道:“师父,师父!我弟子志心朝礼,志心朝礼!”祖师道:“你是那方人氏?且说个乡贯姓名明白,再拜。”猴王道:“弟子乃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人氏。”祖师喝令:“赶出去!他本是个撒诈捣虚之徒,那里修什么道果!”







人的思维方式就是由不信任开始而后到达信任的过程,这叫阴阳合一。祖师听到悟空说的第一个反应是不相信他说的话,认为他在扯谎,接着用不信任的语气向悟空盘问。悟空的回答及态度才得到他的信任。









猴王慌忙磕头不住道:“弟子是老实之言,决无虚诈。”祖师道:“你既老实,怎么说东胜神洲?那去处到我这里,隔两重大海,一座南赡部洲,如何就得到此?”猴王叩头道:“弟子飘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祖师道:“既是逐渐行来的也罢。你姓什么?”猴王又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







悟空的回答是人之本性的性。性即性格。人本来的性格就是这样,没有好与不好,聪明与笨,等等等的看法,因此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情绪反应。正所谓上善若水。本性就如水的特性,保持着自然的阴阳合一,没有什么想法,没有什么情绪。







祖师道:“不是这个性。你父母原来姓什么?”猴王道:“我也无父母。”祖师道:“既无父母,想是树上生的?”猴王道:“我虽不是树上生,却是石里长的。我只记得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祖师闻言暗喜道:“这等说,却是个天地生成的,你起来走走我看。”猴王纵身跳起,拐呀拐的走了两遍。









此时,悟空也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只知道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



菩提祖师听了说他是天地生成。







    祖师笑道:“你身躯虽是鄙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我与你就身上取个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个兽旁,乃是个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教你姓‘狲’倒好。狲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





孙乃婴儿之心的意思。悟空保持婴儿之心可以无限成长,因而可以一直让自己感悟大道回归大道虚无空的状态,因此叫孙悟空。古月乃阴,阴不能化育。这就是老子说的物壮则老,是谓不道的道理。物体强壮了就会走向衰老。衰老了就会走向灭亡。不能使自己保持婴儿之心的后果就是让自己的心灵与身体一样走向灭亡。这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行为,因此说不道早已。





猴王听说,满心欢喜,朝上叩头道:“好,好,好!今日方知姓也。万望师父慈悲,既然有姓,再乞赐个名字,却好呼唤。”祖师道:“我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辈之小徒矣。”猴王道:“那十二个字?”祖师道:“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孙悟空也!”正是: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毕竟不知向后修些什么道果,且听下回分解。





我们想要对心灵了解就必须要选择消除自己的想法而达到空的状态,所以叫: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世界的本来就是虚无的状态,因此没有姓。有了姓即是有的产生。明白了这样的有,使这样的有归无,于是阴阳合一回归本来的世界。这才是我们本来的自己,原来的自己,最真实的自己。

页: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查看完整版本: 第六回 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