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ng__com
发表于 2016-12-20 10:47:36
楼有个什么都不懂的货,看点网文就特么忽悠,还拿范进穷逼做说明秀才多么穷逼。
事实是,那是本黑子小说。范进穷也是相对来说,相对他那位杀猪的老丈人是穷。
特么,古代杀猪的名声不好,然而是赚钱的职业、比普通老百姓过的好的不知道哪里去了、
科普学识
发表于 2016-12-20 10:48:07
: 举报 评论
读过范进中举没有? 范进就已经是秀才,还不是穷逼一个。
-----------------------------
“自古说穷秀才酸秀才,没听过穷举人酸举人”
范进,孔乙己这类的秀才,穷逼还不是自己好吃懒做
这类秀才眼里,一心奔着举人升官发财去,远离庖厨是必须的,远离农工商也是必须的,保持体面更是必须的。
即使看考上举人,当个教书匠,或者替人记记账,写写对子还不是美滋滋
-----------------------------
比较赞同!实际上,不要总是把自己的悲剧命运,推给社会和他人,在明清,秀才,在县乡,很有文化了,做个私塾老师,主持宗祠乡民婚丧嫁娶等等文化类的事情,也很不错嘛。范进那么惨,实际上映射的是吴敬梓自己的失败,读书读死了,好吃懒惰,当然悲剧。实际上,我们总是批评,孔乙己是科举悲剧,是社会悲哀,这不公平。孔乙己自己责任很大。他不是秀才。鲁迅先生,当时也只是说,描写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泼污水的工具,所......
-----------------------------
本来这个道理,只是太多人喜欢看点哗众取宠的网文,搞不懂罢了。
孔乙己,是童生,不是秀才。他自己混的那惨样了,依然可以靠着卖书,卖书居活到50来岁。
依然不妨碍四乡八邻对他的称赞,只因为他是读书识字的文化人。可见当时受教育程度极低。
要是孔乙己,不好吃懒做自己勤快点,他没资格教书,不过替人写写对子记记账,哪怕在窑子里,搞个文笔工作,日子过的还不是美滋滋
正午阳光
发表于 2016-12-20 10:48:36
古代的价值观,跟现代并没什么差别,他们看重科举,类似于我们现代人遇到考上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的人,表现出来的那种艳羡的反应。
我就是这种人,很看重对方考上的学校的等级。因为我考不上重点高中,所以我特别仰慕那些能考上去的人。
吃猫鱼儿
发表于 2016-12-20 10:49:18
从考试功能来看,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明显不同于现代的中考、高考。我认为,秀才乃至进士,文化水平并无区别,因为考上了并非进入高一级的学校求学,所以他们的文化水平应该差不多。这些考试,不过是难度逐一深化,对生源进一步细化分类的“奥数题”而已,按生源的智力高低,对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动程度,加以区分。秀才,应该是考上普通学校的学生,而举人,是考上全国三四流学校的学生。
细强
发表于 2016-12-20 10:50:55
别光看到好的一面撒。。。。。你知道要考取个秀才又有多难吗?
有人统计过,必须背的书籍就高达40余万字(要熟悉到倒背如流的地步),加上各类主流注释,随随便便就是数百万字,不仅是背,还得融会贯通。另外,要想更进一步,还有各类正史、诗词等等,自己想想是个什么概念。考取了也不是说就万事大吉了,每年还需要重考。具备这样能力和财力的个人和家庭(陈独秀都曾经为了自己考取过八股秀才而笑傲自豪),又会在乎秀......
-----------------------------
寒门,可不是指统治阶级,就是指家境贫寒,没背景,没权势,没金钱。当然,在古代,供一个人考上功名,的确不简单。但也有不少,通过自己努力,成为国之栋梁的。譬如,范仲淹,欧阳修,可以说都是实打实的寒门啊。所以,在古代中国,科举真的做了极大贡献,为国家招揽了英才,建立了阶层流通的桥梁。相比古代其他国家,像什么南亚印度,中世纪欧洲,不知道要先进多少倍了。
yueliang663
发表于 2016-12-20 10:51:38
: 举报 评论
读过范进中举没有? 范进就已经是秀才,还不是穷逼一个。
-----------------------------
“自古说穷秀才酸秀才,没听过穷举人酸举人”
范进,孔乙己这类的秀才,穷逼还不是自己好吃懒做
这类秀才眼里,一心奔着举人升官发财去,远离庖厨是必须的,远离农工商也是必须的,保持体面更是必须的。
即使看考上举人,当个教书匠,或者替人记记账,写写对子还不是美滋滋
-----------------------------
比较赞同!实际上,不要总是把自己的悲剧命运,推给社会和他人,在明清,秀才,在县乡,很有文化了,做个私塾老师,主持宗祠乡民婚丧嫁娶等等文化类的事情,也很不错嘛。范进那么惨,实际上映射的是吴敬梓自己的失败,读书读死了,好吃懒惰,当然悲剧。实际上,我们总是批评,孔乙己是科举悲剧,是社会悲哀,这不公平。孔乙己自己责任很大。他不是秀才。鲁迅先生,当时也只是说,描写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泼污水的工具,所以,我们后人,有时,过度解读了。
快乐走天下
发表于 2016-12-20 10:51:45
在明代龙村,一般一个乡(农村)有一个秀才就算不错了。秀才的比例一般是万分之五左右。
晴晴女
发表于 2016-12-20 10:52:04
不能经商 研究工匠否则是有辱斯文
小灰灰狼
发表于 2016-12-20 10:52:59
说白了就是尊重读书人,不管是不是死读书活读书的,就这一态度,起码没让我们人口众多的民族变成蛮子,。
-----------------------------
xio
发表于 2016-12-20 10:53:47
别光看到好的一面撒。。。。。你知道要考取个秀才又有多难吗?
有人统计过,必须背的书籍就高达40余万字(要熟悉到倒背如流的地步),加上各类主流注释,随随便便就是数百万字,不仅是背,还得融会贯通。另外,要想更进一步,还有各类正史、诗词等等,自己想想是个什么概念。考取了也不是说就万事大吉了,每年还需要重考。具备这样能力和财力的个人和家庭(陈独秀都曾经为了自己考取过八股秀才而笑傲自豪),又会在乎秀才那一点点经济利益吗?开玩笑呢。。。。
能供一个人脱离生产长年累月的读书,在古代可不是件简单的事,这样的家庭也从来不是什么无产阶级,要不就是家里几代才熬攒出点资本,给孩子一次翻身的机会,要不就是举整个家族之力扶持供给一个苗子(这就是为什么一人得道后,必须要照顾所有宗亲的根本原因),要不就是有旷世奇遇,有贵人相助。寒门贵子,起码也得是寒门,是统治阶级中的一员,可从没有什么贱门出贵子一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