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199102
发表于 2017-2-24 09:25:59
白银输入减少,针对白银而言是通货紧缩,银价上涨。而作为辅助货币的铜钱相对于白银来说是通货膨胀。而贫苦百姓一般都使用铜钱,对他们的打击是很大的。
-------------------------------------------------
这种说法不成立的,明朝后期铜钱的贬值的确与白银流入减少有关,但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白银流入减少。当时因为白银流入减少,流通中货币不足,明朝增加了铜钱发行,这个本来是对的,可惜犯了一个大错,发行了不足值的铜钱,得不到市场的认可,这跟宝钞的贬值是一个道理。
420855200
发表于 2017-2-24 09:26:38
有明一代,官方都未铸铜钱,铜钱数量一直保存在80亿,明中后仅作为辅助货币使用,当时已经完成使用白银通货的转换。
------------------------------------------------------------------------
这个论据不对,应是明中期停铸。晚明铸铜钱混乱。
单身陈哥
发表于 2017-2-24 09:26:43
樊南五柳:
银价上涨,以银为记录的税相应增加,中央财政占国民收入比例加大。民怨。赋为实物,无所谓,反正每年都要交两但谷子一束麻。非为商品而生产的农民没影响,20斤米换一斤肉,银价涨否,都一样。皖南明代建筑精美,绝非像现在为卖个好价而建。那是一辈子的心血,10几年前就备料,地基是老爹留下的,人工是付给粮食。上梁时备一坛酒,两挂鞭,一吊钱足矣,与银价无碍。计划什么时候建就什么时候建。只要官家调整一下税率,涵养一下税源,不要撂荒农地,没有流民,贪点都是小事。银子多点少点没大关系,天下太平。
879746281
发表于 2017-2-24 09:26:59
而明朝面对白银提出的挑战只是消极被动的接受,忽视了货币安全和粮食安全,最后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好好发展起来,最后帝国反而走向了崩溃。
------------------------------------------------------
如何能以今日之眼光要求古人有如此超前的思维去建立一种管理体制?如同我们无法责备王安石不懂得现代金融管理理论一样。过于责备求全了。
叶子有约
发表于 2017-2-24 09:27:51
樊南五柳,
你的观点有问题。
有明一代,官方都未铸铜钱,铜钱数量一直保存在80亿,明中后仅作为辅助货币使用,当时已经完成使用白银通货的转换。
白银大量输入对大明是福是祸,还在讨论之中。白银换走的是消耗大量社会资源的生产物,大明国对外购买有限,白银自身的价值难以有效体现,作为大宗货币使用,很有可能是对其本身价值的低价值利用。
俺正在构思一个小文章,来解释俺的观点,写好后也贴出来,以待各位指点。
freezeqq888
发表于 2017-2-24 09:28:35
白银输入减少,针对白银而言是通货紧缩,银价上涨。而作为辅助货币的铜钱相对于白银来说是通货膨胀。而贫苦百姓一般都使用铜钱,对他们的打击是很大的。
南国细雨
发表于 2017-2-24 09:29:09
以下节选自两位博士的文章中关于丝织业部分:
......民营丝织业由于历史资料的限制,数据难以获得,只能够根据织机的数量和官营丝织业的产量来推测,推测的范围限于江南地区,推测为明前期民间丝织业每年产值为127000两,嘉靖以后为380000两。彭信威的《中国货币史》记载有明代绢的价格,由此我们可以得到明代丝织业的产值,净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我们按照巫宝三的估算取30%.....
“推测为明前期民间丝织业每年产值为127000两,嘉靖以后为380000两。”,这样的折算,能用于计算江南丝业的GDP吗?
当时的丝绸产业是湖嘉等地的支柱产业,小民之富,称于海内。丝绸的消费量从明人的著作中可知:寻常小民皆衣锦缎。
此外,建筑业、造船业和陶瓷业等等呢?
当时南方江河船运之盛,明人著作中俯拾皆是。富甲天下的徽商以营造作为财富之主用,今天的皖南明代建筑也令人惊叹,可见当年之盛。
此文以明季90%的农业人口一言盖之,这些产业不算入GDP。
文章仅为试探而已,难经考证的。
快乐走天下
发表于 2017-2-24 09:29:33
to ZenithZ
俺读了一下两位博士的文章,并没有给出很具体的数。GDP的计算显然有误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粮食基准单价的选取依据是什么?苏松布匹产量为300万匹,取自明人的消费量,晚明苏松布匹不仅供应明人,还销售给蒙古、建州和海外各国。
万明先生、樊先生研究出的是较为具体的数量,由之得出的结论与白银通货量估算出的结果是能够合的上。
摄视度°
发表于 2017-2-24 09:30:23
不引用博士可以,但请问万明、樊先生在经济史上有什么造诣呢?
麦迪森的数据是中国经济在宋朝有一个飞跃,人均收入从450美元到600美元,此后到清朝一直停滞不前。
HY709394
发表于 2017-2-24 09:31:17
各执一词。
但俺认为你引用的数有问题的。麻烦别再用这些博士的名头,有意思的称呼而已。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